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传简介 康有为和梁启超 他们的书法究竟有多好?
不论你是对书法感兴趣,还是对近代史感兴趣,都不妨趁小长假期间,到广州艺术博物院来一探墨香。今年是戊戌变法120周年。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弘扬康有为和梁启超的书法艺术,由广州艺术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天海高旷 水月清华——康有为梁启超书法展"于9月9日至12月10日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一楼历代绘画馆展出,共有来自两馆珍藏的行草书、行书、草书、隶书、行楷书、楷书等七十多件(套)作品与观众见面。
这个展览也是艺博院的年度特展,并入选了文化部2018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如果您今天上午10点赶到艺博院,还能在观众活动中心通过传统双钩填墨的方法摹写对康有为书法影响颇深的《石门铭》,领略碑学精神哦!
采写 信息时报记者 冯钰
看 点
他们对晚清碑学的兴盛起到巨大的作用
在中国近代史上,康有为和梁启超是两位非凡的人物。他们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国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主要人物,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戊戌变法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他们所创立的社会政治与民族文化学说,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康有为和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维新运动的领袖和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碑学派代表人物。他们对晚清碑学的兴盛均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以独特的方式确立了自己在中国书法史上应有的地位。
首先,什么是碑学呢?广州艺术博物院研究员翁泽文解释说,古代书法流传的方式,是以类似雕版印刷那样的刻帖,把好的书迹用石版或木版刻制并印刷在纸张上,供后人揣摩学习,而主要研习法帖的书法流派,就叫做帖派了。在清代道光以前,几千年的中国书法史都是以帖派为主流。
而碑派呢,广义上说是对历代石刻文字的研究,狭义上专指北朝石刻,其中以北魏时期最具有代表性,所以又称为魏碑。魏碑上面的文字是一种带有隶书痕迹的楷书。清乾嘉以来,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在这过程中出现了三位重要的理论家,一位是曾经创办了学海堂的、咱们广州人比较熟悉的阮元,提出了北碑南帖论——听名字就大概知道内容了;第二位是写了《艺舟双楫》的包世臣,他认为碑学和帖学具有同样的历史价值,两者都挺好;而到了第三位康有为这里,观点就变成了“尊碑抑帖”,主张用碑派书风取代帖派书风。
康有为认为,纸寿千年,宋、元、明朝的人还可以研究前人法帖,但是到了清朝,不但六朝遗墨再也看不见,连唐人翻刻都是凤毛麟角,大抵都是不断翻刻,失真走样,名义上是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其实已经面目全非,精神内质就更不必说了,因此学帖学的人就肯定学不好的。
“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翁泽文告诉我,“因为在康有为的时代,汉简还没有大量被发现。现当代考古成果大量发现汉简之后,人们发现这些手写的文字与碑刻上的文字是十分不同的书体,而竹简上的墨迹肯定比碑刻更能还原汉代人的书写习惯和真实状态。康有为认为刻帖上的文字不可信,汉碑上的文字才可信,其实碑刻上的文字也同样会因岁月风化而残损,只不过刻帖的走样是人为的,而碑板上的走样是自然的。”
当然,康有为尊崇碑学,不光是出自美学追求,更是一种变革精神的体现,希望提倡雄强、高古的金石书风来一洗书坛乃至文化界的循循相因。事实上,康有为的社会影响力也客观促成了碑学构建的最终完成和书坛的空前繁荣。
而梁启超则继之崛起,也在碑学思想的指引下投身于时代潮流中,但是梁启超虽然在政治上是康有为的得力助手,在书学思想上也深受康有为影响,可他自己的书风却与康有为大不相同。他擅长行书、楷书和隶书,行楷主要脱胎于北魏石刻《张玄墓志》,注重韵味,用笔精到,字形严谨,神态肃穆,风格高古。
其清雅温润的视觉效果和娴静安详的古典气质,一反康有为一味霸悍的粗率之风,而近于帖派的儒雅气息,由此也造成了碑派书风多姿多彩的局面。
观 展
“天海高旷”与“水月清华”的对映
行书八言联《天大故高海深益下,乐始已纵月晚犹明》,康有为
这幅对联里有“天”“海”“高”三字,展览的题目前半句就是从这里来的,用这些阳刚的意象来指代康有为书法特征。这件作品是用宿墨书写,起笔是浓墨湿笔,非常饱和,以至于在宣纸上化出“毛茸茸”的一圈儿,而浓墨的部分则像是有厚度一样。
大家注意到,康有为书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化方为圆”,他在博览群碑并钻研北魏摩崖石刻《石门铭》后,笔法追求气势,不拘小节,体势洞达,宽博舒展,然而却是用圆笔较多,这是他对魏碑方笔的一种改革。
行草书诗句 《墨花飞雨洒书山》 康有为
康有为书法的另一个特点是“化点为线”,比如这件作品中,“花”字上面的两点,“洒”字左侧的三点,都以短线代替。这是他不拘小节性格的一种体现。翁泽文介绍说,中国书法讲究点、线、面结合,康有为把点都取消了,就少了一个元素,显得有些单调。
行书五言联《瑶池气郁律,天衢阴峥嵘》,康有为
翁泽文告诉记者,这是本次展览中最精的一件康有为书法作品:“书法界公认,康有为写大字比小字要好,尤其是对联,是他所最擅长的。他书法的最大优点是用笔,线条恣肆豪放乃至粗野荒率,如枯藤老树,苍莽凌厉而又富于节奏感,于此相比,他的字形结体与章法布局反而显得过于规整,与笔法不能相合。
”从这件作品看,用笔确实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例如“气”这个字的线条,用那种飞白的效果来表现碑学中的金石气,这与同时代其他书法家的方法不同。
行楷书李世民圣教序语,梁启超
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学者梁启超,是一个天才式的人物,他的主要精力在学术研究上,书法并非他努力的方向,但却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功力深厚,实在是一位学霸。
梁启超在书法理论上受到他的老师康有为“尊碑”说的影响,但他却没有模仿老师的书法,而是自己去探索新路,并开创出个人独特的风格。同是学碑,梁启超扬弃了康氏那种“霸悍”之气,而追求“平和”的书风,境界高超。
此次展览标题中的后四个字“水月清华”,正是来自梁启超这件书法作品。正如书法家陈永正所论:温文儒雅,雍容恬静,坐对梁氏的书法时,感到一股清气扑人眉宇。这正是康有为所缺乏的“阴柔”之美。然而,这种阴柔,是从“阳刚”中产生出来的,即所谓百炼之钢,化为绕指之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