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增解读辽沈战役】百家讲坛之《王树增讲辽沈战役》简要笔记
(发生在1948年9月到1949年2月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是中国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2大军事集团之间的三次决定性战役,史称“大决战”。在装备简陋、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共产党军队经过艰苦奋斗最终取得了“大决战”的全面胜利,并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六十多年前那个寒冷的冬天,共产党军队用鲜血与生命书写的战争传奇仍感动着我们,本期节目就回到决战前夕的1948年,了解当时全国的战场局势。)
1946年6月,解放战争开始两年后,中央军委判断决战时机到来了,这有起前性。1948年6月,国军与共军相比,共军更处于劣势。这时,国军365万人,而共军只有280万人,国军兵种齐全,陆空海特种兵都有,而共军是纯粹的地面作战部队。
武器装备也不如国军。毛泽东为什么认为决战时机成熟了?一是共产党占据优势战场态势;二是共产党在战斗中的消耗小于补充;三是国统区的经济危机出现,解放区的经济发展迅速;四是民心与军心所向,国军士气低落,而共军士气旺盛。这些就是毛泽东得出结论的依据。
当时,国共都盯向了东北:一是地图上,东北是鸡头,关内与关外所隔,东北经济尤其是农业发达,粮食产量高,重工业突出,铁路密集。战略决战的有力后方。二是双方都部署了重兵,这都是强大的后备队。谁胜都可以主力入关,对中原乃至江南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是这儿是惟一1个共军兵力大于国军兵力的地方。卫立煌55万,东北野战军103万,决战将怎样开始呢?看地图,最窄处不足300公里,谁占领此处等于扼住了进出东北的大门,双方盯向了这儿,军事重镇锦州。
接战始于外围不足为奇,只要一撞,战争立即白热化。一是双方都知道这场战争的重要性;二是此前东北国共军没大的战斗,一旦相撞,战斗会激烈,锦北地区9月25日九纵进入北部,占铁路公路,包围了国民党暂编22师。东北野战军电令建筑工事,第二天国军十几架飞机轰炸。
2个师反扑。白老虎屯离锦州2公里,率军卡住,不让来敌过去,国军点着了村子,双方肉搏,天黑了停息了一下,指导员清点人数,只有37人了。向国民党军队喊话,你们的家乡都解放了,赶快过来了。但对方不听,又接着打了,到处厮杀,陈学良连长听见机枪声音,是苏式武器,就鼓舞士气说,我们的援军来了。活下来的只有27人。
国军第一天攻击从晨开始,炮火轰击,把塔山的工事都炸了。四纵十一纵出现巨大伤亡,每个点双方兵力悬殊,一线是四纵12师,塔山村另1个叫白台山,七号阵地防守是警卫2排43名官兵,打退敌人时只剩下9个人。34团有67人负伤。
第二天又交锋,塔山核心阵地前沿混战,伤亡重大,一营退到村中,双方炮火都不敢打,几番争夺战都没去。第三天休整,都知道第四天定是血战,1948年10月13日,成为惊天动地的一天,天没亮,哨兵发现人影,高喊敌人来了,部队迅速反击,飞机飞来了,一线阵地陷入火海,四纵28团阵地白热化,弹片横飞,机枪手部兵厮杀,伤亡扩大,国军达1245人,四纵伤亡也过千。
四纵34、35团一连就160余人,34团只剩下二十一个人,35团活下来的也不过百人。塔山长入地阻挡了国民党的援军。4个军轮番攻击都没法过去。
高玉宝是通讯员,14日受令去传送到九连上六号阵地,九连正吃饭。高玉宝传令后,指导员放下饭碗,说,这是我们最后一次吃饭了。高玉宝又去警卫连,他看到的是一片焦土,九连全完了。警卫连硬是稳住了战地。塔山守卫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第二集大门的关闭·2011年6月15日
(在辽沈战役开始之初,国共双方的最高领导人蒋介石和毛泽东都认为,若要打赢这场战争,占据锦州就是先决条件。在1948年十月初,东北野战军迅速逼近锦州城下,而国民党的几路大军也分别从海陆和陆路合围而来,一场大战即将展开。本节目由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主讲,为大家介绍了此刻锦州城内是怎样的情况,面对如此重要的军事据点,双方都是如何排兵布阵来打这场锦州攻防战。)
东北野战军冲锦州而来,范汉杰决定撤离,蒋介石不愿意。“死守待援”以此为诱饵,把东北野战军集中于此。侯镜如、廖耀湘两兵团正赶来。形成决战态势,守住锦州,会立头功,锦州是军事重镇,有坚固城防,守没问题。
东北野战军也知道,一旦南北夹击,后果不敢设想。
48、10、9,7个纵队及2个师主攻,争夺战开始。几个军事据点得打下,城北更多,这是要点,像十二亩地,控制进出道路,地雷是压发雷,排雷小组踏雷而上,打开通路,壕沟深,机枪猛,当时炮兵不多,得人送炸药,炸开壕沟。战士王天成头顶梯子,让战士向上冲,守军炮火泄向一班,最后只剩余一名战士,断腿却多次站起来,咬死国军的1个官兵,后来查出这个人就是马凤岐。
配水池82号高地,碉堡结实,三纵17师20团1营赵兴元营长请战。国军800守军都是老兵,在主楼拉下标语:配水池是第二凡尔登,一战时法军在凡尔登抗击德军进攻,当时最激烈的战争之一。攻击时,二连三连攻击,冲进壕沟中有枪眼,许多人牺牲于此。
而且在壕沟中埋了地雷,三连最后只剩下指导员了。二连比较顺利,攻击了几间红房子,一连也上,激烈争夺。双方都不退。国军发动二十七次反攻,堆满了双方尸体,一营只剩下二十多人了。赵营长死活不撤,最终拿了下来。
战争中也有温馨的一面。向1个三十多岁的大嫂问路,因为运输队迷路了。她坚持要带路,把孩子硬塞进老人的被窝去,战士们要她回去,她坚持要送到。回去时叫她手执柳枝,其他战士们看到就知道她为战士们服务过。锦州百姓拼死增援。1个叫全铁九农民也带过路,向城墙运走,这是敌人火力点,这个自然最危险。他拿着柳条回去的时候,感慨称得流泪了,随行的战士个个负伤了,而他安然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