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和平大学的社会责任 川大校长谢和平:危机应对与大学的社会责任

2017-08-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表明,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始终是大学的神圣使命.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大学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和引领者,是国家发展的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表明,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始终是大学的神圣使命。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大学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和引领者,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各种灾难、危机的发生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大学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在世界各国的灾害预警、危机应对以及灾后重建等工作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谢和平 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大学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大致经历了从农业经济时的游离状态、工业经济社会的边缘状态,到知识经济社会的中心地位这一发展轨迹。

与之相对应,大学职能的扩张也大体经历了学术研究与教学机构、人才培养和科研机构、服务地方工商业三个阶段。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大学对社会的推动和影响力越来越大,服务社会成为现代大学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一流大学的典型特征表现为必须要能够培养一流的人才、进行一流的科学研究和提供一流的社会服务。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经济全球化,一流大学的职能必须实现进一步拓展,必须在培养创新人才、推进科技发展的同时,从象牙塔转变为与企业、社会合作的平台,在社会发展中承担更多责任,引领社会进步。

始终保持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主动自觉承担服务社会的时代使命,实现对社会的积极贡献,是大学获得社会的认可、支持和尊重,获取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有效提高自身实力和影响力,并最终真正建成国际一流大学的必要途径。

关注、关心、参与、服务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大学社会责任和使命的核心。

只有关注全球热点问题的大学才能受到全球的关注;只有面向全球,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危机为己任的大学,才是能够引领国际社会的大学;只有受到全球关注并能引领国际社会的大学,才可能是世界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大学。

特别是,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类发展面临着机遇与危机挑战并存:贫富差距持续加大导致社会矛盾加剧;资源争夺引发国际战争;重大经济金融问题带来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特重大地质灾害、极端天气、特重大危机直接威胁人类生存。

尤其是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灾害频发,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在这种世界发展环境下,大学作为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摇篮,作为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高地,作为传承文化、弘扬文化的平台,最应该,也最有实力和能力在引领社会发展、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解决重大全球性问题尤其是重大灾害危机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即以重大灾害危机而言,在提供高素质人才方面,大学就可以积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为受灾地区提供对口服务、选派专家到灾区开展技术咨询、为灾区培训实用人才以及培养灾害应对和灾后重建等急需专业人才,促进灾区灾后的可持续发展。

在提供科技创新方面,大学能够组织各学科科技力量为灾区开展全方位科技服务,加强技术指导;加强防灾减灾、灾害预警、灾害应急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提高区域的防灾减灾能力;对灾毁资源利用等前沿性课题进行研究,变灾难废弃物为可开发利用资源,帮助灾区迅速恢复社会生产、有效进行防灾减灾。

在提供人文精神支撑方面,大学可以以独特的大学文化为出发点,积极开展大型文艺演出等,用文化的力量调节情绪,疏导心理,维护灾区社会稳定;开展文学艺术创作,用艺术作品坚定自强不息、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决心;募集捐赠图书,丰富精神生活,促进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终帮助灾区重建美好精神家园。

四川大学在应对灾难中的作用与贡献 一个多世纪以来,面对天灾人祸,四川大学总是和人民一起,始终站在抵御灾难的最前列。

以汶川特大地震为例,四川大学是全国高教领域中最早系统地提出并实施了支援重灾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计划的大学,是派出各类抗震救灾专业抢险队和志愿者队伍人数最多、行动最快的大学之一,是抗震救灾中收治重灾区伤员最重要的基地之一。

继之,在地震灾区科学重建中,川大发挥了五大作用。第一,是地震灾区科学重建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出台了新政策新举措,鼓励师生积极参与灾后重建。

第二,是地震灾区科学重建的智囊库和精神源。学校及时总结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经验,积极进行学术研究,同时,学校积极组织力量为灾区灾后重建提供咨询建议。第三,是地震灾区科学重建的科技创新前沿。

学校组织专家深入灾区进行灾后重建研究,以学科优势和科技创新带动灾后重建。第四,是地震灾区科学重建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桥梁纽带。学校发挥高水平大学的平台作用,积极联合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组织,为四川灾后重建提供学科支撑、科技支援和智力支持。

第五,是地震灾区科学重建现代医学医疗基地。学校对灾区医药卫生重大课题进行了研究,积极提供医疗技术服务。 大学参与危机应对的思考与实践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化进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逐步提高,对宇宙的认识、对地球的认识都在不断深入。

与此同时,人类生存的地球和太空也在逐步演化,一些历史上不曾发生、不曾被认识的特重大地质灾害、极端天气、特重大危机,在当今乃至将来发生的可能性并非为零,并有可能呈现出来势迅猛、破坏力极强的特点。

尽可能地规避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建立一系列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防范体系和迅速反应机制成为了当务之急,这就迫切需要对灾害危机进行超前的研究探索,主动开启灾难的课程,使全人类具有灾难认识、具有科学预防灾难的知识和技术,具有避免和战胜灾难的信心和能力。

灾区科学重建、应对全球性灾害危机,研究型大学应有特殊的作为和表现。

积极参与危机应对,大学应自觉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第一,应把灾害应对和灾区科学重建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并进行顶层设计,使学校自身的发展与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紧密结合。第二,应按照服务灾害应对和灾区科学重建的社会要求,实现学科组织结构的进一步变革,在学科构建上进一步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三,应把灾害应对和灾区科学重建的科研管理工作重心前移,前移到灾区一线,前移到创新平台的第一线,前移到课题组和实验室的第一线。

第四,应加大与政府,与企业产、学、研的实质性合作力度。大学应主动出击,以项目为纽带,以服务灾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真正建立起与地方政府和企业深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战略伙伴关系,通过拉动灾区经济增长,促进地方社会进步,赢得政府和企业的支持,赢得社会的尊重。

四川大学作为地处灾区的大学,亲历了汶川大地震带来的阵痛,始终坚持勇敢、积极地参与灾后重建并帮助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主动对全球灾害危机应对进行研究,并视之为自身对社会的重要责任和义务。

新组建的"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就是四川大学关注全球危机、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最直接的体现。作为学院的组建双方,四川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同希望以汶川地震灾区重建为典型案例,向全球提供共性的体会、经验和成果,进行灾后重建过程中的社会学、经济学、法律、医学、科学技术、社会工作等系统研究。

面向未来,四川大学将勇担大学责任和使命,携手社会各界,努力为推动灾区的发展振兴、为灾害危机预警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