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祥与淳化阁 薛所蕴与《淳化阁帖》
在孟州市博物馆里,保存有30多块珍贵的《淳化阁帖》刻石,它凝聚着明末清初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薛所蕴不遗余力保护文物的深情厚意。
《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所谓法帖,就是将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装订成帖。《淳化阁帖》共10卷,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1000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历代帝王将相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
《淳化阁帖》刻于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当时,宋太宗赵光义命令内府拿出所藏历代墨迹,由翰林侍书王著组织人员编辑、摹勒上石立于禁内,名《淳化阁帖》。其中第一卷为历代帝王书;二、三、四卷为历代名臣书;第五卷是诸家古法帖;六、七、八卷为王羲之书,九、十卷为王献之书。
1000多年来朝代更迭,战火频仍,加上自然灾害,中原几度赤地千里,《淳化阁帖》也湮没在历史的记忆里。
薛所蕴告老还乡之后,除了奉养父母、教育子孙外,经常利用闲暇时间访亲会友,游览名山大川。他的诗词文章及他所到之处留下的碑刻题记,印证了他在南太行山、王屋山、苏门山的足迹。
1660年(顺治十七年)春天,薛所蕴到辉县苏门山(今辉县百泉)拜访好友孙奇逢,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孙奇逢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晚年隐居于苏门山,人称夏峰先生。一天,薛所蕴在百泉湖畔的乱石堆中发现了许多石碑,仔细一看竟然是大名鼎鼎的《淳化阁碑》刻石,不由得连声叫绝。他如获至宝,急忙雇了几个人把碑刻全部翻出来,运到孙奇逢家中。
薛所蕴经过认真检查发现,碑刻仅有95块,缺少了29块。他一面拿钱收购了这些废弃的碑刻,一面邀请山东曹县著名雕刻名师王君雪,用《淳化阁帖》姊妹本拓片摹勒上石。从1660年(顺治十七年)四月开始镌刻,历时14个月才全部完成。此后,薛所蕴把这些刻石运回孟县家中,嵌置于后花园(翕园)的宝墨岩,视若拱璧。
薛所蕴去世100多年后,家道中落,其宅院被县署改为"大公馆"。后来,县府在县衙东建成河阳试院(俗称考院),遂将124块《淳化阁帖》嵌于试院墙壁间。1941年,日本鬼子占领孟县,试院被拆毁,《淳化阁帖》散佚四方。解放后,经孟县文化馆千方百计搜集,仅找到了30余块,多数已经残缺不全。
目前,这些残余刻石保存于孟州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