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委书记普朝柱
普朝柱(1929.9—2002.6 )1929年9月生于云南省华宁县,汉族。1947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1950年,任中共华宁县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滇中护乡第十一团党委委员兼第二营教导员。
1950~1968年,先后担任云南省华宁县人民政府主席、副县长,呈贡县副县长,玉溪土改工作队组长,玉溪专区税务局局长,新平县委副书记、县长,玉溪地委财贸部部长,玉溪地委委员、新平县委书记,玉溪专署财办副主任。
1968~1975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遭迫害。后任元江县垤霞大队工作组组长。
1975~1983年,先后任玉溪地区财办副主任,玉溪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玉溪地委书记、玉溪军分区第一政委。1983~1985年,任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1985~1995年,任云南省委书记、云南省军区第一政委。
普朝柱同志是中共第十二、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普朝柱同志从学生时代就积极投身革命。
1947年他在昆明长城中学参加党的外围组织“民青”,并担任学校学生自治会主席。1948年2月参与领导了“反对美帝国主义扶植日本侵略势力复活”的爱国学生运动,被国民党反动警备司令部逮捕关押刑讯。
在狱中他坚贞不屈,保卫了党的组织,保守了党的秘密。被营救出狱后,受党组织派遣到华宁县发动群众开展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运动,投身争取云南人民解放的武装斗争。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滇黔桂边纵队,为推翻国民党反动派在云南的反动统治,争取云南人民的解放作出了贡献。
全国解放后,普朝柱同志长期在云南玉溪地区担任地、县级领导职务。解放初期,他全身心投入征粮、剿匪、减租退押、土地改革等伟大斗争,为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不遗余力地工作。在恢复经济建设时期,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依靠群众,大胆实践,为恢复生产、发展经济而勤奋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文化大革命”时期,普朝柱同志受到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长期被批斗关押,但他坚信党,坚信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念,保持了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
粉碎“四人帮”后,普朝柱同志在玉溪地区多个重要岗位任职。他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组织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平反冤案错案,落实党的政策,顺利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好各项工作,取得很大成绩。
1983年担任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后,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继续清除“左”的思想影响,积极推动各个方面的改革,推进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1985年担任中共云南省委书记后,他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实的思想路线,结合云南实际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
他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云南省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的理论观点,并用于指导全面工作;他注重培育壮大以“两烟”为主的支柱产业,为云南烟草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重视加强党的建设,亲自兼任省委党校校长,坚持分期分批轮训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知识的“三基本”教育;他十分注意云南地处祖国边疆、民族众多的特点,关注和解决影响社会治安、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的问题。
在他的领导下,云南省委逐步总结形成一条符合云南实际的、经过实践检验可行的经济发展思路,积累了许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和干部教育的工作经验,全省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胜利实现了云南经济社会“七五”、“八五”计划的发展目标,为云南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他主持云南省委工作期间,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边防巩固,他为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党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深受云南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和赞誉。
普朝柱同志十分注重学习和总结经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扎实,作风深入,顾全大局,始终以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1995年云南省委换届,他在退出领导岗位的同时,积极主动地为省委顺利换届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表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
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以来,他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积极参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有关立法和监督工作。他多次受中央的委托,参与有关省市的“三讲”巡视和干部考察等工作,继续为党和人民作贡献。
他全力支持云南省委的工作,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积极提出建议和意见。他严于律己,廉政勤政,生活俭朴,树立了一个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普朝柱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