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玄感为什么要叛乱 杨玄感的起义为什么失败的这么快
上一集历史崔讲了,杨素作为杨坚和杨广维护统治的工具,按照预想,他的上位,打击最大的,应该是以高熲为首的门阀集团,可是还在杨坚时期,杨素的左仆射职位,就成了光杆司令。
另一方面,杨广在成为太子,直到登基皇位,为了维护统治,第一时间拿他的兄弟开刀,老大被赐死,老三自暴自弃,老四被软禁,最小的老五成功造反,却被杨素一顿老揍,没挨过一年,主动投降,最后被幽禁。
杨素的晚年过的很不容易,外表看来风光无限,赏赐的金银、财宝无数,可是在主流权力圈内,被彻底的孤立了,不仅得不到高熲、贺若弼这些老军头的承认,杨广为了得到更多的支持,赐杨素为尚书令,成了有名无权的虚职。
聊下面的话题前,先熟悉下前面的章节:
1、权臣杨素的灰色童年
2、苦逼少年杨素如何成为权倾一时的隋朝权臣
3、杨素最后的岁月
这里有个大胆的设想:
隋朝的门阀都是继承自北周、西魏,也就是传说中的六柱国,他们都是从战争中成长起来,到如今的规模,既然如此,杨广的连年战争,是不是也考虑了,打破门阀垄断,新造一批将领,抗衡门阀呢?
但是,事实告诉我们,杨素失败了,杨广更是把家底都败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一个起兵反抗的隋朝贵族,是杨素的长子,杨玄感。
杨素晚年的遭遇,儿子杨玄感很不服气,这样的局面,在杨玄感看来,是杨广的不坚定造成的,于是就希望更换领导,用新皇帝去推动改革的进行,最终,在第二次高句丽战争时,杨玄感叛变了。
小杨的行动,得到了相当一部分人支持的,四贵之一杨雄的儿子杨恭道、韩擒虎的儿子韩世谔等几十个世家子弟。
当然,其中最有名的,是隋末起义三大领袖之一的李密,李密的身世,应该很多人都听说过,他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李弼的曾孙,爷爷李曜,是北周的邢国公,父亲李宽为隋朝的上柱国,封蒲山郡公,李密的蒲山公就是这么来的。
在起义前,李密给了杨玄感三条计策:上策是袭据涿郡,扼临山海关,使隋军溃散关外;中策是攻占长安,占据关中和隋炀帝对抗;下策是攻打洛阳,而杨玄感选择的是下策。
历史读到这里,就会出现两种观点,有些人认为,杨玄感完全没有老爹的英雄气概,白白浪费了机遇,无论上策还是中策,只要成功,立马就是鸟枪换大炮,拥有了和隋炀帝PK的本钱。
当然还有一种观点,可以很好的解释,老板与员工的区别,李密的三条计策,都有可行性,前两条属于高风险高收益,需要奇袭,成功率低,更重要的是,杨玄感对自己的实力很清楚,兵大都是拉的壮丁,以附近的农民居多,战斗力低,长途奔袭,可能还没跑完半路,部队士兵已经跑的差不多了。
首战一定要速战速决,先取洛阳,有了根据地,再慢慢整顿军纪,都还来得及。
杨玄感一路抓壮丁,到了洛阳城附近,已经是一支十几万人的大部队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你不可能永远的一帆风顺,越是磕磕碰碰,越有可能走的更远,小杨在洛阳城遇到了造反以来,最大的难题。
这个难题是由一个老头造成的,客观来说,小杨的老爹杨素也有一定的责任,杨广继位之后,建造了东都洛阳,作为帝国的第二中心,增强对南方的控制,而洛阳新城的设计师,就是由杨素推荐的宇文恺。
(洛阳古城,图片由历史崔编辑提供)
宇文恺被誉为隋朝第一建造师,洛阳新城建造的城高墙厚,而守城的,也是位名将,就是上面说的老头,比杨素小一岁,按辈分来说,小杨应该叫一声叔父,老头的名字叫樊子盖。
樊子盖的爷爷曾经是南朝将领,越州刺史,到了父亲那一辈,因为侯景之乱,跑到了北齐,在宇文邕征战北齐的时候,进入北周官场,随之进入隋朝,杨广继位后,依然重用樊子盖,北征高句丽时,特意提拔他做了洛阳留守,终于派上用场了。
在战场上,樊子盖很有杨素的那一套,先杀几个不听话的树立威信,史书记载,樊子盖杀了裴弘策,因为他首战失利,被杨玄感打的很惨,国子祭酒杨汪也差点丢命,因为杨汪轻视樊子盖,最后洛阳的士兵们明白,还是乖乖听老樊的话守城,死了至少也能得到点抚恤金什么的。
当然,老樊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顶住杨玄感前期疯狂的进攻后,刑部尚书卫玄带着几万部队来了,同时,杨广也知道了这事,派武贲郎将陈棱、武卫将军屈突通、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增援东都洛阳。
这个卫玄也是名老将,比樊子盖还大了四岁,大业九年,也就是杨玄感起义那会,卫玄正辅佐代王杨侑留守长安,洛阳有危险,于是就马不停蹄的跑来了。
其实,杨玄感刚到洛阳那会,也不是一无是处,被樊子盖打的遍地找牙,如果真是这样,援军就不会来了,相反,因为杨玄感每次都身先士卒,他的部队士气高昂,更重要的是,小杨懂得收买人心。
因为杨广的四处征战,再加上层层盘剥,老百姓的负担很重,正好这个时候,杨玄感揭竿而起,他对老百姓是这么说的:自己身为二品大员,家里财富一箩筐,够吃几辈子的,现在冒着生命危险,来造反,最重要的是为了你们,帮你们减轻负担。
老百姓最喜欢听这种话,谁活着不是为了过的更好一点,所以杨玄感的部队兵源,增加的很快,他那十几万人就是这么来的。
双方阵势已经摆开了,杨玄感兵分两路,一路攻打洛阳城,一路呢,阻止援军,不过城没攻下来,援军倒是被打败了几批,前面讲的裴弘策,败了,刑部尚书卫玄呢,也败了。
新进入一个行业的时候,因为竞争对手少,往往容易取得成绩,但是当行业进入红海厮杀的时候,如果没有准备,照样死的很惨。
杨玄感一看自己部队战斗力这么强啊,就想称帝,一方面光宗耀祖,另一方面可以成为一面旗帜,号召更多的老百姓来投靠,正当小杨在兴头上呢,李密来泼冷水了:
现在进军的难度越来越大,部队招募也是越来越难,洛阳附近的老百姓都不相信你那一套,应该尽快整顿部队,把洛阳城打下来再说,现在称帝,来勤王的部队就更多了。
杨玄感也是满肚子苦水,洛阳要是能打下来,早打了,问题就是打不下来,又不让人称帝,这日子没法过了。
于是,放弃洛阳,一路向西,转战潼关。
前面杨玄感在分析李密给的三条建议时说过,临时拉起来的部队,凝聚力不强,顺风顺水还好,一旦出现意外,就会瞬间瓦解,但是小杨也没得选择,洛阳是铁定打不下来了,只有冲出去,或许还有一分希望。
在河南陕县这个地方,杨玄感打了生平最后一场大战,输的三角裤都脱了,只带着十几名亲兵,继续往西跑,进入陕西境内,最后实在跑不动了,自杀,让自己的弟弟杨积善,带着自己的头,至少可以免除一死。
史书记载,之后的事,杨素的儿子孙子们都被杀了,姓氏也被夺了,造反肯定不是好人,杨玄感也不能再姓杨了,改名枭玄感。
这里面还有个重要人物,就是蒲山公李密,杨玄感失败了,他去哪了呢?杨玄感在陕县被打败后,李密一个人秘密跑到了潼关,本来还想东山再起的,可惜李密太有名了,官三代,画像都传遍了全国,在潼关,李密又被抓了。
那么,他是如何逃出来,又是如何参加起义军,最后成为隋末三大农民起义军领袖的呢,请看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