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贫穷707分考入北大 农村女孩707分考入北大 该不该感谢贫穷
河北18岁女孩王心仪今年高考以707分的成绩被北大中文系录取。近日,她的一篇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的文章《感谢贫穷》引发了网友的强烈反响。在这篇文章里她写道:“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支持方:感谢贫穷是对生活的不认输
@飞鱼:贫穷带来的眼界狭隘和资源匮乏,需要寒门学子付出很多去改变。抱怨无用,只能前行。所以她的感谢可能是真的感谢,出身无法改变,但是出身激励了她,如果她不是被贫穷激励,而是一直抱怨和憎恨贫穷,又怎能有今天?
@陆人贾:自古一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已经回答了贫穷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这个问题。罗曼·罗兰说过:人最可贵之处在于看透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
@从不毒舌可达鸭:只有真正的强者才有勇气和心胸,越过荆棘和黑暗,与过去和解,这是胜者的特权。说得通俗一点,只要你足够厉害,你可以感谢任何你想感谢的东西。
●反对方:感谢贫穷更多的是一种无奈
@尺山寸水:贫穷有什么好感谢的?我也是从小从农村出来的,贫穷限制了我的视野,我自己都不知道如何看待贫穷。直到工作五年后,我才看清贫穷的本质。贫穷会拉低一个人的智商,贫穷是一种罪恶。
@李雷:她这种感谢,也许就是一种成功者对于过去的宽容,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感激。这就像经常有成功者感谢自己的苦难,感谢自己的对手之类的。我不知道这种感谢里究竟有几分真诚,还是更多的显示豁达。感恩贫穷,不是安于贫穷,更不是喜欢贫穷。如果能幸福安稳,谁愿意贫苦交加?
媒体说
@新京报:王心仪能考上北大,绝不是因为她家庭贫穷,而是因为她在家庭贫穷的情况下坚韧不拔的精神,是她努力奋斗的结果,而不是贫穷的生活状态的结果。苦难没有意义,战胜苦难才有意义。“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状态不值得赞美和鼓励,值得赞美和颂扬的是这种状态下“动心忍性”的精神,方可能达到“曾益其所不能”的结果。
@澎湃新闻:王心仪有资格感谢贫穷,贫穷没有毁掉她的未来,反而使她更强大。人们没必要对底层孩子的“感谢贫穷”过分敏感,仿佛他们患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一样。王心仪表面上是在感谢贫穷,其实是在感谢家人和那个坚强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