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锋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教授:一流牛奶和一流大学管理

2017-11-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最近看到一篇报道,讲述了某乳业如何进入全球乳业前八强的辉煌历程.其中剖析了佳绩之因在于该企业懂得"好奶产在牛身上"的道理,并竭尽全力为奶牛提供豪华级别的条件.据介绍,该企业奶牛吃的是美国进口紫花苜蓿.锡盟的羊草和玉米青储;为了让奶牛睡得舒服,配备了沙床.沙床容易变硬.结块,因此要不断地翻沙.换沙,而且软硬适合程度,通常需要人跪上去测试.奶牛为啥要过得这么舒服?该企业认为奶牛舒服了,才能产好奶.成品中的蛋白质和钙等主要营养成分才可能比肩全球一流标准.读此报道,联想到我们不少大学都在追求世

最近看到一篇报道,讲述了某乳业如何进入全球乳业前八强的辉煌历程。其中剖析了佳绩之因在于该企业懂得“好奶产在牛身上”的道理,并竭尽全力为奶牛提供豪华级别的条件。据介绍,该企业奶牛吃的是美国进口紫花苜蓿、锡盟的羊草和玉米青储;为了让奶牛睡得舒服,配备了沙床。沙床容易变硬、结块,因此要不断地翻沙、换沙,而且软硬适合程度,通常需要人跪上去测试。

奶牛为啥要过得这么舒服?该企业认为奶牛舒服了,才能产好奶。成品中的蛋白质和钙等主要营养成分才可能比肩全球一流标准。

读此报道,联想到我们不少大学都在追求世界一流的目标。虽然生产一流牛奶和办一流大学不能简单类比,但其成功案例或许对实现一流大学目标有所启。

我们不妨把奶牛比做大学教师,把优质乳比做一流的教学与科研成果。大学如何才能成为世界一流?“牛舒服了,才能产出好奶”,如果认可此经验,那么大学的管理者似乎应首先为教师提供世界一流的条件,营造令人舒服的工作环境,然后期待一流成果出现。

但大学管理者似乎有自己的思路——“鞭打快牛”。为了实现创建世界一流的目标,首先给“奶牛”定目标,定指标,加压力,并深信重奖之下必有勇夫,重奖之下必有世界一流。当然他们也知道,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需要投资的,但资金有限,只好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便设置了种种比赛、排名之类的办法,给“奶牛”分类,支持最强、最优、最牛的学科和教师,打造一流学科,争抢一流学者。

我们不禁要问,这种竞争、排名、评比,并据此发大红包与小红包的做法,能够让“奶牛”舒服吗?这是生产一流“牛奶”所需要的环境吗?

从企业成功经验可以看出,奶牛的任务就是产奶,而不是根据“指标”或“目标”产奶,也不是为获奖而产奶,或为排名而产奶。该企业之所以能做成世界一流,不是因为每头奶牛都有追赶世界一流的意识,相互竞争、攀比,而是因为企业让每头奶牛都很舒服。如果把奶牛分为三六九等,进行差异性喂养,多奶多酬,少奶少酬,估计牛是不会舒服的。而不舒服的牛,是不会产好奶的。

大学管理者通常都爱说,管理就是服务。而服务的目的是让教师能够在舒服的状态下工作。但是,曾几何时,管理者把服务变成了指挥、评判和奖惩教师工作的活动,服务本意渐行渐远。既然“服务”已变味,教师只好在被指挥、被评判和被奖惩的环境下进行工作。而且,教师还必须投入很大精力去参与被评判与被奖惩的过程。教师的工作倒像是为某些政绩目标服务而存在。

其实,管理是需要的,评估也是需要的。但管理和评估是管理者的分内工作,信息的搜集、材料的准备等评估性工作,应该完全由管理部门来进行,不应该转嫁给非管理者,不应转嫁给教师,占用他们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更不能把管理与评判的原则和指标作为模具,先于教学和科研工作强行发给老师,让教学就范,让科研就范,让评估指标和标准来引导及主宰教学科研工作。

用管理的逻辑形塑学术工作,这是让教师不舒服的根本所在。学术工作由此变成了管理逻辑的附属物,无法按照自己的逻辑进行。总之,当管理和评估干扰或破坏了教师“舒服”工作状态时,那么管理和评估就变成了通往世界一流道路上的障碍。

当今“牛”字很流行,有牛人、牛语,有牛大学、牛专业。但是当牛都做不好牛,牛都不舒服的时候,你还牛的起来吗?还能指望你牛气冲天吗?

(作者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