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李云鹤 专访李云鹤 敦煌修画第一人(图)

2017-06-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很多人以为我们修补壁画就是把壁画再描一遍."李云鹤笑着说,"这种观念是完全错误的,修补壁画其实就是以旧做旧.""但是,在壁画修补技术还不成熟的当年,石窟壁画的抢救和保护确实是从临摹开始的."上世纪40年代,张大千就曾经到莫高窟临摹."但是,张大千的临摹和敦煌研究院的保护性临摹是截然不同的."现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告诉记者:"张大千的敦煌壁画临摹作品,大多有画面色彩鲜艳.漂亮的特点.我认为这是他根据自己的理解,甚至

“很多人以为我们修补壁画就是把壁画再描一遍。”李云鹤笑着说,“这种观念是完全错误的,修补壁画其实就是以旧做旧。”

“但是,在壁画修补技术还不成熟的当年,石窟壁画的抢救和保护确实是从临摹开始的。”上世纪40年代,张大千就曾经到莫高窟临摹。“但是,张大千的临摹和敦煌研究院的保护性临摹是截然不同的。”

现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告诉记者:“张大千的敦煌壁画临摹作品,大多有画面色彩鲜艳、漂亮的特点。我认为这是他根据自己的理解,甚至是自己的需要在临摹。而张大千的临摹方法不只他一个人,不少画家也是按照自己需要在临摹敦煌壁画,他们不搞文物工作,有较大的自由度,可以选择他们的方法去临摹。”

“而敦煌研究院的保护性临摹,是要先进行古风古韵的研究,弄明白每幅壁画上古人是怎样下笔的,以文物的客观存在为标准。”李云鹤还向记者透露道,“过去有的人临摹壁画的做法,在敦煌研究院这边是不被允许的。当时,他们直接把纸摊在壁画上面,直接拓写描摹。而我们的文保人员临摹壁画,是不允许这样触碰到壁画对它造成伤害的。”

“如今,有传言说张大千在临摹壁画的时候,为了看到下一层更精美的壁画,把上面一层壁画揭掉了,对莫高窟壁画造成了破坏。”李云鹤对此不愿意下论断,“我只能说,这种方式也和我们维护壁画的操作手法不相符。”

“即便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的壁画修复技术还不先进,遇到类似多层重叠的壁画,我们也会想办法,耐心分离不同年代壁画的土层,把上层剥离出的分割壁画再转移到其他地方,进而拼接起来继续完好保存。”李云鹤把这项技术称为壁画搬迁,“现在,多数壁画都可以整层大面积搬迁下来啦,不用分割后再拼接到一起,这样更有益于保护。”

曾请捷克专家 尝试现代方法

“1957年,研究院曾请来捷克专家修复莫高窟壁画。”也正是那次机会,李云鹤他们初次了解到一些专业壁画保护手段。“核心技术他们不肯透露,比如修补材料的具体成分。”李云鹤说,当年捷克的专家们曾提出,帮他们修复壁画是有前提的,“要在莫高窟盖两层楼房,要每天可以洗澡和晒日光浴等。

”然而,那时候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员住的还是土坯宿舍,土炕、土桌、土凳,生活设施全是土的,没有自来水、没有电灯、更没有卫生设备。“他们调研了一阵子,由于这边环境太恶劣最终没达成修补协议。”

捷克的专家虽然走了,李云鹤他们却逐渐学会了用注射器代替毛笔和十字铆黏合壁画等系列修补方式。“就这样自己摸索了约20年,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扩建敦煌研究院,日本、美国的专家开始与我们合作修复敦煌壁画。莫高窟这边各方面的条件也逐渐改善,陆续有考古、艺术等专业的人才进入莫高窟。”

“10年前,我们对敦煌壁画的保护还可以说仅停留在抢救性保护阶段。”用樊锦诗院长的话来讲,就是无论怎样先救命再说。“最近10年,敦煌的壁画修复已经变成科学化保护、预防性保护、永久性保护,和之前的抢救性保护相结合的新阶段。”

“如今,胶粘、打针、输液、加固等方法都是修护壁画的良方。”樊锦诗解释说。“听起来似乎很容易,但每一步都很有讲究。”例如打针,就是用注射器将黏合剂注射到壁画中,将有脱落危险的壁画牢牢黏合在墙壁上。一边注射,工人还要一边用棉球滚粘压牢,然后再用绵纸在上面吸附。“这是一个复杂的工种,需要长期训练。用棉球滚粘壁画的时候,力量太轻不起作用,力量大了就会把壁画粘下来,或者把颜料层压碎。”

不仅如此,给壁画打针用的黏合剂也不是一般的黏合剂,敦煌研究院时常要经过两三年研制,才制作出成分与壁画背后的原有胶基本相同的材料,这样才能保证粘得牢、不脱落。“每用一种修复材料,都要经过反复试验,只允许在实验室失败不允许在现场失败。”李云鹤说,如今,空鼓、酥碱、起甲等常见壁画病害,敦煌研究院都能医治。

仍缺专业人才 设站以师带徒

“如今,为了保护敦煌壁画,我们准备用数字展示技术,把一部分洞内的敦煌艺术移到洞外让游客观看,减轻洞窟的接待压力,以达到保护洞窟的目的。”

这些就是樊锦诗等敦煌守护者保护敦煌艺术的新思路。“控制游客的进入量,做好洞内温度、湿度等监测,让壁画处于适宜保存的环境,做到预防性保护。另外,加入数字技术把敦煌艺术还原储存下来,做到永久性保护。因为,如今的壁画保护技术再进步,也只能做到减缓壁画的衰老年限,谁也不能保证实体壁画永远不会消失。”

“上世纪50年代,李云鹤老师可以说是第一个在敦煌尝试修复壁画的人,当时,我们的修复人才几乎没有。如今,我们的人才储备已经有二三百人。”这期间,樊锦诗想尽办法留住人才,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时至今日,国内顶尖的壁画修复人才多数在敦煌研究院。”

2009年7月30日,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敦煌研究院成立,“如今,敦煌又肩负起了全国壁画保护的工作,同时我们的研究任务依然艰巨。”樊锦诗说,“从全国来讲,古壁画的修复人才还很欠缺。很多地方古代壁画的日常监测和基本维护几乎是空白。

敦煌研究院的相关技术人员,目前还无法满足国内的壁画保护需求。如今,高校的相关专业虽然增多,但毕业生的质量却下降了,毕业新生要真正上手,至少需要几年的实践才行。”

为此,敦煌研究院已在新疆、西藏、宁夏、内蒙古、河南和河北建立了工作站,“我是退休后被返聘回研究院的,和壁画打了一辈子交道,很愿意把这份热情传递给下一代。”李云鹤道出了一代代敦煌守护者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