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名琛后代 叶名琛和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前后的表现及其爱国情怀
所谓在其位,谋其政,在鸦片战争过程中,钦差大臣一职,直接与西方列强对话,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两次鸦片战争的钦差大臣,林则徐和叶名琛也必定会为后人所重视。林则徐面对西方入侵,主张禁烟,发动民力,反抗侵略,是近代伟大的民族英雄。
反观叶名琛,后人却因其在"亚罗号"事件中畏首畏尾,无所作为,以至于广州城破被俘虏而将其定为妥协投降派,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失利的罪魁祸首。我们将二人在鸦片战争前后的一些表现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他们两人作为钦差大臣都具有很强的爱国思想,后人对二人截然相反的评价有失偏差。
一、时代背景: 列强入侵,临危受命
19 世纪的西方世界,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经济的迅速发展迫使资本主义向外扩张,掠夺原料和市场。晚清政府却还做着自己的"天朝上国"的春秋美梦,闭关锁国,逐渐落在了时代脚步之后。西方列强以鸦片为先锋,以炮舰为后盾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随着鸦片贸易的猖獗和带来的恶果程度的加深,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与西方列强展开周旋。
鸦片战争以后,英国不满所得利益,要求进广州城修约,叶名琛也开始直面西方列强,采取抵制措施。"苟 利 国 家 生 死 以,岂 因 祸 福 避 趋之","常以雪大耻,尊国体为严",林则徐和叶名琛就是在这种形势之下被寄予厚望,背负着朝廷的寄托和人民的期盼,走到了与西方列强打交道的风口浪尖之上。
二、内政实施: 精于吏治,关心民生 作为封疆大吏,林则徐和叶名琛在任职期间精于吏治,关心民众疾苦,采取各种措施兴利除弊,保证人民安居乐业。
自嘉庆十五年起,林则徐先后任浙江盐运使,江苏按察使、江宁布政使,积极致力于整顿盐务。后升任河东河道总督,曾亲自实地查验山东运河、河南黄河沿岸工程,兴办河工、筹划海运,提出改黄河入海口以根治水患的治河方案。
面对旱涝灾情严峻局面,他上奏历陈民间困苦,请求缓征受灾州县漕赋,放赈济贫,救灾抚民,兴修水利工程。为克服银荒,使货币流通顺畅,林则徐反对一概禁用洋钱,提出自铸银币的主张,"这实际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银本位制的货币理论,是近代货币改革的先声"。
在总督任上,林则徐勤于政务,奖惩分明。他 坚 守"欲 图 整 顿,务 在 得 人"的 信条,凡是办事认真,公正廉明的官吏,及时保举重用; 对那些不称职的官员,一律降职或奏请开缺; 对敢于坚持正义,不阿谀奉承的官吏尤为器重。
在当时吏治极端败坏的环境中,林则徐不随波逐流,勇于任事,从自己做起,严格要求属下,其为官的清廉受到同僚推崇,百姓拥戴,被称之为"林青天"。这些都与林则徐的早期"国计与民生实相维系""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是分不开的。
再观叶名琛,从小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和祖辈的教诲,再加上自身勤奋好学,少时便"与他的弟弟名沣‘以诗文鸣一时’"。
道光十五年( 1835 年) ,中进士,选庶吉土,授编修。道光十八年( 1838 年) ,出任陕西兴安知府。面对兴安三教九流聚集,民风强悍的局势,叶名琛"却 能 牵 制‘不 法 之 徒’,因 而 博 得‘能名’",又历山西雁平道、江西盐道。江西巡抚裕泰曾保奏他在江西任上"防堵捐资出力",得以"下部优叙"。
后更升至云南按察使。道光二十七年( 1847 年) ,叶名琛任广东巡抚,此时,他年龄还不满 40,却已然成为朝廷要员,这与叶名琛本人精于吏治、做出突出贡献是分不开的。作为朝廷要员,叶名琛知人善任、勤勉政事。
在广州期间,他的个人能力得到了最突出的体现: ( 1) 驾驭士绅。士绅一直是广东各自宗族的领袖,也是宗族之间进行械斗武斗的策划者和领导者。在处理这些宗族事务中,他将宗族械斗与谋反暴动严格区分开来,明令法纪,调查发生冲突的原因、规模,然后进行慑服,帮助他们解决争端。
若士绅有不法行为,就先派心腹去了解经过,一经查实,"命心腹甘言诱骗该士绅,说他有功,请他到广州去谒见叶名琛,接受奖赏。这个小军阀一旦离开了自己的势 力 范 围,叶 名 琛 就 拿 他 开 刀,惩 一 儆百"。
他还说服各大姓士绅联合,利用族人组织练勇,维持治安。叶名琛很有办法驾驭士绅,使这批人能无报酬的为他服务。( 2) 兴修水利。广东雨频,洪灾严重,修堤筑坝和防汛抗洪就显得十分重要。针对这种情势,叶名琛一上任就立刻加固堤防,上奏朝廷修补南海县的堤坝。
受灾之后,叶名琛带头募捐,调查受损情况,救灾修堤。此外,叶名琛还时常关注天气变化,鼓励农耕,加大粮食生产。( 3) 改革法制。面对动荡的局面,叶名琛应该需要进行法制改革,简化繁琐的程序,以此提高效率的认识,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谳局,来处理押解之光的洪兵俘虏。
他要求该局定期上交各种报告,并亲自监督职权的行使。叶名琛还利用那些有心进入仕途的士绅,给他们以"候补官员"的名号,让他们承担机关费用,保障了机构的运转。
忠君尽职是中国传统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内涵,忠君即是爱国,爱国就要尽职。作为朝廷高官要员,林、叶二人可谓做到了勤于政务,尽职尽责,关注民生疾苦,保证了日常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从中我们也能感觉到二人忠君爱国之心。
三、外交策略: 抵抗侵略,效法西方
近代以来,为了抵制西方入侵,奋发图强,无数仁人志士也包括一些开明地主官员都纷纷加入到对抗殖民侵略的斗争中去。林则徐和叶名琛作为两次鸦片战争中的关键人物,在对抗西方入侵中做了突出的贡献。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
面对西方的殖民侵略,林则徐采取了积极的措施: ( 1) 虎门禁烟。"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之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针对西方鸦片贸易,林则徐多次上奏朝廷,陈明厉害,主张禁烟。带着鸦片一日未绝,便一日不回的态度,在南下禁烟途中,林则徐就先命地方官员秘密调查和缉拿内地烟贩,堵住外国鸦片商人的销货之路。
到广州后来不及休息,次日便办公行政,详细摸底,采取正面紧逼,侧面撒网围堵的策略使外国鸦片商人措手不及,不得不缴出手中的鸦片。
在虎门销烟过程中,林则徐亲临海滩确定销烟场地,反复推敲销烟方案并每天必到销烟现场监视销烟,直到销完才起轿回府。面对内部弛禁派的掣肘和外部殖民者的欺诈,林则徐不顾个人安危,以民族利益为重,其胆识和节操令人肃然起敬,体现了一个爱国者的博大胸怀。
( 2) 加强海防。林则徐根据英军虽船坚炮利但后给困难,不习水土,地形生疏,难以持久的特点实行了以守为战,以战助守,以逸待劳的作战方法,增设和加固炮台,购买和仿造新式火炮,用木排和铁链封锁海口,使英军进退两难,丧失海战优势。
虎门销烟后,英国驻华商务领事义律蓄意武力报复,率领英国兵舰先后七次武装进犯穿鼻等沿海,但均为林则徐击败。
( 3) 学习西方。当西方的炮舰轰开了紧闭的中国大门,林则徐等先进国人从"天朝上国"的睡梦中惊醒,放弃封建统治阶级夜郎自大的传统作风,努力了解西方情况,"林则徐是清朝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在抗击列强侵略的同时,他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及时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此外,他还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律例、军事技术等着作,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文献的官员。在斗争的实践中,"林则徐逐步认识到,制夷但要师夷,扞卫国家主权,但要打开国门"。
在林则徐的带动下,出现了了解世界,研究西方的新思潮。为沉睡的中国指明了方向。
作为两广总督的叶名琛,面对英国咄咄逼人的入城态度,"他的态度非常简单、明确: ‘抚夷原为保民,亦惟安民乃可抚夷也。’"
叶名琛认为英军入城有百害而无一利,积极发动民众进行抵制,并发动各路练勇,全力做好守城的战斗准备。积极地抵制使得英军入城步履维艰,不得不采取妥协措施。在处理亚罗号事件中,叶名琛并不是消极退缩,而是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来处理。
他坚持亚罗号事件是内政问题,坚决顶住英人包令的无理要求,不卑不亢,"包令无可奈何,只有大发牢骚,抱怨叶名琛冥顽不灵。他说: ‘虽然我们不断地向广州这位总督大人施加压力,但到目前为止,他仍不为所动。对待这样不可雕琢的愚顽之辈,可真没有办法’"。
从这两件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叶名琛并不是一个贪生怕死之人,而是有着坚定爱国立场,不屈服于侵略势力。亚罗号事件后,叶名琛接到巴夏礼的最后通牒后,就立刻做了最坏打算,积极准备抗战,为此,他设立了广东事务总局来处理对外事务,并派出官兵和募勇组成的增援部队来加强虎门至广州的炮台的防御力量。
当英国炮舰攻占岸上炮台时,叶名琛下令开炮还击自卫。叶名琛根据围剿洪兵的经验,认为作为前沿指挥官,不能流露畏战情绪。在抗战过程中,叶名琛虽无必胜把握,但却向部下声明不成问题,以激励将士斗志,这对抗击英军入侵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此外,叶名琛还加强团练,派兵袭击香港,打击英军后方和补给,给入侵者以相当大的恐慌。这些都说明了叶名琛并不是胆小怕事,避战求和,而是有着卓越的领导才能和爱国热情。
在与侵略军对抗过程中,叶名琛十分清楚双方力量之悬殊,除了在军事上积极布防外,还效法西方,主动采用先进战略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叶名琛应该算是第一位利用报纸资料进行外交斗争的中国官员。
1849 年,在他担任广东巡抚时,曾和两广总督徐广缙协力抵制英人进入广州城,迫使当时的英国公使和香港总督乔治? 文翰下达文告,要求英人不得进入广州城。这个文告在当时的广州和香港的报纸上是有刊载的。
叶名琛在同英国往复的笔战中,多次提到这一文告,以此作为英国人不得入城的法律依据。叶名琛还开展情报斗争。在他担任两广总督期间,为了防御外敌入侵,大规模的情报工作成为他的对外政策的组成部分。
情报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将香港英文报纸刊登的一些重要消息译成中文,誊写清楚后暗送广州。叶名琛在广东对外交涉事务中,始终如一,据理力争,抵制英人入城,反对租地和修约,并积极备战,在一定程度上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体现了应有的爱国热情。
世人评价其"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 度 量,疆 臣 抱 负,古 之 所 无,今 亦 罕有",将其定位投降派,恐怕有欠妥当之处,有失公平。观其外交策略,我们可以发现叶名琛并不是妥协投降派,而是具有爱国思想的高官大吏。
进入近代,爱国主义加入了反对殖民入侵的含义,林则徐和叶名琛作为直接与西方打交道的外交大臣,在民族危亡之际,据理力争,效法西方,运用自身相对优势来进行抵制,采取了积极措施抵抗侵略,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西方殖民入侵,体现了近代爱国思想。
随着时光的流逝,鸦片战争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留给我们的是对两个历史人物的反思。
作为对外事务大臣,林、叶二人对内尽职尽责,对外抵抗侵略,学习西方,何以落得截然相反的评价,确实让人寻味。这其中当然也有二人自身原因,林则徐较易变通,知晓进退; 而叶名琛自身比较固执,略显迂腐,更至最终城破,被人唾弃。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晚清朝廷无法实行的对外政策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面对西方无理要求,想忍忍不了,想打打不过,只能一再敷衍拖沓。这样,即使叶名琛真的想抵抗也会因为环境和政策而受到制约,毕竟他是一个爱国之人,要忠于朝廷。但并不代表这就是投降卖国的表现,"六不"的评价有些偏差,应值得我们重新思考。
[参 考 文 献] [1]中山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现代史教研组、研究室.林则徐集[M]. 上海: 中华书局,1963. [2]王长流,杨成龙. 再论林则徐的爱国思想[J].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7. [3]黄宇和. 两广总督叶名琛[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范文澜. 中国近代史( 上)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