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与介子推 历史常识:寒食节由来——介子推
众所周知,在清明节前一两天是寒食节,在这一天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一位忠臣——介子推,那么这样一个以饮食习惯来命名的节日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还得从介子推和晋文公的故事开始说起。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宠妃骊姬,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于是引发一系列变乱。太子申生被骊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惧逃亡,重耳避难奔翟,随行贤士多人,主要人士有五人,即:狐偃、赵衰、魏犨、司空季子及介子推,
最开始重耳在出逃时时,先是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晋惠公追杀。经常衣衫褴褛、饥寒交迫。据史料记载,有一年在逃到卫国途中,一个叫做头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饥饿难忍。当向田夫乞讨,可农夫不但不给他粮食,反用土块当成饭嘲笑了他一番。
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重耳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可到后来他却忘了今日介子推对他的这份忠心。
后来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时值周室内乱,对此,介子推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主动请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介子推却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狐偃等认为晋文公的成功与自己有很大关系,只有介子推认为接受这样的赏赐跟盗取别人的钱财一般,但他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
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除了这些跟随晋文公逃亡的大臣们,有些并未跟随晋文公逃亡的人(例如:竖头须)为了贪小便宜通过说些难听的话也来请赏,介子推因此很气愤,进而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介子推因为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邻居解张为他打抱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将这首诗挂到城门上。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回介子推回来奖赏,却发现他已隐入绵山。
晋文公便亲前往绵山寻访。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一时间找不到介子推的住所。有小人推荐其用火攻的方式逼出介子推,于是晋文公下令三面烧山。
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始终没有出现,在火烧完后,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和他母亲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在介子推的尸体前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却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
好奇心驱使他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深感悔恨,于是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此后“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