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医案全集 胡希恕:厥阴病解疑
厥阴病的实质历代争论未明,中医泰斗胡希恕胡老一生研究、讲授《伤寒论》,对此也付出了很大心血。他独特的见解,对解明厥阴病当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胡老认为,半表半里分阴阳两类,阳证为少阳,阴证为厥阴,从《伤寒论》的条文探讨即明。《伤寒论》作为厥阴病提纲者仅有2条,明了这2条对解读厥阴病是关键。
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注解:消渴为热证,阴证不应有热,可能有错简。以下大意是说,厥阴病上虚下寒,寒乘虚以上迫,因感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的自觉症。蛔迫于寒而上于膈,故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寒在半表半里,本不下利,与寒在里的太阴病自利益甚者不同,但若下之,则并于太阴而下利不止。
第329条:“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注解:阴证一般多不渴,但虚则引水自救,故厥阴病也有渴者。若渴欲饮水者,可少少与之即愈。
按:少少与水即愈的渴,当然不是消渴,以是可见上述提纲必无消渴甚明。历代各家对厥阴病提纲进行了很多探讨,但至今仍存在不少的疑问。胡老结合篇中的具体证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伤寒论》厥阴病篇只有四条(除上述二条外还有二条因无关紧要从略)有“厥阴病”提首,但未出证治。
以下虽出证治,但无一条题以“厥阴病”的字样。《金匮玉函经》别为一篇,题曰“辨厥利呕哕病”,按其内容,表里阴阳具备,亦确是泛论上述四病的证和治,而非专论厥阴病甚明。可知叔和当日以六经病后,出此杂病一篇甚属不类,而厥阴病篇只寥寥四条,且无证治,以为即是厥阴病续文,仍合为一篇。不过叔和未尝无疑,故《金匮玉函经》仍按原文命题,以供后人参考。
惜《金匮玉函经》在元代时已少流传,故后世一些人便认为厥阴病篇后都是论述的厥阴病,此又非叔和初意所料及。
其实仲景此篇另有深义,约言之有三点:
一,胃为水谷之海,气血之源。胃气和则治,胃气衰则死。凡病之治必须重视胃气,因取此与胃有关的四种常见病,辨其生死缓急和寒热虚实之治,为三阳三阴诸篇作一总结。
二,同时亦正告医家,表里阴阳赅括万病,伤寒杂病大法无殊,故称《伤寒杂病论》。试看白虎汤,承气汤,瓜蒂散,四逆汤,大、小柴胡汤,桂枝汤等伤寒治方,适证用之亦治杂病,自可明了。
三,此外乌梅丸、当归四逆汤等条,虽论治厥,但证属厥阴,又不无暗为厥阴病的证治略示其范也。
关于《伤寒论》的论述,简介如此,以下再对辨证问题略加说明。由于半表半里为诸脏器所在,病邪郁集此体部则往往影响某一脏器、或某些脏器发作异常的反应,以是证情复杂多变,不似表里的为证单纯,较易提出简明的概括特征。
如上述少阳病的口苦、咽干、目眩亦只说明阳热证的必然反应,故对于半表半里的阳证来说,这是不够概括的。至于厥阴病的提法,就更成问题了,唯其如是,则半表半里阴证、阳证之辨,便不可专凭《伤寒论》所谓少阳和厥阴提纲为依据。
不过辨之之法,亦很简易,因为表里易知,阴阳易判,凡阳性证除外表里者,当然即属半表半里的阳证。凡阴证除外表里者,当然即属半表半里的阴证。《伤寒论》于三阳篇,先太阳,次阳明,而后少阳;于三阴篇,先太阴,次少阴,而后厥阴,均把半表半里证置于最末,或即暗示人以此意。
有的人认为排列次序与《内经》同,因附会《内经》按日主气之说,谓病依次递传,周而复始,不但仲景书中无此证治实例,而且实践证明,也绝无阳明再传少阳之病。尤其六经传遍又复回传太阳,可真称得起怪哉病了。
至于三阳先表而后里,三阴先里而后表,要不外以外者为阳,里者为阴,故阳证之辨,当从表始,阴证之辨当从里始,别无深义。基于以上说明,厥阴病的提纲,由于不够概括,不足为辨该病的特征,但它确属厥阴病的一种证,依其证候的分析,对于厥阴的为病,还缺少理解(如注解)。
若把厥利呕哕诸病的论述,都当作是厥阴病的说明,那就无法理解了。帮助我们解开厥阴病之谜的重要方法是:首先对仲景辨证施治的方法体系有个明确概念,认识到厥阴病即是半表半里阴证,那就不会鲁鱼不分了,也就不会认为阴证亦有热实、半表半里亦可吐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