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子女 费孝通的子女 由女博士的不满到费孝通的田野调查
厦大经济学院的一位女博士,近日随校方组织的博士团到闽北山区的原国家级贫困县政和县调研有关生态与经济发展的课题。她在微博上抱怨吃的一点都不好,并称“破地方,过得太憋屈了!每天的饭都是那几个菜……也没个超市!”该女博士在3天的调研结束时发微博:求:1、统战部配个好车送我们;2、航班返回厦门一切顺利!
(昨日《中国青年报》报道)
处处只见对于物质条件的抱怨,而没有对贫困地区民生与经济的关注,看着女博士在微博上的牢骚,不禁让人怀疑,女博士到底是把这次外出当成一次高规格的接待旅游了,还是真的在搞有关当地生态与经济发展课题的调研?虽说事后带队老师发给当地的调研报告我们没有见到,但是,如果说带着这样的态度去贫困地区搞调研,能得出符合实际的高质量调研报告,那这不是奇迹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对外出调研时接待条件的关注和抱怨不是一天练成的,关键是又有多少硕士博士们拥有这样的想法?难以想象这样浮于表面、关注物质条件的调研,除了得出一堆堆的论文泡沫外,除了给当地带来接待上的麻烦外,还能起到什么作用。
现在学生团队外出搞调研,当地能够接待并提供方便已经很好了,摆架子、发牢骚的调研,无疑令人遗憾。当然,我们无法过于苛责一个女博士、一所高校,那微博上的牢骚不过是说出了很多人的真实想法,反映出了当下学术上的不正之风。
由此,不禁让人想起认真做田野调查的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费先生治学的主要研究方式便是田野考察,新婚伊始便远赴广西大瑶山实地考察,后来多次对老家江西江村进行深入地调查,通过蹲点、体验等方式,写出了著名的《江村经济》一书,剖析了一个普通村庄的结构和变迁,展现了广大乡村的“全貌”。
后来,崇尚腿勤、脑勤的他,又在大量实地走访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新锐的“苏南模式”等等,其学术成就享誉海内外,对经济发展极具指导意义。而进行这些调查的时候,费先生早已荣誉多多,但依旧注重田野调查。
想来,现在博士学者们调研的条件已绝非费老当年所能比,但精神态度之风却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有必要对照费老遗风以自省,让踏实务实、吃苦求真的学术风气重归,而别让费老“田野调查”的财富仅沉淀在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