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神农八大功绩 神农传说 | 祭祀炎帝神农
在很多人眼中,神农架只是一个传说,远古时期这里与世隔绝、人迹罕至,保持着原始洪荒的自然生态。然而大凡到过神农架的人则表示,神农架不只是纯原始自然的,也是人文的。5000年前,华夏始祖炎帝神农在此搭架采药、教民稼穑,开启了华夏农耕文明。
专家学者们说,如果没有神农架这片土地,就没有炎帝神农的搭架采药。神农架是炎帝神农开创基业的地方,始祖传说在这里流传甚广。如今,当你踏上这片神秘的土地,就能听到很多有关炎帝神农的故事。
祭祀炎帝神农
自古以来,神农架山民尊崇始祖炎帝神农,信仰太阳神和火德王,“拜太阳”和祭拜炎帝神农已成山民世代传承的习俗。
每逢月初,山民各家摆八仙桌,供鲜花时果,在盛五谷杂粮的升子上插秤一杆,由年长女性率领全家持香烛黄裱,跪在椅子上面对太阳东升的方向叩首祭拜,随后燃放毛竹为炮,挂红一丈二尺于大树上,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家祭”。家祭前三天,女性必须沐浴净身,祭拜时衣着整洁,叩首时膝不触地,意为太阳神在天上永不落地,挂红时用秤杆挑红以示称(诚)心。
正月十五,由村中长老召集全村村民相聚大树之下,摆八仙桌,供鲜花时果、五谷杂粮,迎着冉冉升起的太阳,村民跪地虔诚叩拜,此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村民纷纷挂红于树上,燃起一堆竹竿火,围着篝火翩翩起舞,这一习俗谓之“村祭”。
除此而外,还有山民自发组织的民祭。长坊太阳坪专门修建了一座“太阳庙”,内供火神菩萨,这便是南方火德王--炎帝神农。山民随时可进庙里烧香焚裱,供果挂红,许愿祈福。
农历四月二十六日是炎帝神农诞辰,这天由乡党长者召集举行公祭,敲锣打鼓的火炮班子多达十几套,在庙前举行仪式祭祀炎帝神农。祭师恭颂祭文,众人叩首,然后点燃一堆竹竿以作炮仗,众人围着火堆唱着花锣鼓,跳起花巴掌舞:“花巴掌、花巴掌,拍出一个红太阳,太阳照在脸巴儿上,照得浑身暖洋洋……”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一宗教习俗能凝聚民心、增进道义、促进和谐,对弘扬神农精神、传承神农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活态保护和传承这一老祖宗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神农架林区政府斥巨资,在木鱼镇小当阳修建神农祭坛,祭坛内牛首人身的神农塑像高大雄伟、庄严肃穆,其双目微闭,似在洞察世间万物。塑像以大地为身躯,身像高21米,宽35米,高宽加起来共56米,象征着56个民族的大团结。炎帝神农在传说中为牛首人身,实际上牛角是古代农耕部落的图腾。
祭坛外围的“五色石”代表着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内方外圆,即有天圆地方之意。祭坛的两侧用八组壁画记录着远古神农的功德,即:降牛以耕、焦尾五弦、积麻衣葛、陶石木具、原始农耕、日中为市、穿井灌溉,八组壁画以艺术的手法叙述了炎帝神农的丰功伟业,表达了神农儿女对始祖的无限崇敬。
神农祭坛建成以后,天天香火不断,香客如织,成为五湖四海到神农架的游客寻根祭拜神农始祖的祈福之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被列为神农架生态旅游的重点项目,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文章来源:
《绿色琐记》 长江出版社
作者:吴太地 林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