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的老师 费孝通忆老师谈学术:师承·补课·治学

2018-04-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这里不妨附带说说这个插曲.我这个学蚕丝的姊姊,在苏州附近的浒墅关的一个蚕业学校毕业后,到日本去留学,留学回来就在这个学校的推广部做工作.推广

这里不妨附带说说这个插曲。我这个学蚕丝的姊姊,在苏州附近的浒墅关的一个蚕业学校毕业后,到日本去留学,留学回来就在这个学校的推广部做工作。推广部的工作就是在附近农村中推广改良养蚕制丝的新方法。江浙太湖流域原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好地方,其所以富庶的原因之一就是农村里的丝绸业十分发达。

有些农村,农业只够供给农民一些日用的粮食,其他生活费用全是从养蚕、制丝、织绸以及有关的手工业中得来。这地方出产的生丝闻名海外。

海关报告上有一项叫辑里丝,就是这地方的产品,在对外贸易中一直占着重要地位,但是在20年代却受到了日本丝业严重的竞争,出口锐减。主要原因是土法生产质量太差,这也就影响了广大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影响了出口商人和用质量差的蚕茧来制丝的工厂老板。

所以从制种、养蚕、制丝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用洋法来代替土法,这就是蚕丝业的改良运动。这个运动固然是农民所需要的,但是如果只有这需要在当时还是无法实现的,其所以能开展起来,还是由于民族资本家的利益所在,蚕业学校提供了一批技术人员。

这些因素的结合,使30年代蚕丝业的改良运动在江浙这个地区确是做出了不小成绩。我在了解这些地区的农民生活时特别引起我兴趣的是农村的生丝制造和运销合作社,这种合作社是这个改良运动的产物。

为了要采用比较科学的养蚕技术,在幼蚕时期要控制温度和湿度,最方便的是稚蚕公育,就是各家在一起养幼蚕,这就是集体化。收了茧,如果不把蚕蛹烘死,就不能储藏,必须脱手出售,这样就会吃中间茧商的压价。

为了要卖好价钱,农民自然会愿意一起来解决烘茧的问题。茧子既然可以储藏了,为什么不自己制丝呢合作的方法一引进,很自然地发展了起来,因为这样做的利益是十分具体的。

同时,民族资本家也乐于鼓励农民这样做,因为这样做被挤掉的是一些中间小商人、收茧商和土丝行,而另一方面农民生产积极性一起来,民族工业的原料问题,出口丝商的进货问题都得到了解决。换一句话说,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发展合作事业,和大资本家的利益并不矛盾,而且替大资本去挤小资本,给大资本更多的剥削机会。

我当时当然没有看得这样远,只看到农民收入有所增加,生活有所改善,就沾沾自喜,认为找到了解决农民问题的门路。我就在这个农村里把这个过程记录了下来,搜集了一些有关的资料。在从上海到伦敦的路上,把这些资料整理出了一个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