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鹤作品 国家防办李云鹤作交流发言

2018-04-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大家上午好!我是国家防办的李云鹤,我给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孤老户的老有所养".5月中旬,我们6名来自中央部委的青年,到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宋集村,驻村入户开展三农调研.黄陂区位于武汉市北部,地势平坦,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历史文化十分悠久,建县史长达1400多年,著名历史人物花木兰就出生在这里.近年来,黄陂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经济社会发展高歌猛进,经济综合实力连续3年位居全省各区县前3位.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为黄陂区落实好三农政策奠定了坚实基础.黄陂区是全国首批启动"新农

大家上午好!我是国家防办的李云鹤,我给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孤老户的老有所养”。

5月中旬,我们6名来自中央部委的青年,到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宋集村,驻村入户开展三农调研。

黄陂区位于武汉市北部,地势平坦,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历史文化十分悠久,建县史长达1400多年,著名历史人物花木兰就出生在这里。近年来,黄陂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经济社会发展高歌猛进,经济综合实力连续3年位居全省各区县前3位。

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为黄陂区落实好三农政策奠定了坚实基础。黄陂区是全国首批启动“新农保”的国家试点区,自2010年开始,对所有60岁以上农村老人发放基础养老金;同时,黄陂区也是武汉市首个城乡居民饮水同网、同源、同质的远城区,于2010年完成了村村通自来水。

宋集村位于黄陂区中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人均1亩耕地,9成劳力常年在外打工,务工收入是大部分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去年人均纯收入约5200元。驻村期间,我们走访的一户孤老户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一次走访时,碰巧老大爷上街卖菜去了,只有老太太在家。老人们住的瓦房面积很小,只有两间正屋。堂屋既是客厅也是餐厅,同时还架了张木板床当次卧;里屋是主卧,摆着全家唯一的家用电器——十四寸黑白电视机;厨房是搭出来的偏屋,里面连盏电灯都没有。毫无疑问,这里的主人肯定不富裕。对于我们的突然到访,老太太显得有些局促,话不多,加上老大爷也不在家,于是我们和老太太说好改天再来座谈。

第二次走访时,两位老人都在家。看着我们冒雨再次来访,老人们格外高兴,他们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话自然就多了起来。据老人们讲,他们没有生育过子女,年轻时倒也收养过一个女孩,但长大后就被家人接走了。长期以来,他们老两口相依为命,靠着自家两亩半耕地谋生,前些年农村税费负担大,老太太又体弱多病,要不是村干部和亲戚朋友们大力支持,生活恐怕早就过不下去了。

好在,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他们的生活才逐渐有了转机。

2004年起他们开始享受低保,2005年起他们的农业税费全部免除,还领到种粮补贴,去年又参加了新农保和新农合,用上了自来水。现在他们“种地不交税,种粮有补贴,看病能报销,养老有保险”,生活状况明显改善。

不过,老人们毕竟年纪大了,种地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里的地眼看就要撂荒了,可惜了耕地不说,经济上也要少个来路,对此他们很是着急。实际上,耕地撂荒现象在宋集村并不少见,因为种地不赚钱,村民种地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劳力外出打工,种地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妇女。

这种情况下,村里经常有一些上好的耕地没人种;塘坝逐年淤积,却没人清淤,旱起来就没水可用;建好的水渠,迅速老化失修,用不了多少年就又要重新弄,大家都觉得可惜,却也很无奈。

眼看附近不少村庄引进公司发展蔬菜基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稳定了农民收入,宋集村的干部群众也心动了。刚好,去年有家公司想到村里发展蔬菜基地,村干部立即组织村民进行了土地流转,将900多亩耕地租给这个公司,租金每亩每年450元,出租的耕地占全村耕地面积的2/3,老人们的耕地在村干部的帮助下,也一块儿租出去了。

针对老人们2010年的收入情况,我们简单算了一笔账:老人们低保、新农保、计划生育奖补加上耕地的种粮补贴和租金,全年合计6972元,另外养女寄回赡养费1200元,老人们卖菜收入约800元,全年家庭总收入8972元,其中各项补贴加土地租金合计占总收入的78%;家庭人均收入4486元,相当于宋集村村民人均收入的8成。

受惠于近年来党的三农政策,老人们生活状况逐年改善,基本生活已经有了保障,他们对此充满感激,动情地拉着我们的手,反复给我们讲:“感谢共产党啊,要不是党的好政策,我们这些孤老哪有这样的好日子过啊!这么好的形势,我们都想多活几年多看看呐!”送别的时候,他们脸上的笑容是那么的乐观和知足。

孤老户的“老有所养”,让我们甚感欣慰,倍受鼓舞。老两口生活的变迁,是国家重视三农、支持三农、反哺三农的一个缩影,也是党和政府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生动案例,更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具体体现。我们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老两口的生活将越来越好,老百姓的生活将越来越好。

两位老人的耕地租出去了,他们很高兴,以后就有稳定的租金收入了。出租耕地的村民们也很高兴,以后他们可以安心地打工,家里的老人妇女们也不用辛苦劳作了。村干部们也很高兴,很快,宋集村将建起一个现代化的蔬菜基地,种出的蔬菜将远销国内外。

——然而,看着他们灿烂的笑脸,作为水利人的我,在高兴之余,却深感忧虑。当村民们对种地不再充满感情,都乐于出租自己的土地;当村里的劳力都外出打工,干农活的全是老人和妇女;当村民们对农水设施不再爱护有加,建成5年的水泥渠道已经开始老化失修;我感到深深的担忧。

在农村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变革的新形势下,如何调动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如何鼓励农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如何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如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作为水利人,我们任重而道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将牢记一名水利青年肩负的责任,在本职工作中为水利事业奉献我的汗水和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