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书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读后感第二篇

2017-09-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路程遥远,交通不便,交通运输工具落后,当时西洋来的只是帆船.交通线是绕过非洲顶南的好望角,从伦敦到广州最快要三个月.2.从交易双方的需求看,西洋人从中国买的货物不外丝茶以及别的奢侈品.我们的经济是自己自给,用不着任何西洋的出品,所以,在国际贸易中,我们处于很大的出超.3.心态问题.中国人不承认别国的平等,西洋人被我们当作是琉球人.高丽人看待.如果他们来,比尊中国为上国而以藩属自居.这个体统问题,仪式问题成为邦交的大障碍.那时候,天朝不知道外交,只知道"剿夷与抚夷".中西交往的规定1

1.路程遥远,交通不便,交通运输工具落后,当时西洋来的只是帆船。交通线是绕过非洲顶南的好望角,从伦敦到广州最快要三个月。

2.从交易双方的需求看,西洋人从中国买的货物不外丝茶以及别的奢侈品。我们的经济是自己自给,用不着任何西洋的出品,所以,在国际贸易中,我们处于很大的出超。

3.心态问题。中国人不承认别国的平等,西洋人被我们当作是琉球人、高丽人看待。如果他们来,比尊中国为上国而以藩属自居。这个体统问题,仪式问题成为邦交的大障碍。

那时候,天朝不知道外交,只知道"剿夷与抚夷"。

中西交往的规定

1.通商制度:1.通商口岸限于广州一口。2.在广州的外人行动不自由。a.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必须到澳门过冬。(十三行:中国政府指定的十三家可以与外国人作买卖的。十三行的行总是十三行的领袖,也是政府的交涉员。

)b.所有广州官吏的命令都由行总传给外商,外商上给官吏的呈文也由行总转递。c.外商到广州照法令不能坐轿,但事实上官吏是很通融的。外商住在十三行的时候,按法令是不能随便出游,逢八(初八,十八、二十八)可以由通事领导到河南的"花地"去游一次。

d.他们不能带军器进广州。e."夷妇"也不许进去,以防"盘踞之渐"。f.最奇怪之处:外人不得买中国书,不得学中文。(第一个耶稣教传教士马礼逊博士的中文教师,每次去授课的时候,身旁必须随带一只鞋子和一瓶毒药,鞋子表示他是去买鞋子的,不是去教书的,毒药是预备万一官府查出,可以自尽。)

2.中国海关自主。那时中国海关自主,并且朝廷规定的海关税则原来很轻,即平均不过百分之四,清政府也不看重那笔收入。但是官吏上下其手,所加的陋规及其繁重,大概连正税要收货价百分之二十。导致原来规定应该公开的税则变成官员绝守的秘密。外商每次纳税都经过一种讲价式的交涉。

3.中国对法权的不看重。a.中国境内外国人与外国人的民刑事案件,我国官吏不过问,自动放弃境内的法权。b。中国与外国人的民事案件总是由双方设法和解,因为双方都怕打官司之苦。中国人杀外国人,官厅决不偏袒,总是杀人者抵死,所以外人很满意。外国人杀中国人案子麻烦,中国人要求外人交凶抵死,18世纪前,外人多遵命。以后,则拒交。原因是他们觉得中国刑罚太重,审判手续太不高明。

(十三行:清朝设立于广州的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又称洋货行、洋行。名义上虽称"十三"其实并无定数。十三行作为清代官设的对外贸易特许商,是清廷为防止中外商民自由交往,严格管理外贸的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允许英国商人在各口岸任意与交易,十三行地位日渐下降。咸丰六年)1856),十三行毁于广州西关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