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来敲门 《幸福来敲门》:从公益出发 传递有温度的正向能量
通过为普通人搭建圆梦桥梁,《幸福来敲门》从公益出发,以情感为线,传递出有温度的正向能量。
“幸福,不是在你成功的时候有多少喝彩声,而是在你失意的时候,有一个声音对你说亲爱的加油;幸福不是你听过多少的甜言蜜语,而是在你伤心落泪的时候,总有一个声音对你说,没事,有我在。”这是《幸福来敲门》的开场语。
天津卫视这档节目已开播三年余,节目里,“幸福心愿持有人”讲述自己生活的故事,“幸福观察团”则为心愿持有人提供帮助,或运用专业知识为其排忧解难,或爱心捐助提供实际帮助。
通过搭建“圆梦”桥梁,《幸福来敲门》从公益出发,以情感为线,传递出有温度的正向能量。
公益的温度
从2015年改版开播以来,《幸福来敲门》向观众呈现了诸多普通人的生活故事。
“我们第一时间是看嘉宾能不能代表一个群体,如果通过帮助了一个人,让社会关注到了其背后的群体,比如罕见病、留守儿童等,这才是公益节目的最大化。”在嘉宾选择上,以点带面,突出社会效益是一大重点。
渐冻症女孩开办专业的中医诊所;独腿快递小哥乐观的生活;父亲为救脑瘫儿子放弃高薪工作,开办残疾儿童康复中心;为寻找丢失24年的女儿,父亲转行做滴滴;一线工人夫妻22年坚守岗位,用平凡心造就不平凡之事情;爱心爸爸20余年收养100多个孩子……这些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的普通人,有着特殊的生活经历和生存困境,他们会比常人多些辛苦,但也多了份生命的坚韧。
嘉宾上台讲述的心愿有大有小,在心愿的背后,大多是一个温情而有生命色彩的故事,有的心愿可以通过社会帮助直接实现,而大部分的,则需要更多时间的力量。对于嘉宾来说,幸福不是一种物质状态,情感的满足把苦化作了甜,与其说是“圆梦”,不如说是获得更多的勇气。苦难而不悲情,节目用爱心帮扶的行动散发着公益的温度。
能量的互递
“公益类综艺节目,不能只靠悲情催泪、只是去挖掘伤痛,要更加注重受众的情感沟通,通过故事传递向上的力量。”在《幸福来敲门》制片人牛晓倩看来,嘉宾身上的正能量不仅是他们宝贵的特质,也更能让观众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渐冻人柴丽丽22月大的时候被医生诊断活不过18岁,如今已经38岁的她说“每一天都是馈赠”。这位学霸自学中医,用三年半时间,完成了正规本科院校的医学生五年才能完成的学业,与时间赛跑,活得率真坦然。
柴丽丽在自己的著述中写道:“从我有意识开始,我每天都在失去,失去一部分的自己,我不知道明天肌无力还会拿走我的哪一部分,于是我带着这样的想法安然入睡,第二天当我醒来,我会先动动手指头还很灵活,再挪挪脚丫子还有力气移动,于是我又赢得了我的手和脚,愉快地开始新的一天。”
在节目里,坐在轮椅上的柴丽丽时常幽默地和主持人打趣,这种自然流露出的乐观心态,也让观众收获到了满满的正能量。
追逐幸福的生活,对于身体有缺陷的人来说,需要更多的付出。节目中有这样一对夫妻,丈夫全盲,妻子患有肌营养不良,两个苦难的人抱团取暖,组建了家庭。舞台上,妻子甜蜜地讲述俩人的恋爱经历,“他带我去香山、长城,海边,好多台阶我上不了,都是他把我背上去或者拉上去。
当时周边很多人佩服我,其实也是佩服他。那么高的长城,是他一步一个台阶把我背到了上面。”妻子是丈夫的眼,丈夫是妻子的手,这对夫妇的相濡以沫,带着对生命的珍惜。
“发现幸福”
除了身体有残疾的特殊群体,《幸福来敲门》还进一步扩充帮扶对象,“我们想把眼界放宽,包括正常的普通人,他们的生活也有不如意,有想要完成的心愿,我们想把这部分人群放进来,让更多人感受到身边的幸福。”
11岁的少女侯杉在节目中讲述自己的心愿是学做一道菜——带鱼。这个心愿看起来很容易实现,但在背后,是一个孩子对家人的感恩和回报。侯杉从小患有脑瘫,导致运动机能出现问题,行动上有些不变,但小侯杉并没有被此所影响,她性格开朗,分享着自己家庭的温暖。
小时候家里经济状况不好,因为想吃带鱼,奶奶跑市场买了一条回来做给小侯杉做菜,自己却不舍得吃,侯杉至今还记得那时的情景,如今懂事的她,也想通过这道带着“家的感觉”的菜,感谢家人对她的照顾。
节目组还曾邀请到陈可辛导演的短片《三分钟》的原型人物来到现场——铁路工作人员因为工作原因,与家庭聚少离多,春运期间更是在前线奔波,于是,丈夫带着儿子来到月台,在停站的几分钟时间里,一家三口匆匆一见。这些故事背后的无奈,其实也大多发生在每一个家庭中,想要圆梦的心愿,包含着对家庭的关怀。
《幸福来敲门》通过嘉宾讲述故事,把视角落点到亲情、友情、爱情、努力、拼搏,正视生活中出现的困境,积极面对,突出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很好地做到了用人性关怀展显平凡人的力量,用公益帮扶助力人们发现生活、发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