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乡土中国pdf 对费孝通《乡土中国》的思考

2017-12-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启示]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不谈内容,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启示.这两点启示都是在当下的学术文章中难以被发现的.     第一是年轻人可

1【启示】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不谈内容,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启示。这两点启示都是在当下的学术文章中难以被发现的。     第一是年轻人可以做学问,而且“年轻”是做出有创造性的好学问的优势条件。

所以学术是没有年龄门槛的。     第二是学术语言可以优美。文采与学术性并行不悖。不是只有呕哑嘲哳的语言才够资格称作学术,就算是学术,那也是不会表达的学术。

2【以结点来观全局】     从全书的主旨来看,“乡土中国”并不是“中国乡土”,它不只局限于描摹中国农村社会生活图景,而是对整个中国社会结构,国民性格以及这种结构和性格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不是一个系统的百科全书似的分析,而是一个个结点的分析,他选取了植根于乡土的中国社会最典型的十四个结点,希望以此剖析这个社会的脉络。

    另外我觉得,这是一个年轻人合适的研究路径,年轻人在经验、环境、资料储备有欠缺,确实不宜做百科全书式的宏大分析,但这不代表年轻人不可以碰宏大的题目,只能委屈在“小题小做”中对付鸡毛蒜皮。

费孝通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大题巧做”的可能:以结点来观全局。观念制胜。 3【“乡土性”与“现代性”】     费孝通先生所描述的“乡土性”和“现代性”脉络:         乡土性 现代性 人与空间黏着 独立 人与时间静止,重复(代际经验相同)流动,未知(代际经验不同) 人与人面对面人际:亲密 面对面人际:适度距离                格局:差序 格局:团体                功能:复杂 功能:简单          非面对面人际:孤立 非面对面人际:较亲密;                                    “弱关系”成为交往重要关系 人与社会 礼治 横暴权力 法治 同意权力 判断的中心自我 团体 4【关于孤独】     乡土性下的人际,形态上孤立隔膜,本质上并不孤独。

    现代性下的人际,形态上紧密连接,本质上异常孤独。     吴晓东在谈《追忆逝水年华》时说,他感到只有沉溺在过去时间的记忆中才能确证自我,而现时的空间则是人产生孤独和无助感的直接原因。

5【“日神”与“酒神”】     书中对“亚普罗式社会”和“浮士德式社会”的理解分别对应“日神”和“酒神”。

    日神追求真善美的世界,但这个世界在不美的现实中显得遥远而虚弱。

现实世界充满痛苦,这种痛苦随着现代性的进程在继续加着砝码。痛苦实实在在,虚幻而完美的日神却无力解释,更无力解决。     于是世界还需要酒神。酒神也无拯救痛苦的门路,但起码可以直视它。

日神回避痛苦,而酒神面对痛苦,他的力量就来自于这种面对。酒神承认现实世界是不美的,并学会对迎接痛苦和障碍的过程甘之如饴。     日神的乡土社会美丽又脆弱。

个体生命日益焦虑的现代社会,显然是属于酒神的。 6【权力谱系】     对费孝通先生权力划分方式的疑问与补充。     费孝通先生提出权力的分类如下:一是从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教化权力),四是时势造成的暂时权力。

他对权力的划分尚不构成系统,是感性,由事例而抽象出概念,为概念赋名而成。划分边界模糊,标准体系不同,难以解释全部权力类型。     第一,时势权力与其他三种权力不同,它是一种“非延时性权力”。

在短暂的交替时期过去后,往往会发展成为横暴权力(如太平天国),或者失去权力(如宋江及其梁山英雄们,再如斯巴达克斯)。     第二,媒体和舆论领袖的权力也很难被归入费孝通的权力体系,他们引导着舆论,影响大众对时局和世界的态度与判断。

这种权力不具契约,所以非同意权力;没有强制,所以非横暴权力;不完全脱胎于礼教传统,不能等同于长老权力;也不发生必然发生在社会交替动荡时期(媒体和舆论领袖的影响多数是日常性的),非时势权力。

按照传播学一度流行的枪弹论,掌握话语权的人就俘获了大众。如果学习费孝通先生的具象赋名规则,也许可以称之为“话语权力”。

    第三, 费孝通先生的“同意权力”概念是一种契约关系下的权力。而“横暴权力”“长老权力”和“时势权力”,包括我在上文中提到的“话语权力”,都属于没有明确契约关系的权力。

也许可以按照“契约权力”和“非契约权力”来分类,在两大类前提下继续细分(图表如下),结构上较为清楚也不易遗漏。 契约权力 :(同意权力)法律、劳动合同、制度、规范等等。 非契约权力: 暂时权力:时势权力(由提出摆脱困局方案的人)                   持续权力:横暴权力(由掌握暴力武装的人)                              长老权力(由掌握教化传统的人)                              话语权力(由掌握公众话语权的人) 7【文化权力——卡佛与昆德拉】     文化的权力,非同意,又非横暴。

如写小说需要有连贯的情节,需要对话,需要节奏和完整的逻辑——后天习得的对文学作品的认识规律和写作规范,都属于文化的权力。

它不是横暴的,但实实在在的产生了权力的效果。     文化权力可以用两个作家的特点来类比,一个是卡佛,一个是昆德拉。

他们一个是杰出的“孩子”,一个是杰出的“成人”。     昆德拉代表后天经验,他的作品是一种符合文化秩序的美。

他的小说中有政治,有哲学,有社会,有历史,有两性关系,意向庞杂而秩序井然。他几乎完美的驾驭写作规则,在语言、节奏、隐喻、逻辑中穿梭自如,精确无误,不得不说,他是使用规则的天才。     卡佛代表先天经验,即“免于文化权力”的认知。

他的作品表达的是在接受文化秩序前,人对世界本能的认识与反应。这一点对应费孝通文本中提到的“孩子的立场”,代表他们尚未被强迫接受成年人意志时候的状态。

这是一种人类文化秩序之外的认知方式。我们为什么不接受孩子的感受?为什么不承认未成年人的意志?因为这个世界的秩序是由已经失去孩童感受的人们设立的。这个秩序不是颠扑不破的。

他唯一的优势在于:对手是对保护自我意志毫无能力的孩子。     顺从权力的成功往往比挑衅权力的成功要容易,在文学领域,卡佛无疑是个挑衅者。他的世界是文化权力未涉的世界。

他表达,但不服从秩序。又或者,他通过表达,制定了新的权力。     卡佛的文本极为简略,常常不具备一篇小说得以称作小说的基本要素。他好像什么都可以失去,可以失去逻辑,失去情节,失去主人公,失去对话,失去起因和结局,但这些像来自没学会说话的孩子的模糊叙事中,始终在传达一种共通的经验。

我冒昧的猜度,这一经验甚至早于文化诞生。它贯穿于一个人从有意识(婴儿第一次意识到自我)到失去意识(脑死亡)。

这个经验是:生命荒凉、不安、自相矛盾并且毫无诗意。生命的想法和行为多数时候是无意识的。     世界是断续和破碎的,世界没有逻辑。

但是为了方便人类集体生活,成年人用秩序制造了逻辑,并通过权力强制来到世界上的新生儿接受这个逻辑。这个逻辑大概是最有利于人类生存的逻辑,但绝不是世界本身的逻辑。     卡佛试图去捕捉被秩序统率前,人类对世界的态度。

通过他长久的沉默,突然消失的情节,没有回应的行为来表达这种态度。如果动物能够思考,他们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卡佛企图“作为一只动物”去思考。

“不相信不能被五官所感受到的东西……由于缺乏政治,宗教和哲学上的观点……我只好把自己限制在描述我的英雄如何恋爱、结婚、生孩子、死亡以及他们之间怎样对话。”他在小说《差事》中写道。     这只动物认知的世界不怎么美好,可能还有点残酷,但也许比经过严密论证的世界模型更真实。

8【教化欲望】     教化的权力,就是传递“文化事实”的权力:人造下来教人这样想,而不是作为生物的人,遗传里就注定了这样想。

    现代人的欲望更是一种文化事实,而且不仅仅是由长老权力教化产生的文化事实,更多是由话语权力教化产生的。

比如媒体,比如广告。他们利用这种权力,剥离了欲望和人类生存需要的紧密连接。在这种权力的作用下,人的欲望远远脱离了人的需要。生产线上生产的所有商品都成为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权”被控制了,欲望不再由自己掌握。

这显然不是合乎人类生存条件需要的欲望。     这种缺乏感不是“为生存需要的缺乏”,这种缺乏是“为满足生产的缺乏”,我想把它叫做“教化欲望”。 9【疑问】     我的疑问:在中国,乡土社会终结的一刻会来临吗?如果会,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