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票补取消 影迷:以后上哪买便宜的电影票
昨天打开手机,便看到一条关于电影行业巨大变动的消息——电影票补取消。
9.9、19.9的低价票时代即将终结。
不少网友表示,之后去影院看电影的次数会大幅减少了。
联系最近大家一直讨论的消费结构调整,开支收缩的状况,再加上此条“雪上加霜”的政策推出,国产片市场将会受到重创。
所以,电影行业的寒冬就要来临了么?
按说电影作为精神文化消费,是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无论如何排不到日常消费的刚需之列。
想要节省开支,电影消费是最应被砍掉的。
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
刚刚过去的暑期档,累积票房170多亿,比去年同期增长6%。
虽然没有去年《战狼2》那样的超级爆款,但票房10亿以上的爆款也出了好几部。
《战狼2》剧照
人们的观影热情,似乎完全不受影响。
该看的片人们一部不落,甚至一些在我看来本不该那么火的片(比如《巨齿鲨》),也火的一塌糊涂。
《巨齿鲨》剧照
细想一下,这也十分正常。
这些年国内电影市场的飞速发展,逐步培养了一批很忠实的电影观众,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影迷。
电影早已成了影迷群体最普通的日常消费,成了某种不可或缺的精神需要。
馆子可以少下两顿,电影绝不能少看两场。再说了,一顿下馆子的钱,够看两三场电影了。
这种消费取向,在一些更“痴情”的影迷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
我身边的朋友,迷影日久的不在少数。自打我认识他们以来,电影,就是他们刨去衣食住行这些必须品之外的最大开销。
早在国内的影市还没有如今这么火爆时,影迷朋友就在为“泛电影市场”输送着血液。
在DVD的时代,他们屯碟,家里没个几百上千张九区盗版碟,都不好意思拿出来见人。
在网络下载的时代,他们屯硬盘,从最初的台式机硬盘升级到后来的passport移动硬盘。
那些年的硬盘也不像今天这样的白菜价,一块1T的移动硬盘,够下十来次馆子,够交半个月房租。
在影市红火的今天,他们屯电影票根。
每周的院线新片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电影节票根。
这几年国内电影节越办越多,北京上海两大阵地不谈,东南西北各省市也早已遍地开花。据我观察,再冷门的节展,也总有人趋之若鹜。
当然,最俏的还是京沪两地。
每年的四月和六月,天南海北的影迷简直把这两场电影节变成了堪比春运的抢票盛会。
电影节进入收尾阶段,把数十张票根摆得整整齐齐,拍一张照片上传到社交网络,这场电影节才算真正过完。
要知道,电影节的票价可一点不便宜,平均票价差不多是普通院线片的两倍。但这丝毫也不能阻挡影迷们如饥似渴地抢票。
这几年来,我亲眼见着身边的不少朋友,提前一两个月早早做好了电影节的攻略,见缝插针地安排好电影节期间的观影排片。
《派对搭讪秘诀》在“北影节”一票难求
为了一场电影的盛会,不远万里打着飞的只为看片的朋友,大有人在。
那种感觉,简直就像是新婚夫妇在精心计划自己的蜜月旅行——但求舒心愉悦,不管花费几许。
只不过,让影迷如痴如醉死心塌地的恋人,是电影。
影迷十有九宅,平日里没有那许多应酬与交际,有一点闲暇时光,便一头钻进电影的天地,神游天外。
衣食可以从简,看片必须讲究。
修复版要看4K,好莱坞巨制必须IMAX。
平日里可能寡言,但如果有电影佐酒,不但能侃侃而谈,更能千杯不醉。
电影,愉悦了影迷的精神,继而也演变成真正的财富。
我时常见影迷坦言:
“移动硬盘就是我的银行,存电影就是存钱,各国货币,活期存入,随时取出,重温的收益利率比现实银行要高得多”。
其通达与乐观,令人佩服。
其实,又何止是影迷,即便是那些没那么迷影的普通人,日常生活也无法离开电影。
好莱坞百余年的发展史里,每逢经济萧条的年代,都会迎来一次逆势的增长。
20年代末至30年代的大萧条,直接催生了著名的黄金时代;
70年代闹石油危机的时候,新好莱坞正搞得风生水起。
1933年上映的《金刚》成为第一部真正意义的“大片”
在面包匮乏的时代,人们需要在精神上让自己更加强大;
在生活失意的年代,人们更渴望在电影里寻找抚慰。
电影里有你有苦难言的英雄气短,也有你憧憬期望的海阔天空;银幕上有你躲不开的愁肠百转,更有你等不及的心花怒放。
对于一个习惯了被电影滋养的人而言,电影是食粮,更是解药。
无论消费结构怎么变,我们都还是需要电影。
毕竟,生活已经如此辛苦,我们难道还不能好好看一场电影么?
不过,话说回来,票补取消,一些靠低价笼络观众的低质量影片倒是原形毕露。
至于这条政策是利是弊,尚且需要时日,等待市场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