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弧个人资料
- 一、人物简介
- 二、个人经历
- 三、人物评价
- 四、人物作品
- 五、所获荣誉
- 六、历史影响
- 七、情感生活
桑弧简介
桑弧,1916年12月22日出生于上海,原名李培林,原籍浙江宁波,中国导演、编剧。1941年编剧第一部作品《肉》,1944年首次执导电影《教师万岁》。1954年导演并编剧的电影《梁山伯与祝英....
桑弧个人资料
桑弧,1916年12月22日出生于上海,原名李培林,原籍浙江宁波,中国导演、编剧。1941年编剧第一部作品《肉》,1944年首次执导电影《教师万岁》。1954年导演并编剧的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获文化部1957年优秀影片金奖、1954年第八届卡罗维伐利电影节音乐片奖和1955年第9届爱丁堡电影节映主奖。1981年,他改编并独立执导根据茅盾长篇小说改编的同名影片《子夜》。2004年9月1日逝世。
桑弧人物简介
桑弧,原名李培林。中国电影编导。1916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四十年代初,在老一辈电影导演朱石麟帮助和指点下,开始电影编导和创作。五十多年来,编剧、导演了三十多部影片。2004年9月1日在上海去世。
1930年桑弧父母双亡,家道中落,辍学进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润安字号当学徒。1933年肄业于沪江大学新闻系,任中国实业银行职员。1935年结识周信芳与朱石麟两位艺术家,在他们的提携尝试文艺写作。1941年起从事电影剧本创作,编写电影剧本《灵与肉》、《洞房花烛夜》、《人约黄昏后》、《教师万岁》等,均摄成影片上映。
抗日战争胜利后,入文华影业公司任编导,创作《假凤虚凰》,并导演《太太万岁》、《哀乐中年》、 《不了情》等七部影片。50年代任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先后编导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宋士杰》、《祝福》、《春满人间》、《魔术师的奇遇》、《他俩和她俩》等十余部影片。桑弧的艺术风格具有含蓄、细腻、恬淡、质朴的特点。在艺术处理上善于从平易中见深沉,从含蓄、淡雅中见浓烈,桑弧导演在喜剧方面亦作出了相当的探索和贡献。
他是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二至四届理事、第五届主席团委员、上海电影家协会第三、四届副主席。
桑弧个人经历
年轻的李培林立志做一名杰出的新闻记者,可是,生活给他安排了一个蹩脚的角色——银行职员。埋怨命运、郁郁寡欢,没有变成李培林的主题。他喜欢看戏,并开始以“醉芳”为笔名,为当时刚刚倦游归沪的麒麟童——麒派创始人周信芳写戏评。这位“醉芳”流畅的文笔、独特的见地引起了一帮包括唐大郎和卡尔登戏院老板吴性栽等票友的激赏。“卡尔登”的经理、吴性栽的内弟、麒派票友周翼华辟出一间办公室作为活动地点,经常去聚会的小报同人甚多,因而报上名之为“翼楼”。
当时的李培林过着上海文人的生活:唱戏、聚会、打牌、谈心。而海上的光怪陆离,让李培林盲打误撞地进入了电影圈。1935年,李培林通过周信芳结识了著名导演朱石麟,并在他们的提携下尝试电影创作。1941年,李培林以“桑弧”为名创作了剧本《灵与肉》,——据说这一艺名源自“当年蓬矢桑弧意,岂为功名始读书”。随后,桑弧接连创作了《洞房花烛夜》、《人约黄昏后》,均由朱石麟先后搬上银幕。
从1945至1946年,桑弧在朱石麟的支持下自编自导了《教师万岁》和《人海双珠》。一种“海派”的性格逐渐在他的创作中显示出来。与一般对“海派”的理解——误解不同,桑弧的“海派”始终透露出一种市民化的、狡黠的创造性,既无文明戏的僵化酸腐,也不似艳情古装剧的露骨,他线索繁多、浓淡适宜的特点为他逐渐赢得了认可。
1946年8月下旬,卡尔登戏院老板吴性栽成立了文华电影公司。桑弧负责公司的艺术创作。为了打响文华电影公司成立的“第一炮”,桑弧经人介绍认识了张爱玲,随后便邀请她为文华公司创作电影剧本。张爱玲很快就写出了电影剧本《不了情》。从此,他们开始了合作——1947年2月,《不了情》作为文华公司的开山之作正式开拍,导演桑弧,主演为舒适和陈燕燕。这部影片只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上映后一炮打响。借着《不了情》的轰动效应,桑弧再请张爱玲创作了《太太万岁》。这部影片哀而不伤,悲喜交集,桑弧对于喜剧的把握在这部影片里已经成熟。当时桑弧31岁,张爱玲26岁。
1948年,继《不了情》、《太太万岁》大获成功后,桑弧拟将张爱玲的名作《金锁记》改编拍成电影,可是这第三度合作,因为女主角张瑞芳久治不愈的肺结核,以及动荡的时局,最终不了了之。张爱玲和桑弧的合作到此为止,虽然当时沪上小报曾经风传二人绯闻,但桑弧以“叔红”为笔名撰文评论《十八春》后,再也没有与张爱玲有任何联系,甚至张爱玲逝世,桑弧也没有写什么悼念和回忆性的文章。
《哀乐中年》是桑弧在1949年前拍摄的最后一部影片,它表现两个年龄悬殊的教员的爱情,以及父子冲突,含蓄中见出浓烈,喜剧中透出悲凉,近年越来越受到推崇。
1949年后,市民的悲欢已经不可能成为文艺创作的主题。解放后,桑弧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这位“海派”导演似乎放弃了海派,他的名字和三个“第一”联系在一起,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戏曲片(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和第一部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魔术师的奇遇》虽然服务于教化,但离奇的故事、眼花缭乱的噱头却分明让人嗅到摩登的味道,那是一种更简单、更朴素的小欢乐、小烦恼,一次不可多得的关于梦的体验。
“文革”开始后,桑弧创作的空间更趋狭小,被批斗时,他发出“我再也不搞电影了”的哀语。但一俟机会来临,他还是回到了熟悉的领地。他担任编剧的水墨动画片《鹿铃》获1983年金鸡奖和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动画片奖。1990年,桑弧导演了他的收山之作——京剧艺术片《曹操与杨修》。这时的桑弧74岁。
人物评价
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桑弧一直对市井小民的琐屑生活保持着兴趣,他关注的是“不彻底的人生”,这使得他的电影有一种独特的品质,不同于左翼的慷慨激昂,也不同于一些商业片的一味媚俗。正如张爱玲在《<太太万岁>题记》中所说:“所谓‘哀乐中年’,大概那意思就是他们的欢乐里永远夹杂着一丝心酸,他们的悲哀也不是完全没有安慰的。”人生的况味,有时就在那些悲欣交集的片刻。
在中国导演的队伍中,桑弧是一位茕茕孑立的个数:他的影片没有黄钟大吕的宏亮,亦没有交响乐的激昂,而更接近于一把悠扬的胡琴,平缓却委婉地演绎着凡俗的小曲。
桑弧置身在时势的漩涡之外,却俯首于情感分合、家庭摩擦、亲友关系的世俗纠纷之上,以揶揄的态度对之进行喜剧式的讥讽。他的作品浅显而生动,虽缺乏大历史的深度但有着人生的质感,尽管只是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却也力透纸背地表达了活着的幸与不幸。
柯灵先生将桑弧的早期作品归纳为“浮世的悲哀”(注),说他是从平凡中捕捉隽永,在屑碎中摄取深长。49年以后的桑弧作品不再如《人海双珠》、《太太万岁》、《不了情》、《假凤虚凰》那般庸常琐细,但也依然是《太平春》、《有一家人家》、《祝福》、《梁山伯与祝英台》、《魔术师的奇遇》、《他俩和她俩》、《邮缘》、《女局长的男朋友》样的温婉通俗。
就是因了这份不多见的世俗风景,桑弧在重要导演中占有当然的一席之地:他以上海市民的生活空间和家庭景观扩充了中国电影的地缘风情,以“琐琐的哀乐”、“细小的爱憎”、“善恶的摩擦”(柯灵语)添补了社会写实的主题内涵。桑弧的创作,使社会片不再是单色的时代政治图像,而成为杂色的人间众生相。
在中国电影历史中,桑弧有三个第一的光荣记录:即他拍摄了1949年后第一部彩色戏曲片、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第一部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但剧情片《不了情》、《太太万岁》、《哀乐中年》、《假凤虚凰》(编剧)更得研究者的青睐,它们的意义被定为对中国城市电影和市民观赏趣味的开拓。在这些影片的空间里,主要活动着中产阶层的人们,他们是银行职员、公司老板、律师、理发师、小学教员、家庭主妇……这里的人情纠葛是家长里短,人际冲突是世俗利益。他们虽无横溢财富,却也无衣食之忧,远离大时代的硝烟,挣扎在个人事业或情感的焦虑之中。与同时代的蔡楚生和孙瑜相比,桑弧似乎缺少激烈,也不够浪漫,但他独享一份实在,他在近乎于“自然主义”的生活图景中刻画了一个特定阶级的无奈和仓惶,而这种无奈和仓惶对于洞穿一个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丝毫不乏锋芒和力度。
桑弧的个人履历和他的上海市民电影取向十分吻合:他生于上海长于上海,因此自然而然地影像上海;他来自中产家庭自己又成为这个阶级的一员,因此得心应手地塑造他们的银幕形象;他受惠于传统戏剧和好莱坞电影,因此擅长中国式的家庭情节剧。在艺术创作中桑弧忠实地传达了自己的世界感受和情感体验,成为个人所属阶级的表现者和批判者。
人物作品
女局长的男朋友 (1986).... 编剧 、导演
邮缘 (1984).... 编剧、导演
浪花细沙 (1983).... 艺术指导
鹿铃 (1982).... 编剧
子夜 (1981).... 编剧、 导演
她俩和他俩 (1979).... 编剧、导演
第二个春天 (1975).... 导演
无影灯下颂银针 (1974).... 导演
白毛女-舞剧 (1972).... 导演
白毛女-舞剧、电视屏幕复制 (1970).... 导演
上海之春 (1965).... 导演
柳荫记 (1963).... 编剧
槐荫记 (1963).... 编剧
魔术师的奇遇 (1962).... 编剧 、 导演
春满人间 (1959).... 编剧 、导演
大风浪里的小故事 (1958).... 导演 、 编剧
英雄赶派克 (1958).... 编剧 、 导演
宋士杰 (1956).... 编剧
祝福 (1956).... 导演
天仙配 (1955).... 编剧
梁山伯与祝英台 (1954).... 编剧 、导演
有一家人家 (1951).... 导演
太平春 (1950).... 编剧、导演
越剧精华 (1949).... 导演
哀乐中年 (1949).... 编剧、导演
太太万岁 (1947).... 导演
假凤虚凰 (1947).... 编剧
不了情 (1947).... 导演
人海双珠 (1945).... 编剧、导演
教师万岁 (1944).... 编剧、导演
侬本痴情 (1943).... 编剧
洞房花烛夜 (1942).... 编剧
人约黄昏后 (1942).... 编剧
肉 (1941).... 编剧
所获荣誉
《梁山伯与祝英台》获文化部1957年优秀影片金奖、1954年第八届卡罗维伐利电影节音乐片奖和1955年第9届爱丁堡电影节映主奖
《祝福》获1957年第十届卡罗维发利电影节特别奖和1958年墨西哥国际电影节银帽奖
担任编剧的水墨动画片《鹿铃》获1983年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和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终动画片奖;
《她俩和他俩》获文化部1979年年优秀影片奖
《邮缘》获文化部1984年优秀影片奖。
历史影响
在中国电影历史中,桑弧保持了三个第一的纪录: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第一部彩色立体宽银幕故事片《魔术师的奇遇》。剧情片《不了情》、《太太万岁》、《哀乐中年》、《假凤虚凰》(编剧)更是深得研究者们的青睐,它们的意义被界定为:对中国城市电影和市民观赏趣味的开拓。
在这些影片的空间里,主要活动着中产阶层的人们,他们是银行职员、公司老板、律师、理发师、小学教员……这里的人情纠葛是家长里短,人际冲突是世俗利益。他们虽无横溢财富,却也无衣食之忧,远离大时代的硝烟,挣扎在个人事业或情感的焦虑之中。与同时代的蔡楚生和孙瑜相比,桑弧独享一份实在,他在近乎于“自然主义”的生活图景中刻画了一个特定阶级的无奈和仓惶,而这种无奈和仓惶对于洞穿一个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丝毫不乏锋芒和力度。桑弧的个人履历和他的上海市民电影取向十分吻合:他生于上海长于上海,因此自然而然地影像上海;他来自中产家庭自己又成为这个阶级的一员,因此得心应手地塑造他们的银幕形象;他受惠于传统戏剧和好莱坞电影,因此擅长中国式的家庭情节剧。在艺术创作中,桑弧忠实地传达了自己对于世界的感受和情感体验,成为个人所属阶级的表现者和批判者。
情感生活
张爱玲是现代作家中与电影缘分颇深的一位,不仅她的很多名作被改编成影视剧,而且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她还亲自创作了多个电影剧本,其中她与电影名导桑弧合作的《太太万岁》和《哀乐中年》已经被公认为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近期,由张爱玲已故的亲弟弟张子静编写的《我的姐姐张爱玲》一书中,除了介绍了当初桑弧与张爱玲合作的一些情况,还提到了有人为他俩撮合亲事未果的一段往事,但语焉不详,尚有许多无法表达的细节和情愫铺展于笔下。记者从桑老先生家人口中得知:桑弧导演因年事已高,重病缠身,目前已卧病在床,神智不清,无法接受采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爱玲研究专家陈子善先生对记者说:几十年来,桑老先生对他与张爱玲的往事一直讳莫如深,只字不提,陈先生慨叹“这段历史往事几乎快成为一个谜团”。
桑弧力邀张爱玲操刀
桑弧经过著名剧作家柯灵的介绍认识了张爱玲,随后便邀请张爱玲为文华公司创作电影剧本。起先张爱玲面露犹豫之色,说她没写过,很陌生,经过桑弧和文华公司宣传主任龚之方的力劝,终于点头答应。
当时,张爱玲正值感情失意之时,她的第一任丈夫胡兰成因是汪伪政府的官员,抗战胜利后,逃到温州藏匿,而且与年纪比他大的一个贵妇私通,过着长期寄居的生活。自从胡兰成出逃后,张爱玲一直在经济上支持他。1946年2月,张爱玲又亲自去温州看他。这期间张爱玲一直保持着一种低调的形象,默默承受着感情与事业上的打击,没有发表文章。
张爱玲虽然没写过电影剧本,但她在自己早期的文学创作中已经受到了电影的影响,有意识地借鉴了一些电影语言的技法。她很快就写出了电影剧本《不了情》。1947年2月,《不了情》作为文华公司的开山之作正式开拍,导演是桑弧,主演为舒适和陈燕燕。这部影片讲述一个企业家和女家庭教师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最后家庭教师因不忍破坏男主人的家庭幸福,悄然离去,结束了这段仿佛注定是伤感而无结果的爱情。这部影片只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上映后一炮打响,卖座极佳。
《太太万岁》缔造经典
借着《不了情》造成的轰动效应,桑弧想乘胜追击,再请张爱玲写个剧本,这次桑弧的构想是喜剧,已经有了腹稿,张爱玲也尝到了《不了情》轰动的甜头,对桑弧的建议慨然应允,桑弧把电影构想告诉张爱玲后,她一气呵成,很快写出了《太太万岁》的剧本。
《太太万岁》是文华公司的第二部影片,阵容强大,荟萃了张伐、蒋天流、上官云珠、石挥等明星。这部影片叙述了在一个庸俗纷扰的城市背景中,陈思珍嫁给了一个没出息的丈夫。为丈夫能开办公司,她骗得父亲资助,但丈夫得钱后却结交了交际花,最后几乎破产。陈思珍提出与丈夫离婚,最后发现丈夫对自己的真情,俩人又重归于好。该片哀而不伤,悲喜交集,格调清新,开了当时中国电影的喜剧新风气。影片中善用细节和机智对白描写女性心理、处境,张爱玲的剧本应居首功,而桑弧对张爱玲叙述的故事情有独钟,他认真运用喜剧幽默和娴熟的电影技巧,把张爱玲独有的文学情味发挥的淋漓尽致。
与前夫胡兰成恩断义绝
张爱玲第一任丈夫胡兰成曾是南京汪精卫伪政府的一名高官,两人于1944年7月结婚,1945年抗战胜利,胡兰成逃到温州躲藏了起来。1947年6月,即张爱玲与桑弧合作《不了情》、《太太万岁》之后,张爱玲给胡兰成写去了“离婚信”,信中说:“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信中张爱玲还顺带给胡兰成寄去了30万元钱,这是她创作《不了情》和《太太万岁》的稿酬,张爱玲对胡兰成可算是仁至义尽。
与桑弧合作令张心情渐好
张爱玲与桑弧等人结识之后,除了写电影剧本,又开始发表小说了,她为《大家》创刊号创作了《华丽缘》,又把《不了情》的剧本改成了中篇小说《多少恨》,桑弧和友人龚之方等人还帮助张爱玲策划出版了《传奇》的增订版。
因为先后有这些合作,桑弧经常和龚之方等人去张爱玲家聊天,谈事情,这时与胡兰成离婚后的张爱玲,心情较为开朗,对朋友很热情,她喜欢与人聊天,如果人多,她也特别爱听人家高谈阔论,听到好听的故事还会哈哈大笑。
文华公司的老板吴性栽,以代理德国染料和百货业起家,为人豪爽好客,与他接近的人常有一些宴会,不过他听说张爱玲不爱交际应酬,很少邀宴她。有一次为了庆祝《不了情》和《太太万岁》拍摄成功,吴性栽邀了桑弧等人到无锡太湖乘船游湖,吃“船菜”(鱼虾在太湖捞起当场烹煮),张爱玲是这两部影片的编剧,理所当然地邀她参加,和大家一起聊天吃菜,后来她提起那次游湖,直说“印象深刻,别致得很。”
《金锁记》计划搁浅
1948年,继《不了情》、《太太万岁》大获成功后,桑弧与张爱玲商量,拟将张爱玲的名作《金锁记》改编拍成电影,但结果流产,该年1月出版的一份电影杂志曾披露消息:桑弧在《太太万岁》后,又将与张爱玲三度合作,将张爱玲成名作《金锁记》搬上银幕,《金锁记》的主角曹七巧,演员一时相当难找,恰巧张瑞芳在上海,她在《松花江上》中的演技博得圈内人好评,于是经人介绍,一拍即合,《金锁记》的女主角决定由张瑞芳担任了。
然而根据张瑞芳自述,虽然文华来约过她,但她当时“还没有彻底治愈的肺结核,竟又转成为结核性腹膜炎”,被迫卧床治疗,因而只能辞演。其实《金锁记》的夭折不仅仅是因为张瑞芳生病或一时找不到演员,动荡的时局与社会环境才是最要紧的原因。当时,张爱玲已为桑弧写好了剧本,后来剧本也下落不明了。
《哀乐中年》是桑弧在解放前拍摄的最后一部影片,因为该片上映时,上海解放在即,所以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但现在对这部影片的评价和推崇越来越高,已被称为一部经典之作。《哀乐中年》一片的剧本,张爱玲也曾“参与写作过程”,1990年,美国的一位教授发表文章称:“《哀乐中年》的剧本虽是桑弧的构思,却由张爱玲执笔”,由此,台北《联合报》副刊连载《哀乐中年》剧本时,署名为张爱玲。1995年9月张爱玲逝世,《联合报》副刊编辑苏伟贞小姐整理发表了张爱玲写给她的9封信,其中一封讲到:“……这部40年前的影片(《哀乐中年》)我记不清楚了,见信以为您手中的剧本封面上标明作者是我。我对它印象特别模糊,就也归之于故事题材来自导演桑弧,而且始终是我的成分最少的一部片子,我虽然参与写作过程,不过是顾问,拿了些剧本费,不具名……”
友人代桑弧提亲遭拒
据桑弧的朋友和同事龚之方回忆,有一次他去看张爱玲,与她聊了一些话就婉转地说明来意,他当时并不知道张爱玲与胡兰成有过婚约,就把朋友之间认为她和桑弧男才女貌,是很理想的一对佳偶之类的话,作了一番生动的转述,请张爱玲考虑这件婚事的可行性,龚之方说:“张爱玲对我这个提议的回答不是语言,而是摇头,再摇头,三摇头,意思是不可能,叫我不要再说了。”龚之方活生生碰了这个软钉子,只好无趣地告辞了,此后他再也不敢向人说起这件尴尬的“提亲”之事。
而桑弧的朋友,现代文学专家魏绍昌的回忆与龚之方略有出入,魏绍昌在一篇记述文章中对此作了这样的叙说:张爱玲在离沪之前,独自住在黄河路卡尔登公寓(今改长江公寓),夏衍曾委龚之方去劝她留下来,龚去劝说她时,经文华影片公司老板吴性栽等人的嘱托,还想为她与桑弧撮合亲事……一次桑弧请我到他家里吃饭,张爱玲也来了,两人关系是很好的,张如能不走,又有归宿,岂非两全的美事,可是她听劝之说,面对龚之方默然良久,最后说了一句:“恐怕这两件事都不大可能了。”
桑弧力捧张爱玲新作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张爱玲以“梁京”的笔名在新创刊的《亦报》上连载新作《十八春》,据张爱玲研究专家陈子善教授向记者介绍:《十八春》发表后,桑弧还特意以叔红为笔名撰文对《十八春》给予很高评价,极尽溢美之词,认为这部小说“仿佛觉得他是在变了,我觉得他仍保持原有的明艳的色调,同时,在思想感情上,他也显出比从前沉着而安稳,这是他的可喜的进步,”为此“我虔诚地向读者推荐《十八春》,并且为梁京庆贺他的创作生活的再出发”。
陈子善教授表示:这是他看到的桑弧写的惟一一篇关于张爱玲的文章,除此之外,他没有看到过任何桑弧写张爱玲的文字。桑弧先生的独生子李亦中也向记者承认:张爱玲逝世后,桑弧并没有写什么悼念和回忆性的文章。
1952年7月张爱玲由上海重返香港,为“桑张对”画上了一个无奈的句号,从此她与桑弧天各一方,再也没有见过面。
桑弧大哥反对两人婚事?
龚之方、魏绍昌两位先生的文章,虽然都记叙了“提亲”一事,但语焉不详,对于“张爱玲婉拒的原因?俩人是否确有爱慕之情?之后桑、张关系如何?”等问题一概回避,而记者从陈子善教授那里听到了一个新的说法,陈教授介绍:他曾采访过魏绍昌老先生,听魏老先生讲桑弧10岁的时候父母双亡,一直由大哥照顾抚养,对大哥非常尊敬,而他与张爱玲的婚事遭到了大哥和家里人的反对,他的家里人认为张爱玲靠写作为生,没有正当工作,当时在社会上并不被看好,同时也许知道了张爱玲与胡兰成的那段婚姻。后来桑弧1951年结婚,他的妻子并不是圈内人,但是一位职业女性。
陈教授还认为:张爱玲与桑弧在性格上大大不同,张爱玲有一种叛逆的个性,做什么事都要与众不同,而桑弧比较忠厚老实,谨小慎微,是很方正的一个人,从性格上说,两个人没有在一起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桑弧绝口不提张爱玲
陈子善教授对记者讲:他曾与桑弧先生接触过几次,感觉桑弧在对待张爱玲的事情上一直很小心,很机警,他曾向柯灵询问过桑弧愿不愿意谈谈他跟张爱玲的一些往事,柯灵认为桑弧什么也不会说。九十年代初期,他与桑弧见过一次面,当时他对桑弧讲:李先生,有空的话我要向您请教一些事情,没想到桑弧未容他多说,便连连表示对以前的事情已经不记得了,一下子就回绝了他。陈教授与桑弧的儿子李亦中原先是华中师大的同事,李亦中对他父亲与张爱玲的合作与交往表示一无所知。
陈教授认为:像桑弧这一代的知识分子,解放后往往要否定旧我,否定从前,跟上时代的步伐,他与张爱玲合作的几部影片都是以描写小资产阶级生活为主题,加上张爱玲一些特殊的背景,他自然不愿意多讲什么,这些年来,张爱玲的名气和影响越来越大,桑弧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他可能又产生了新的顾虑,更不愿意谈以前的往事了。
回忆录对张爱玲一笔带过
1995年,桑弧撰写的长篇回忆文章《回顾我的从影道路》分四期在《当代电影》上开始连载,开始连载时张爱玲尚未去世。在这篇回忆录中,桑弧先生对他与张爱玲合作的3部影片着墨很少,而张爱玲的名字更是一带而过,在谈到《哀乐中年》这部影片时,更是连张爱玲的名字都没有提。这篇一万多字的文章相对于桑弧先生50多年的艺术人生来说只是一个简单的概括,遗憾的是桑弧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出版过较为完整的个人传记和回忆录,这对中国电影来说也是一个遗憾和损失。
桑弧夫妇伉俪情深
桑弧先生在《回顾我的从影道路》这篇文章的结尾,真诚地向他的老伴戴琪表示了深深的感谢。他与老伴1951年结婚,迄今共同携手走过了50多年的风雨人生,在桑弧先生人生最黑暗的时候,他几乎丧失了生活的希望,是老伴让他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对未来重新树立起了信心。目前,戴琪女士的身体还不错,与两个儿子住在茂名南路的一所老房子里。桑弧先生的大儿子李亦中事业有成,目前是上海交大电影电视系主任,他出版了多本电影专著,并且参与了桑弧执导的《邮缘》及其续集《女局长的男朋友》的编剧工作。
李亦中先生向记者介绍:桑弧在1990年拍完戏曲电视片《曹操与杨修》后,因胆囊炎急性发作住院动了手术,从此身体一直不好,这两年一直住在医院,卧床不起,需要专人照顾,很多媒体的采访以及创作整理工作都被迫回绝了。
桑弧最后一部电影尚未公映
李亦中先生介绍:桑弧退休前的最后一部电影是1987年编导的大型文献纪录片《蔡元培生平》,特邀张瑞芳、孙道临在片中担任主持人,曾获金鸡奖最佳纪录片提名,但这部为中影集团拍摄的影片一直没有与观众见面,迄今不知被存放在什么地方,他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尽快把这部影片“抢救”出来,让它“早天见日”,还了父亲的这个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