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耳和介子推的故事 晋文公重耳封功臣时为什么会忘了介子推

2018-11-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晋献公时期的"骊姬之乱"让晋文公重耳踏上了逃亡之路,这一去就是十九年,十九年的风霜雨雪,十九年的朝夕相处,不是说忘就能忘了的.而晋文公没有封一路跟随着的介子推(又叫介之推),并不是忘了.重耳和介子推的故事 晋文公重耳封功臣时为什么会忘了介子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文公与介之推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准备回国继位,在黄河岸边,重耳的舅舅狐偃突然不走了,因为他觉得自己这一路犯的错很多,不应该再继续跟着重耳,其实不过是想得到重耳的承诺,重耳马上许诺,既然共患难,

晋献公时期的“骊姬之乱”让晋文公重耳踏上了逃亡之路,这一去就是十九年,十九年的风霜雨雪,十九年的朝夕相处,不是说忘就能忘了的。而晋文公没有封一路跟随着的介子推(又叫介之推),并不是忘了。

重耳和介子推的故事 晋文公重耳封功臣时为什么会忘了介子推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文公与介之推

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准备回国继位,在黄河岸边,重耳的舅舅狐偃突然不走了,因为他觉得自己这一路犯的错很多,不应该再继续跟着重耳,其实不过是想得到重耳的承诺,重耳马上许诺,既然共患难,必然共富贵。并把璧玉扔进黄河中做了见证。

重耳和介子推的故事 晋文公重耳封功臣时为什么会忘了介子推

然后重耳回国,一番筹谋,果然继位,是为晋文公,遂行封赏,介之推没有要求俸禄,而俸禄也没有给到介之推。

他认为狐偃等人是在贪天之功而为己用,晋献公的九个儿子只有重耳还活着,而晋怀公不得人心,重耳继位是顺应天意。现在狐偃却来要求大功,而重耳也许以封赏。介之推不愿意和他们继续在一起。遂和母亲隐居起来,后来晋文公遍寻不获,遂将绵山的土地封给他,说:“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重耳和介子推的故事 晋文公重耳封功臣时为什么会忘了介子推

介之推在晋文公微时跟随左右,流亡十九年而不贪功,等晋文公继位后,他又及时归隐,可为一代贤臣。

《吕氏春秋·季冬纪·介立》:晋文公与介子推

晋文公微时,介子推不离不弃,晋文公回国后,介子推却离开了,为什么呢?因为晋文公继位后华服而万乘,且没有了吸引介子推的德行,这也是晋文公不能称王的原因。

介子推离开之时特意做了一首诗,“龙与五蛇”,既是告别,也是劝诫,晋文公一看就知道是介子推写的,晋文公于是离开居住的宫殿,脱衣华服,并便告天下:“有能得介子推者,爵上卿,田百万。”

而介子推早已隐居起来,避而不见。世人皆追功逐利,而介子推却在能得到功利的时候隐居起来,可谓超凡脱俗。

《史记·晋世家》:晋文公与介子推

《史记》中的介子推基本延续了《左传》中的故事,只是人物更饱满,故事更流畅。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在黄河边以璧玉起誓,许跟随的众人以重赏,独介子推不以为然,他认为狐偃等人贪天之功以为己用,他不屑于如此,遂与众人分手,渡河隐居了起来。

后来晋文公继位,封赏众位跟随者,封邑尊爵,还没有封到介子推的时候,周王室出了事,周襄王的弟弟姬子带引西戎兵攻周,都城不保,周襄王逃到了郑国,向各国诸侯求救,狐偃等人认为这是晋国图霸的最佳时机,必须出兵,晋文公遂出兵救周。

这样一来,封赏就没有来得及到达介子推,介子推没有要求俸禄,俸禄也没有给介子推。遂和母亲隐居起来。介子推的跟随者看不过去,做了一首“龙与五蛇”之诗悬于宫门之上。晋文公看到后,说了一句话:“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

然后派人去叫他,得知介子推已经离开了,又听说他上了棉上山,遂将棉上山都封给了介子推,为介推田,亦为介山。

虽然略有不同,但也基本认定一个事实,介子推是跟随晋文公历十九年流亡的贤能之臣,却在晋文公继位后,退隐深山,至死不出。

至于说介子推割肉救晋文公,晋文公忘记封赏而介子推隐居,最后大火烧山来逼出介子推,而介子推直到烧死也不肯出来,遂有了寒食节,,等等,则是后来一代代的故事演义而成,真真假假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教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