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二例江豚人工繁殖成活 小江豚迎来出生百日
白鱀豚和长江江豚是生活在我国长江中下游水域的两种特有珍稀鲸类动物。2002年7月14日,世界上唯一人工饲养的白鱀豚“淇淇”离世。在白鱀豚消失之后,江豚成为长江中仅存的淡水豚类,也是极度濒危的物种。为保存江豚物种,中科院水生所等机构自1986年以来持续提出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饲养繁殖研究相结合的长江豚类保护策略架构。
2005年7月5日,江豚“淘淘”由中科院水生所首次人工饲养繁殖成功,现在已经13岁。这次生产的是2011年从鄱阳湖引进的一头雌性江豚,名叫福七(F7),是白鱀豚馆年龄最小的一头雌性江豚,今年9岁。
据科研人员介绍,2017年8月,水生所科研人员通过B超检查发现福七疑似怀孕,然后通过孕酮激素检测进一步确认。2018年6月2日凌晨1点零1分,福七生殖孔有黄色膜状胎衣露出,确认分娩已经启动。4点59分福七突然快速游动,随后发现幼豚的尾页露出。5点零2分幼豚双侧尾页露出。6点25分母豚安静的漂浮于水面,并持续勾尾,幼豚慢慢娩出。14点24分,胎盘完整娩出,至此分娩过程顺利结束。
据科研人员介绍,小家伙刚刚来到这个世界时,方向感还不强,像一个小炮弹一样到处横冲直撞。“在妈妈的带领下,小江豚很快就适应了饲养池的环境,不再撞墙了。”当晚23点52分,科研人员首次观察并确认幼豚吃到母乳,至此小江豚度过了最为关键的时刻。
目前,小江豚代号F7C。据科研人员介绍,小江豚生长非常迅速,营养需求也越来越大。一个月后,小江豚的行为也越来越丰富,开始表现出吐水、捕鱼、跳跃、追逐等多种行为。8月13日,训练员首次确认小江豚吃到第一条小鱼。9月10日,小江豚满100天,进入一个混合营养期,行为上也开始表现的更为独立。“从母子关系、哺乳行为等多方面的监测情况判断,小江豚成活的概率极大。”
作为当前长江中生活的唯一的哺乳动物和食物链的顶端物种,长江江豚的种群维护,指示并反映着其繁衍栖息地——长江的生态健康状态。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于1996年开始尝试长江江豚的人工饲养,并成功建立了我国唯一一个小型长江江豚人工饲养繁殖群体。2005年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在人工环境下的成功繁殖,为该物种的保护及生物学研究创建了一个重要的技术支撑平台。
我国再次在人工饲养环境下自然繁殖江豚成功,快来看看小江豚的“百日照”
今天,我国第二头人工饲养环境下自然繁殖的小江豚满百日了。位于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为这头雄性小江豚举办了一个简单的庆祝活动,祝愿它健康成长。
长江江豚是已经灭绝了的“长江女神”白鱀豚的表亲。作为2013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的极危物种,长江江豚如今已仅剩约一千头。2005年,水生所在全球完成了首例人工饲养长江江豚的成功繁殖。这13年间,他们不断摸索经验,终于迎来了第二头健壮小江豚。长江江豚人工繁育项目负责人、水生所副研究员郝玉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头小江豚的顺利繁殖与存活,为今后的江豚人工繁育带来更多经验,将有望提升今后江豚人工繁育的成功率。
今年6月2日,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一头雄性小江豚顺利降生。目前这头小江豚身体健康、发育正常、行为丰富,而且开始出现频繁的捕鱼行为。从母子关系、哺乳行为等多方面的监测情况判断,该江豚成活的概率极大。
它的母亲是一头2011年从鄱阳湖引进的雌性江豚,名叫“福七”(F7),今年9岁。去年8月,水生所科研人员通过B超检查发现福七疑似怀孕。
当福七被确认怀孕后,待遇立刻全面升级。科研人员为她准备了她最喜欢吃的小鲤鱼搭配精挑细选的鲹鲦鱼,为她专门新装修了位于繁殖厅的“产房”,还每天观察记录她的怀孕状况,定期给胎儿做B超检查。
2018年6月2日凌晨1点零1分,已减少进食、漂浮水面近一天的福七开始分娩。清晨6点多,当小江豚娩出时,意外发生了——脐带没能自动断开,幼豚无法自动出水呼吸。此时,两位训练员马上跃入水中,用手将小江豚轻轻托起。这时,脐带才最终断开,新生幼豚得以出水呼吸到第一口新鲜的空气。
新生小江豚体长约为75cm,估计体重在6.5kg。小家伙刚一出生,就“闯劲”十足,像一个小炮弹一样到处横冲直撞。幸好福七的母性很强,尽管这是她第一次分娩,她很快就自如地带领并保护小江豚游动,极力避免小江豚撞到池壁。
小江豚前三个月的生长非常迅速,营养需求也越来越大。训练员通过增加饲喂餐数,调整活饵比例来保证豚妈妈的营养。一个月后,小江豚越来越活泼,在水池里吐水、捕鱼、跳跃、追逐,很是欢乐。满两个月后,小江豚开始进食小鱼,进入混合营养期,不仅经常主动向训练员讨鱼吃,甚至还抢妈妈的鱼吃。
模拟“母乳喂养”难关有待攻克
水生所白鱀豚馆于1996年开始尝试长江江豚的人工饲养,并成功建立了我国唯一一个小型长江江豚人工饲养繁殖群体,为该物种的保护生物学研究创建了一个重要的技术支撑平台。郝玉江告诉记者,经过多年摸索,已对江豚在人工环境下的生长、交配、妊娠、生产,以及产后护理技术有了相当了解,为长江江豚的繁殖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现在的最大难点在于幼豚的人工喂养。”郝玉江说,江豚的哺乳好像飞机的空中加油,而且频率特别高:幼豚每小时要哺乳4-6次,每次只有几秒钟,相当于约十分钟吃上一口奶。这是传统人工喂养方式难以做到的,“人工哺乳则需要训练员将幼豚从水中捞出进行哺乳,这与自然哺乳状态完全不同。”
“如果母豚身体健康,可以喂养照看幼豚,那么幼豚的存活率就高。反之,幼豚成活几率会大大降低,人工喂养介入十分困难。”他说,除了哺乳方式外,江豚的人工乳配方也有待摸索,这也是人工介入喂养小江豚难以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当前长江中生活的唯一的哺乳动物和食物链的顶端物种,长江江豚的种群维护指示并反映着其繁衍栖息地——长江的生态健康状态。这也是数十年来长江江豚深受关注的重要原因。
如今,世界首头人工繁殖的江豚“淘淘”今年已13岁,正值壮年。郝玉江透露,它是目前长江江豚人工繁育的群体中最重要的雄性繁殖个体之一,“我们还将继续努力,让更多小江豚在人工环境下能繁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