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舰队王培杰 北海舰队刘东风大校保驾战舰乘风破浪(附图)
孙建中 本报特约记者 钟魁润 记者 钱晓虎
瘦削的面庞,厚厚的镜片,睿智的眼神,一副学者模样,这是北海舰队某基地质量控制室主任刘东风博士给记者的第一印象。那是在2002年人民海军首次环球航行途中。
6月2日,环球航行编队正穿行在印度洋上。天刚亮,随舰出访的刘东风就开始了例行巡视。在“青岛”舰主机房,班长郄兴京向他报告:“一切正常,只是主机温度有点偏高。”刘东风马上警觉起来。检查主机测点,正常;检查冷却系统,正常。
“原因在哪里?”刘东风双眉紧锁,大脑在飞速转动。热带海风吹到他脸上,黏黏的。他抹了一把栏杆,满手的盐霜。他眼睛一亮:“会不会是海水进入了滑油系统?”他马上抽取滑油样品测试,果然不出所料,滑油中测出了钠离子。顺藤摸瓜,刘东风很快找到了导致温度升高的罪魁祸首:冷却海水密封圈老化漏水,海水混入了润滑油。更换密封圈后,主机温度马上恢复正常。
好险!如果不能及时查出原因,闹不好就会烧毁主机,那么失去动力的战舰就只能在大洋里漂泊了。
环球航行132天,跨越三大洋,远涉五大洲,航程3万多海里,国产舰艇完成了超越装备极限的航行。刘东风和舰员们一起创造了中国海军舰艇最远航程大故障为零的记录。
这是海军舰艇保障史上的奇迹!环球航行归来,全军装备保障现场会在“青岛”舰上召开。从此,“战舰神医”刘东风和他的主动维修理论在全军同行中声名鹊起。
环球航行,记者认识了刘东风,也了解了他的主动维修理论。
多年来,由于无法对装备状态进行准确监测和诊断,我军舰艇维修一直沿用发生故障后的“事后维修”和定期停航的“计划维修”。这种方法的弊端一是故障时间不确定,二是严重影响舰艇在航率。
进入信息化时代,舰艇装备维修到底该向何方发展?一直密切注视世界装备维修理论前沿的刘东风看到,发达国家不断进步的装备监测诊断技术已为舰艇维修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经过反复论证和试验,他在国内大胆引入了这种全新理念,并取名“主动维修”,意即采取超前维修的手段消除故障源,在故障之前解决故障。
刘东风这一新的装备维修理论很快小试锋芒。
——1999年8月,某新型导弹驱逐舰按计划应进坞维修,而当时该舰正面临执行重大任务。舰队首长问刘东风:“能不能等执行完任务后再进坞?”刘东风带着大大小小10多种监测设备上舰了。在对舰艇进行“抽血”化验、“把脉”诊断后,他拍着胸脯向首长保证:“此舰‘身强体健’,可以推迟坞修!”结果真不出所料,该舰顺利完成任务,载誉而归。
——2000年6月,刘东风对某新型导弹护卫艇主机进行油样监测化验,发现润滑油中含有大量金属屑。经分析,他确定该艇主机滚动轴承过度磨损,需要立即停航修理!“可能吗?这条艇才刚刚出厂不久啊!”部队官兵表示怀疑,生产厂家更是矢口否认。刘东风坚信自己的判断。在他的一再坚持下,有关部门和厂家最终同意拆检。机器打开,满场震惊:主机滚动轴承严重磨损!
“刚开始,好多人以为我是痴人说梦,将主动维修视为天方夜谭。”在与记者交谈中,刘东风推了推厚厚的镜片,露出了些许无奈。不过,让刘东风欣慰的是,他的主动维修理论不仅得到了舰队首长的肯定,而且逐渐受到了舰艇官兵的欢迎。现在好多舰艇长都主动邀请他到舰上授课检测。
一笔粗略的统计告诉记者,刘东风的主动维修理论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军事和经济效益:舰艇在航率和能战率比过去有了很大提高,每年节约装备维修经费数千万元……
这里不妨再透露两则“战舰神医”的神来之笔——
一次,即将参加重大演习的某新型驱逐舰在厂修后的试航中发生异常情况。编队指挥员心急如焚:该舰如果重新进厂检修,至少需要3个月时间,等不及;如果不修,要是在演练中出现故障,情况更糟!
刘东风紧急受命。经过详细测试,1300多个数据进入装备管理数据库。分析、论证、判定,刘东风认定:“舰艇正常,可以参加演习!”
数月后,编队指挥员特意给他打来电话:“东风,你真神了!”原来,经他检测的某新型驱逐舰不仅圆满完成了演习任务,随后又参加了多次海上执勤,在近万海里的航程中从未出现任何故障。
又一次,8级狂风肆虐在南中国海,海军某大型演习在即,一艘艘战舰蓄势待发。
“风浪这么大,舰艇装备能否承受得了?”演习总指挥心里没底。他特意请来刘东风为战舰保驾。刘东风果然不负重托。在对某新型战舰的左主机润滑油进行化验时,他发现润滑油中含有大量铁磨粒,立即断定:主机起动机存在故障隐患!拆开起动机轴承,只见滚珠已经严重磨损,如不及时更换,不仅上百万元的设备可能报废,更会严重影响此次演习的进程。
“好神的刘东风!要是多几个就好了!”听着记者发出的感慨,某基地政委王登平笑了笑——
“刘东风早想在你前面了!这些年他已经带出了好多高徒。越来越多的‘战舰神医’将出现在海军装备保障第一线。”(题图摄影王松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