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野追悼会 蓝天野谭元寿耋耄之年再聚首 61载情谊话当年

2019-04-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蓝天野档案:北京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1927年出生于河北省,1944年起参加演剧活动.1948年参加华大文工二团,1949年10月转入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任演员.艺委会委员.1952年参加新组建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历任演员.导演.艺委.蓝天野追悼会 蓝天野谭元寿耋耄之年再聚首 61载情谊话当年现任北京人艺艺委会顾问.曾在<茶馆><北京人><蔡文姬>等话剧.<封神榜><渴望>等影视剧中饰演过70多个角色;导演<家><贵妇还乡>

蓝天野档案:北京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1927年出生于河北省,1944年起参加演剧活动。1948年参加华大文工二团,1949年10月转入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任演员、艺委会委员。1952年参加新组建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历任演员、导演、艺委。

蓝天野追悼会 蓝天野谭元寿耋耄之年再聚首 61载情谊话当年

现任北京人艺艺委会顾问。曾在《茶馆》《北京人》《蔡文姬》等话剧、《封神榜》《渴望》等影视剧中饰演过70多个角色;导演《家》《贵妇还乡》《吴王金戈越王剑》等十多部话剧。获中国话剧金狮奖荣誉奖、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德艺双馨终身成就奖、中戏学院奖(表演)终身成就奖等。

蓝天野追悼会 蓝天野谭元寿耋耄之年再聚首 61载情谊话当年

蓝老一进家门,谭老立刻起身迎接,蓝老一边上前,一边激动地情难自禁喊了声:“元寿啊!今天终于有机会见到您了!”声音有些哽咽。接着,两位年过九旬的老人便紧紧拥抱在了一起。

蓝老对谭老说,“我记得上一次见面,除了去年看您的演出,还是在2013年连丽如的收徒仪式上了,当时咱俩是一起进的门呢。”

蓝天野追悼会 蓝天野谭元寿耋耄之年再聚首 61载情谊话当年

蓝老又问谭老:“您还记得咱们第一次认识是什么时候吗?”见谭老有些想不起来,蓝老继续回忆道:“那是在1957年,我进修回到人艺后,办了一个在职演员学习班,当时的结业剧目是排演田汉先生的剧本《名优之死》。因为这个戏讲的是京剧名角的故事,所以我们就得去了解梨园行过去台上台下、台前幕后的事情,为此和那时在北京京剧二团的您、马长礼接触比较多。

当时我们北京人艺的童超在《名优之死》中演‘名优’,想要见谭富英先生,还要靠您来给我们引荐。

那个时候谭富英先生在我们心中都是高山仰止,不太敢随意接触。”蓝老拉着谭老的手感叹道:“那个时候我30岁,如今已经61年过去了,我们相识已经六十多年了!”谭老也感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蓝天野如今虽已年过九旬,但精力和体力却惊人的旺盛,不仅至今依旧参与各种戏剧创作,非演即导,一直活跃在舞台之上;而且平时还经常去剧场看戏,每周几乎都要看好几场演出。蓝老博采众长,兴趣广泛,而他最爱的还是话剧和京剧。

作为一个有着“89年戏龄”的资深京剧戏迷,蓝天野说自己有幸在现场看到过谭门四代人的京剧表演:“我真的很幸运,小的时候,能看到谭富英、还有四大名旦他们这代京剧大师黄金时代的表演,谭富英在《朱砂痣》中的表演和唱腔我都还记得,太好看好听了!

上世纪60年代我就看过谭元寿的戏,尤其是《打金砖》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到了谭孝曾这辈儿,我不仅经常有机会看他的演出,而且还和他一起参加过各种活动,上个月我们还一起参加了西城区组织的一个有关京剧发源地的研讨会。

前些日子,我还在长安大戏院的京剧演唱会上,听到谭正岩演唱《沙家浜》选段,不仅是我,所有在场观众都觉得特别亲切,因为大家都会想到,当年是谭正岩的爷爷谭元寿演红了这出经典戏。”

蓝天野说:“京剧艺术太博大精深了,我们北京人艺的话剧,很多东西都是向京剧艺术学习的。”谭老立刻接口道:“都是互相学习。”蓝老接着说:“北京人艺的焦菊隐导演,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倡导‘话剧民族化’,第一步就是向京剧学习,而且认为矫枉必须过正。那时我们排戏,头一天晚上去看京剧,第二天到排练场就要求我们必须用上学来的‘招儿’,否则这步永远迈不出去。

谭老也表示,他们排演京剧现代戏时,同样也积极地向话剧学习和借鉴。 “我们当年排演《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时,都借鉴了很多话剧的表演,像郭建光的台词,我就向话剧艺术进行了学习。因为现代京剧中的念白,不能像传统老戏一样,而是要学习话剧的表演和台词。当年排演京剧《杜鹃山》时,还把北京人艺的朱琳、刁光覃等艺术家请去,给演员们教台词和念白。”

谭老看过很多话剧,尤其是北京人艺的戏,他对蓝老说:“我们当时老去看话剧,偷偷学习,看过您的很多戏。我觉得您的语速,就决定了您在舞台上的位置。您的语速不疾,节奏感大气,特别适合塑造正面人物。”谭老的儿子谭立曾也点头称是:“我第一次看您的作品,是电视剧《渴望》,您说话的语气,就能显示出您的身份,是教授、知识分子。我父亲在《沙家浜》中演郭建光也是这样,他的唱腔和台词就能让人感受到这是一个正面人物。”

让蓝天野特别吃惊的是,被称为“中国京剧第一世家”的谭门,不仅家族连续七、40多人都从事京剧事业,而且影响了身边无数人,就连一直在谭老家中照顾谭老二十年的保姆,其9岁女儿媛媛也已经能像模像样登台表演《穆桂英挂帅》了。

蓝老对此感慨不已,一个劲儿对一直在二老身边静静旁听的媛媛说:“孩子啊,你太有福气了!你知道你是在跟谁学戏啊!” 媛媛的妈妈也感动地说道:“谭家对我们全家都特别有恩!谭老对我就像对亲孙女一样,我结婚的嫁妆都是爷爷给我陪送的。”

谭立曾也说:“谭家每一代人都有好多故事,我们也是深有感触。我们都从我父亲身上学到好多东西,我父亲把他的奶妈一直养到90多岁去世安葬,为她养老送终。而我父亲也是秉承了我祖上要对人厚道、忠孝的家训,我们祖上就说:‘只有对别人厚,才有自己的道。’只有厚道,才能造福子孙后代。”

蓝天野边听边点头,动情道:“我从心里感动,谭家七代不仅戏好,而且家风太好了!谭家一代一代,到现在还能保持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真让人更觉得珍贵了!”

蓝老还说自己前一段时间看《谭派掌门--谭元寿》一书,了解到谭家在困难时期,救助了很多很多人,办了很多好事。“像裘盛戎、高盛麟、王金璐、李万春、李少春……这些京剧界前辈,都曾在困难的时候得到过谭元寿的救助。元寿作为谭派掌门,帮了太多人,实在让人佩服啊!谭门七代,对京剧的贡献太大了!”

临别时,蓝老和谭老两位艺术大家久久地紧握彼此双手,不舍分别。蓝老更是不止一次地激动感叹道:“谢谢北京晚报,圆了我的一个心愿!我今天真是太高兴了!”

我今年91岁周岁,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大约只有我还在导戏、演戏,参加各种活动,而且经常看戏。今年5月,我一个月之内就看了21场戏,京剧话剧舞剧音乐剧都看。我是从事这个专业的,很关心国内国际戏剧的现状,也思考创造时能有什么创新。

除了戏剧,我还有各种兴趣爱好,比如画画、旅游、搜集各种石头……根据我的体会,人到了老年,还得干点事儿,这样不仅能多活动,而且脑力思维比较好。如果真的闲下来在家里待着,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就会衰退,所以还是在量力而行的基础上干点事儿,对身体有好处。我现在找了几个人帮我写剧本,我的计划是明年争取能再导一部戏,或者上台演个戏,而且还在商议一些表演教学的项目规划。

蓝天野档案:北京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1927年出生于河北省,1944年起参加演剧活动。1948年参加华大文工二团,1949年10月转入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任演员、艺委会委员。1952年参加新组建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历任演员、导演、艺委。

现任北京人艺艺委会顾问。曾在《茶馆》《北京人》《蔡文姬》等话剧、《封神榜》《渴望》等影视剧中饰演过70多个角色;导演《家》《贵妇还乡》《吴王金戈越王剑》等十多部话剧。获中国话剧金狮奖荣誉奖、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德艺双馨终身成就奖、中戏学院奖(表演)终身成就奖等。

我现在的老年生活主要是写自传,总结自己一辈子的艺术感受和做人感受。我这一生除了刻苦用功、老老实实做人之外,再有就是运气还可以吧。我对自己这一辈子挺知足,赶上了这么好的时代。

我仍然关注京剧艺术的动向,关心儿子、孙子、徒弟们的发展进步。从电视上看了他们的表演后,会给他们打电话,指出他们的问题。现在的年轻人条件非常好,国家大环境也好,政府这么支持,各种拨款支持,还有很多演出机会,比我们过去强多了,就看他们自己怎么把握了。现在谁肯学,今后谁的路就走得远。希望现在的演员们能多学点儿戏,找现在仅存的老先生们,赶紧跟他们多学,不然的话,真是都失传了。

谭元寿档案:谭元寿是谭门第五代嫡传人,著名京剧大师谭富英长子,谭小培之孙,谭鑫培的曾孙。1928年12月出生于梨园世家,八岁入富连成科班学习,十五岁出科毕业。从此之后开始真正走上艺术道路。代表作有传统京剧《定军山》、《桑园寄子》、《问樵闹府》等,其在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中饰演的郭建光这一角色被全国广大观众所熟知。2013年获得“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