于是之个人资料

2018-10-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目录 一.人物简介 二.人物生平 三.所获奖项 四.人物评价 五.人物语录 六.人物相关 七.人物追忆 于是之简介 于是之(1927年7月9
目录
  • 一、人物简介
  • 二、人物生平
  • 三、所获奖项
  • 四、人物评价
  • 五、人物语录
  • 六、人物相关
  • 七、人物追忆

于是之简介

于是之(1927年7月9日-2013年1月20日),原名于皛,原籍天津,生于河北唐山,中国话剧代表人物,代表作茶馆,青春之歌,龙须沟等,1945年曾考入北京大学(后失学);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

于是之个人资料

于是之(1927年7月9日-2013年1月20日),原名于皛,原籍天津,生于河北唐山,中国话剧代表人物,代表作茶馆,青春之歌,龙须沟等,1945年曾考入北京大学(后失学);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祖国剧团、北平艺术馆、华北人民文工团演员;后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艺委会副主任、副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北京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三届理事、第四届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在《龙须沟》、《骆驼祥子》、《茶馆》、《洋麻将》等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舞台艺术形象;其文学作品有《于是之论表演艺术》、《演员于是之》等

2013年1月20日在北京辞世,享年86岁。


于是之照片

于是之人物简介

中国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青年时期)

于是之(1927-2013),原籍天津,1927年出生于唐山,后迁至北京,曾在北平孔德小学读书,毕业于北师附小;初中就读于北平师大附中,毕业后因家贫辍学。

15岁起曾做仓库佣工,后当抄写员;1942年参加北平青年组织的业余戏剧活动,1945年秋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不久失学,加入祖国剧团,参与《蜕变》、《以身作则》等剧的演出。

1947年进入北平艺术馆,参加《上海屋檐下》、《大团圆》等剧的演出;1949年2月参加华北人民文工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前身);1951年他在话剧《龙须沟》中饰演程疯子,使该角色深入人心;同年,在歌剧《长征》中饰演毛泽东。

1958年,他在话剧《茶馆》中塑造的茶馆掌柜王利发的艺术形象,更是奠定了他话剧表演艺术家的地位。

此外,他在《关汉卿》、《雷雨》、《名优之死》、《女店员》、《丹心谱》、《请君入瓮》、《洋麻将》、《太平湖》等剧中创作的角色,都取得成功。

此外,他还在电影《青春之歌》、《秋瑾》、《以革命的名义》、《丹心谱》、《大河奔流》等中饰演角色,并和曹禺、梅阡合作创作了历史剧《胆剑篇》,与英若诚、童超合作改编了话剧《像他那样生活》。

于是之于1985年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88年当选为北京市戏剧家协会主席。

2013年1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其文字作品有《演员于是之》、《于是之人生漫笔》、《于是之论表演》等。

于是之人物生平

于是之先生

于是之同志,原名于皛,原籍天津,1927年7月生于唐山,后迁至北京。童年时期就读于北京孔德小学, 1938年毕业于北师大附小,初中就读于北师大附中,毕业后因家贫辍学。15岁起做仓库佣工,后当抄写员。1942年参加辅仁大学由学生组织的业余戏剧活动。

1945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不久失学,同年加入祖国剧团,参加了话剧《蜕变》、《以身作则》等剧目的演出。1946年到天津参加职业剧团演出,改名于是之。演出了《孔雀胆》、《升官图》等戏。1947年进入北京艺术馆,参加了《上海屋檐下》、《大团圆》等剧目的演出。

1949年2月参加华北人民文工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前身之一),1951年在话剧《龙须沟》中饰演程疯子,使这一角色深入人心。同年,在歌剧《长征》中饰演领袖毛泽东,是建国后最早饰演毛泽东的演员。

于是之同志几十年来在话剧舞台上和影视作品中饰演了30多个主要角色。

于是之在《茶馆》中扮演中年王利发他刻苦学习、勇于探索,善于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他塑造的《龙须沟》中的程疯子、《虎符》中的信陵君、《名优之死》中的左宝奎、《骆驼祥子》中的老马、《女店员》中的宋爷爷、《日出》中的李石清、《关汉卿》中的王和卿、《茶馆》中的王利发、《丹心谱》中的丁文忠、《洋麻将》中的魏勒以及电影《青春之歌》中的余永泽、《以革命的名义》中的捷尔任斯基、《秋瑾》中的贵福等各类艺术形象都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他于1958年在话剧《茶馆》中塑造的茶馆掌柜王利发的艺术形象,更奠定了他话剧表演艺术家的地位。

他的表演既体现出对生活高度凝炼的感性认识,又充满了耐人寻味的审美价值。他善于总结,融生活与艺术为一体,把表演技巧深隐于形象创造之中,形成了独特的现实主义表演方式,并根据自己多年的艺术创作和表演经验写就了《于是之论表演》一书,在全国戏剧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丰富发展我国的话剧表演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于是之同志是北京人艺剧本创作和剧目建设的杰出组织者、领导者。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身为剧本组领导,精心设计,聚集创作人才,建立起精悍的创作团队。

于是之(右一)在《骆驼祥子》中扮演老马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剧院创作并演出了《天下第一楼》、《狗儿爷涅盘》、《小井胡同》等十余部优秀保留剧目,其中有许多剧目曾荣获全国或北京市各类艺术奖项,在国内戏剧界和广大观众中产生了极大影响。每一个剧本创作的过程中都倾注了他的大量心血和辛勤劳动,从选择题材、结构提纲、人物设置、语言文字润色到反复修改定稿,他都积极参与。对于其中的人物和历史背景,他精读了大量的参考书籍,有时为一个人物的动作和一句台词冥思苦想多日,每个剧本都要审看二、三十遍。有些作者感动于他付出的辛勤劳动,提出在作品中也署上他的名字,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还与曹禺、梅阡同志合作创作了历史剧《胆剑篇》,与英若诚、童超同志合作改编了话剧《像他那样生活》,两剧上演后都广受好评。

1984年,于是之同志担任了北京人艺第一副院长并主持工作,他与领导班子成员一起,为传承和发扬剧院的优良传统、推进改革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1987年,他亲自起草了北京人艺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和措施,在经费包干、分配制度、轮换上演、票价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尝试。

1988年,他组织五部优秀剧目赴上海演出并引发了轰动,被媒体称为"剧坛盛事"、"话剧旋风"。他经常深入首都大专院校和工厂参加各类艺术活动,为普及话剧艺术倾力奉献。他着力抓好青年艺术人才培养,谆谆教导、精心培育,在"团带班"经验的基础上与中央戏剧学院合办话剧表演本科班,为剧院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表演人才,使艺术生产、艺术建设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新局面。于是之在《龙须沟》中扮演程疯子

于是之同志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他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认真贯彻党的文艺工作方针,为话剧事业的繁荣发展呕心沥血,做出了巨大贡献。1985年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88年当选为北京市戏剧家协会主席,1991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他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第七、八届代表大会代表。

2013年1月20日17时19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86岁。

所获奖项

于是之在电影《茶馆》饰演王利发(老年)

1984年 荣获第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电影《秋瑾》)

1987年 被文化部批准为全国尖子演员

1989年 荣获中国话剧金狮奖"演员荣誉奖"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6年荣获"表演艺术成就奖"

2007年 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称号

2009年 荣获首届"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

人物评价

于是之(右)在《茶馆》中扮演青年王利发

于是之同志道德高尚、修养深厚、高风亮节,他数十年如一日严于律己、真诚待人、谦虚谨慎、表里如一,尽管一生中获得诸多崇高荣誉,但他始终称自己为"平民演员"。在其晚年患重病的十余年中,他与病魔进行了顽强的抗争。于是之同志的辞世,是中国文艺界的巨大损失,也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巨大损失,令人深感悲痛和惋惜--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崇高品格永远值得我学习和缅怀。

于是之是北京人艺演剧学派在表演艺术上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的表演风格本色自然、含蓄深沉且富含诗意。他同时又是一位孜孜不倦的求学者与理论探索者,长期致力于丰富发展由焦菊隐先生倡导建立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理论。

作为一代话剧表演大师,于是之所演的众家人物们出神入化,倾倒一大批 "痴情"者,仅提《茶馆》,都知戏中有个做了一辈子顺民的王掌柜;曾有一位戏迷,堪称为于是之的顶礼膜拜者,看《茶馆》已不下十几遍,其迷恋程度竟达这般:晚上乘十一时的火车欲出差,他事前算计好了时间,先去首都剧场看场《茶馆》,待"晕"够了,戏散罢则直奔火车站;而剧中凡王掌柜的台词,这位朋友不仅能脱口而出,其熟练利索如珠落玉盘,而且对于先生的声调语气、抑扬顿挫,皆尽模仿之能事,惟妙惟肖,这也是一种爱屋及乌。

人物语录

1、1950年,北京人艺要排老舍的《龙须沟》,于是之演程疯子,对他来说这真是天赐良机;于是之自己写道:"剧本的第一遍朗读,已经把我带到生我长我的地方。那些人,我都似曾相识;那些台词,我都是一句一句听着它们长大了的。这以后,在工作中,我不断地想起许多故人往事:四嫂子让我想起我的母亲,王大妈也让我想到我的一位亲戚……"

2、他在《我演程疯子》一文中说:"解放前的程疯子,在一种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境界中,勉强培养出一个自己的小天地来……解放后,沟真的修了,而且程疯子也看上自来水了,有事情做了……程疯子性格的发展与其说是从'疯'到'不疯',不如说是从'不实际'到'实际'。"

3、于是之在《〈茶馆〉排演漫忆》一文中说:"譬如王利发第二幕的手,一种虽常操劳而好干净的人的手,便是我从陈大爷的身上'剽窃'来的。一个演员捕捉到一个对角色最恰当的手势,是多么要紧的呐!"

4、于是之在《演"王利发"小记》中说:"含蓄是艺术的本性,没有含蓄,就没有艺术。"

5、上级组织曾经请于是之出任文化部副部长,他拒绝要职时的语气,冷淡得令人皱眉,他说:"我管一个剧院都很吃力,文化部的事我管不了。"他私下还说:"我当了行政领导,(结果就会)由一个内行变成了两个外行。"

此外,于是之先生的经典语录还有:

1、新剧本不通读两遍,绝不肯提意见。

2、大师不能满街走,我不是大师,只是个普通演员。

3、玩世不恭的演员,大约是连玩世不恭的角色也演不好的。

4、(最后一次公演《茶馆》)每幕戏都出漏洞。我在台上痛苦极了,好容易勉强支撑着把戏演完,我带着满腹歉意的心情向观众去谢幕。我愧不可当。观众偏偏鼓掌鼓得格外热烈……我的一生从演戏以来,只知道观众对演员的爱和严格,却从来没有想到过观众对演员有这般的宽容。

5、我没有受过专业的基本训练,生活的库存,我十分狭窄。对本民族的戏剧传统,我并无真知……

人物相关

年轻时于是之与夫人李曼宜

话剧在中国生存只是本世纪初的事,短短的90年间,在这行当中,却出现了两位话剧耆宿,且同出一门,一位是于是之的舅舅,享有"话剧皇帝"之誉的石挥,另一位即是于是之,不过,有所不同之处则在:石挥的事业灿烂于那个已逝去的年代,于是之则辉煌于新中国的舞台。于是之于贫寒中结交戏剧,世人多有不知。

1927年7月9日,于是之出生在唐山,百日丧父,幼年艰辛,家境贫困。同年他随母亲迁回北京。于是之的童年是在贫寒中,在不得不常常靠典当和亲友的资助中度过的。自幼好学的于是之对人生则充满了热爱和幻想:"在我对将来干什么可以有些志愿的少年时代,我的志愿很奇怪,想当一个语言学家。那时,我听了一盘国际音标教学唱片,那声音很美,很入迷,于是我对语言本身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自己又通读了中国著名语言学大师王力所著的《音韵学》。"不过,做语言学家的梦并维持不了多久,"那时因为和家境不符。那时家里穷,语言学对穷人来说是一种奢侈,太不实际了。尽管如此,后来有人动员我演戏时,还挺不愿意,主要是舍不得少年时代学的那点语言学。"

"我当时的另一志愿是想当一名画家。上小学时,跟着一位画家学写生,也着迷了很长一段时间。一次偶然的机会,给人画了几张广告画,还赚了点钱呢。"每提及此事,他会情不自禁地开怀而笑,很带有几分得意。

多少年后,许多仰慕于是之的人都对他何以做演员颇感兴趣。其实,他对演戏这个行当在最初时并无多大兴趣,在他的理想世界中,曾想要当一个文学家,立志做个文人,做个满腹经纶、饱读诗书的"秀才",惟独没有想到去做个闯荡江湖演戏的。他读了不少有关中国文学史的书,他未料到当时学的那些东西对他后来干演员有用。他说:"学语言学能使人耳朵敏锐,容易抓住别人说话的特点;学绘画能培养人的观察能力,通过人的外形特征窥见内心活动;学文学则更是提高演员素质的重要途径。"

幼年,为寻那识文断字的梦,他常常抄近路上学,打故宫中穿过。在贫寒中度日的于是之为渴求新知,他也曾硬着头皮,坐进前海西街辅仁大学的教室里,听教授、学者们讲解天下妙文章,不久,又终因生活所累而失了学,为了最基本的生存,为了养活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母亲,在念完了初中后,他不得不到处去找工作。

万般无奈中,他曾在日本人的仓库中做过"华人佣工";也曾穿上一袭长衫,在衙门中谋个"录事"的差,正襟危坐,抄抄写写……若不是被石挥"拽"了一把,若不是他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去寻觅一种精神上的理想境界,想必天下爱剧者这辈子会与于是之的名字失之交臂。

于是之

在不断求学、做工的辗转之中,他迷恋上了话剧,立誓要做演员。17岁时,他参加了辅仁大学的业余剧团---沙龙剧团,在长安戏院参加演出了黄宗江编剧的《大马戏团》以及《第二代》、法国喜剧《牛大王》。后来,他专门就这段经历写了一篇题为《我主演"牛大王"》的短文。他不无幽默且带有几分伤心地表达了当时的心情:演《牛大王》时,我在沦陷区的衙门里当小公务员,挺苦的。过去的同学们看《少年维特之烦恼》,叫我也看,我看了,看不下去,告诉他们:"我没有'少年'。"

旧时,概凡学戏者,家里差不多都有点底儿,闲钱加闲工夫,若真是在梨园中唱得大红大紫,像谭鑫培、杨小楼那样的名伶,每月挣大洋两千,也能置万贯家财,可话剧这行永远属于"贫困戏剧",不仅生存丝毫没有保障,剧团也时聚时散。只有在新中国,话剧才真正获得了新生。置身其中,凡成就大业的人都深知,比之"梨园",比之影视,话剧是一门最难学通学好的艺术。

其实,这行当又很难用"学"去讲通。你可以跟着师傅一板一眼地学京剧、学曲艺,学各种程式化的表演,话剧如何学?神龙见首不见尾,师无定法。但所谓师无定法还是有法可依。于是之在从艺之初便掌握了天下最不易却也最容易的方法:勤奋。

于是之(左)在话剧《龙须沟》中饰演程疯子如何做演员?是靠灵性?靠吃苦?不尽然。单靠灵性,难免会聪明反被聪明误;仅靠吃苦,而野心者也能吃得了苦。你看,于是之是如何说明白的,"演员在台上一站,你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艺术水平以及对角色的创造程度,什么也掩盖不住……因此,热爱生活、爱憎分明这一条很重要。演员必须至少是一个好人:忠诚老实,敢爱敢恨,不大爱掩饰自己,我不是说随便去骂街,我是说他的心应该是透明的,他的感情是可以点火就着的---指正确的感情,不是那邪火。对生活玩世不恭、漠不关心,就不大能够演好戏。"

演员,实在是个极为特殊的职业。对一个声望显赫的大学教授,未必会有多少人梦寐以求地非想要见见他不可,而演员在观众心目中的位置显然截然不同,你演得越是精彩,就越有可能成为观众的崇拜偶像。

作为一代话剧表演大师,于是之所演的众家人物们出神入化,倾倒一大批"痴情"者。

于是之在茶馆中饰演老年王利发

于是之平生最为钦佩两位恩师:曹禺和焦菊隐先生。他认为这是两位学贯中西,颇具学者风范的戏剧大师,因而他首先提出了要"建立学者化剧院"的思想。

读书、求知、解惑与思索,已构成他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事情。每次去他家,总是见他独坐书房。一间不大的书房与四下里堆着的书,构成了他独特的精神世界。

一日,上门相扰,见他正在读书,封面闪过,我眼前一亮---《红楼梦》,原来他竟还有如此雅兴,从那"满纸荒唐言"中"细解其中味"。他说,自1954年首次读《红楼梦》,算上这次已是看第五遍了。

于先生果然无官一身轻,倒是真的能闲下心来发一发思古之幽情?其实也不尽然,真正的艺术家总是要将自己的命运与社会维系在一起,很难做到独善其身,超然物外,责任感驱使着他要去圆心中许多的梦。这些不仅使他埋首书堆中苦读苦写,而且凝结着他对北京人艺舞台导演理论与实践以及北京人艺风格的精辟总结。

若以"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形容于是之先生的晚年当最为恰当贴切。辉煌的演剧生涯夹杂着无尽的辛酸与苦涩、寂寞与兴奋伴着他走过了漫漫人生。

人物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