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克尼油画 游刃于油画与水彩画之间——郭宁绘画作品赏析

2018-03-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尽管在美术史上曾出现不少通才,但不同画种之间融通似乎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油画与水彩尤其如此,一个粗犷雄浑,一个清丽灵动.画好其中一项尚且不易,自然也少有二者皆能的艺术家了.如何将油画和水彩二者结合起来,长处互补,相得益彰,当是当代画家所应该思考的问题,虽然在分工日益细致的今天,人们似乎更满足于耕耘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如果文化底蕴和专业蓄养不够,在其艺术发展的关键阶段,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些卓有建树的艺术家从来不自我设限,而是广积薄发的.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泉州画院院长郭宁,

尽管在美术史上曾出现不少通才,但不同画种之间融通似乎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油画与水彩尤其如此,一个粗犷雄浑,一个清丽灵动。画好其中一项尚且不易,自然也少有二者皆能的艺术家了。如何将油画和水彩二者结合起来,长处互补,相得益彰,当是当代画家所应该思考的问题,虽然在分工日益细致的今天,人们似乎更满足于耕耘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如果文化底蕴和专业蓄养不够,在其艺术发展的关键阶段,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些卓有建树的艺术家从来不自我设限,而是广积薄发的。

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泉州画院院长郭宁,就游刃于两者间三十多年而乐此不疲,且收获颇丰。早在1984年,他就以油画和水彩双双入选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的好成绩,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中国美协会员。从此,郭宁便在油画和水彩领域多方求索,齐头并进,成为我国知名水彩画家和油画家。

大学阶段郭宁主修的是油画,少年求学时的勤学苦练为他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本功。虽然他一直坚持油画创作,但对水彩领域的探索他从未停止。他的第一幅处女作——《机电厂厂房》就是水彩作品。他自己也曾经说过:水彩最合心性,最有东西可做。

所谓的"合心性",大概是水彩的速写性、率意,纵肆淋漓的特性最契合郭宁的个性。生活中的郭宁豪爽而不拘俗礼,天性中自有一份浪漫与洒脱。他的水彩,即便是短短几分钟挥就而成的"急就章",也从未流于轻薄和草率,这应该归功于他多年的油画修行。

而他的油画也往往具有灵动轻快的水彩效果。学习油画出身的他,对于色彩、构图、体量的把握能力是相当强的。但是,还有一点不应忽视的是他的笔法。

面对画面中那些飞扬的,不那么"谨严",但却颇具韵律与节奏的线条,我们更容易联想到另一个画种——中国画。正是由于他将油画精微绚烂的色调与国画用笔的写意性及水彩的流淌性,内涵巧妙地融合起来,运用于他的写生创作中。通过飞扬的,书写性很强的笔触,绚丽又不失精微的色调,以及极具现场感的氛围的营造,从而形成了郭宁独特的艺术风貌。

对景写生顺理成章地成了他油画与水彩创作有机结合的桥梁。对于多数学画的人来说,往往是以临摹作为艺术生涯的第一步,但是郭宁的学艺生涯所迈出的第一步却是直接"师法自然",这似乎也预示着他今后的艺术道路更为"艰苦"。

他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写生"这条不归之路,常年背着画夹,走遍大江南北,不顾舟车之劳顿、风餐露宿之艰辛。帕米尔高原、周庄小镇、平遥古城、黄土高坡、内蒙古大草原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也因此赢得了"拼命三郎"的美誉。

然而,人们多少对"写生"存在着片面的理解。很多人简单地将之视为学习过程的一个阶段而已,似乎在他们能够"如实描绘客观物象"时就无须再直接面对自然,自然也无须写生了。对于人手一架数码相机,习惯于呆在画室画照片的画家来说,现场写生无疑是吃力而又不讨好的。然同依赖照片而二度创作的作品相较,好的写生作品无疑更具有鲜活的气息,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或许,正是缘于照相技术的逼迫,绘画才逐渐偏离了写实的道路,走向描绘阳光、空气、树荫,表现心灵、潜意识、梦境等"非常形之物"。随着"图像"时代无可避免的来临,高新技术把现实世界甚至虚拟世界演绎得活灵活现,架上艺术更是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此时,更迫切需要有识之士为手绘艺术的存在理由找寻答案。摆脱数码影像技术的束缚,找回自我的纯真之眼,"现场写生"也于此在当代的文化情境下凸显出它的意义与价值。于此,选择写生作为自己的创作方向,不仅需要画家拥有强健的体魄,更需要坚定的艺术信念与睿智的艺术思维。

画家在面对大自然时,面临着更多的可能性,有着更多的选择。因此,也更需要艺术家对直觉的把握,更需要艺术家主观意识的参与,否则只能在客观物象前迷失自己。

对于画家郭宁来说,选择写生除发乎自己天性外,更有着自己对待艺术的策略与方式:他用现场作画的手法对抗高新科技大有笼罩一切的趋势。他向往未经人工雕琢的自然之景,每每面对它们,他都有莫名的冲动,不可抑制的激情。

迅疾的运笔,淋漓的水色,交融的线色,此时的他已来不及思索,也无须刻意经营画面,一切顺时而行,顺景而生,既不背离自然,又合乎心境。他的画面也因此常常有许多可遇而不可求之"意外"效果。这种作画的激情与快感不是依赖数码相机的画家所能体会的,画面自然流淌出一股强烈的鲜活气息。

如此,他在现场写生的过程中找寻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他的写生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描绘所处地域之景,在寻常而又熟悉的景物中他总能赋予物象无尽的生机与活力,如《阳光海岸》、《归宿》、《水上人家》。

其水彩代表作《闽海渔歌》在去年的"锦绣海西――福建美术晋京大展"中荣获最高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二、走出家门,描绘不同地域山河之景。

他多次赴江南水乡及西北边陲写生。在江浙的西塘,乌镇等处,他感受到了水的韵味,《五月水乡》、《西塘一隅》,水溶性画笔的不经意勾勒及充分让水在画面上自由流淌,线色相融,水色淋漓。对水的性格的刻画,也于此构成了郭宁艺术的亮点之一。

无论是辽远恢廓的海水,宁静祥和的江南水巷,还是平如明净的高原湖水,都在画家笔下闪烁着独特的性格魅力。而在西北边陲的写生中,他更多体会到油画色彩的雄浑与厚重,获得第三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最佳作品奖的《金色家园》便是他两次新疆写生归来的再创作。

南北风景的比较使他更能根据水彩与油画的特性有选择地表现不同的景物,《春雨初霁》、《月河小景》等系列雨景便充分发挥了水彩流淌的"水"性,营造了江南三月湿漉漉的梦境,而在面对苍茫的大地、原始荒凉的西部高原时,不用油画则不足以表现那片固执沉默的土地和矗立凝固的山脊。

但有时他又反其道而行之,《水乡依然》描绘的同样是烟雨迷蒙的江南,也许是水乡在梦中出现的次数太多了,也许是江南已经成为他心中另一个永久的家园了,所以他刻意用油画,用厚厚的、斑驳的油彩将它凝固下来。

此时的水乡,已经不仅仅是它自身,而是作为共性的水乡在作者心目中的象征;三、走出国门,赴欧洲艺术考察与写生。

虽然他固守于架上艺术,但他对行为、装置等现代艺术也一直密切关注。在多次的欧洲艺术考察中,他不仅进一步了解与体悟西方古典绘画的纯正语言,同样花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了解现代艺术。他尝试着在他人看似与架上艺术相矛盾的现代艺术中吸取可供利用的元素,在他赴欧的《远方的风景》系列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图式语言的改变,写实的语言被简约、抽象的笔触部分解构、重置,从而使画面包含更多的现代意味。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郭宁总是以这种方式,不断完善自己的艺术人生。这些年,郭宁先后组织策划"海峡西岸泉州行--中国当代著名油画家泉州写生"、"香江流彩——中国当代油画家香港写生"、"走进边陲村寨——中国当代油画家广西写生"及多次的 "水调歌头――中国水彩名家学术行"等具有相当学术分量的艺术活动。

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国内外组织的一系列艺术活动,仅2011年就先后参加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沿着孙中山足迹全国油画名家香港、澳门写生"、"秦皇岛之夏——全国水彩画名家邀请展"、"百年华彩乐章——第三届中国(杭州)国际当代优秀水彩画家提名展"及"神画张家界——全国油画名家写生"等活动。

2005年以来,他已五次受邀出访欧洲进行艺术考察、讲学、艺术创作并举办画展,其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同行的关注及当地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

正是这种方式使他不断开拓自己的艺术阈限,这也使他的作品一直在求新、求变。如此,即使是现场对景写生之作品,他的追求也绝不仅仅停留在外在对象的表现上,而是透过客观物象,传达人类在自然中的生存境况与遭遇,从而为他赢得越来越广泛的声誉,进而步入他人生艺术的盛期。

在架上绘画日益陷入困境的今天,突破各画种的界限,寻求进一步的借鉴与融合,无论如何将是手绘艺术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尝试方向之一。在数码影像等新媒体艺术的步步紧逼下,绘画只能在更为狭小的空间中寻求生存。而郭宁的艺术选择,无疑有着更为重要的深远影响。他的绘画对现在数字艺术保持一段必要的距离,在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现代技术的当下,或许,它蕴含着某种对视觉艺术真谛的规律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