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芒方舟子 邓晓芒发公开信驳方舟子“坑师”指责
本报讯 否认瞒着老师独自报奖;方舟子接受本报专访称事件仍然存疑
本报讯(记者 郭婷婷)“打假斗士”方舟子将矛头对准了华中科技大学著名哲学教授邓晓芒,指其在申报学术成果时涉嫌独吞荣誉、奖金。昨日,邓晓芒在网上发表《给方舟子先生的公开信》,详细说明了与杨祖陶先生所谓“坑师案”始末。
邓晓芒的公开信最早发布在他的网站“晓芒学园”中。信中说,方舟子是三年多来,第一个以实名发表不利于他的言论的人。此前,一些人以假名在网上发声。“我是无神论者,从来不和鬼打架,所以一直懒得回应。”
邓晓芒解释,方舟子的指责主要是说,他在以与杨祖陶先生合作的《康德三大批判》申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时,“瞒着”老师“独自报奖”。而实情是他在“作者”栏中填了自己的名字(注明“译者”),在“合作者”栏中填报了杨祖陶的名字(注明为“校者”),并在提交前先给杨老师夫妇过目。
“我手上现有一本精印的《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册》,第1页一等奖哲学类中,就写明了‘邓晓芒译,杨祖陶校’。 后来颁发的奖状上也是‘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奖状的照片已经发到了网上《晓芒学园》中。”
对于“独吞奖金”说法,邓介绍事实上这个奖并没有奖金,奖金由各学校自行发放。当时武汉大学总共发了4万元。钱直接按对半的比例打到他和杨老师账上。“之后发的奖金和版权费也都是两人平分。”
“书出版后,杨老师曾说过,‘可以说,这项翻译工作,没有我,邓晓芒自己也是可以独立完成的;但如果没有邓晓芒,我自己是绝对完成不了的!’这句话让我感动。”邓晓芒说,虽然方舟子批评了他,但他还是很佩服方舟子的打假精神,“我相信他并无恶意,只是轻信了谣言,落入了陷阱。”
邓晓芒提醒方舟子,学术打假不容易,“对那些既无头衔又无权势的人,打假必须更加谨慎,因为他们往往没有造假的条件,而且在受到伤害时更加没有保护。”
◇声音
方舟子:只有杨先生站出来才能说清楚
昨日,记者就“公开信”电话采访了方舟子,他表示已看到该信,但仍然对事件存疑。
长江商报:邓晓芒教授的公开信怎么看?
方舟子:信中的内容只是邓晓芒的一面之词,我仍然对此事存在疑虑。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杨祖陶先生为什么会在后记中写“当时他的这番话说得何等的好啊”这样的话。我觉得邓晓芒应该回应一下杨老先生的话。二是,邓晓芒说,奖状上写有杨祖陶的名字。但我们都知道,一般人是不会去看奖状的,只会看获奖名单。为了查证邓晓芒的说法,我专门从其他高校查了当年的获奖名单,上面确实没有杨先生的名字。
长江商报:所谓邓晓芒“坑师案”3年前就在网上吵得沸沸扬扬。你怎么突然关注这个旧闻?
方舟子:其实三年前我就知道这件事。最近我刚好看到杨祖陶先生所写的《康德三大批判合集》后记,里面特别提到,“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后记’,也可以称为一个‘补记’。按照‘三方合同’,我是第一著作权人。对于《三大批判合集》的问世也该有点表示,但我没有机会。
”还提到,“当我得到早已于2009年9月出版的《合集》,才根据现代人不可少的‘契约意识’,提出要补一点文字,有幸得到应允。大批的《合集》已进入发行渠道,只能在库存的书后粘上一个字数严格的‘后记’。”这是杨先生在用春秋笔法表示不满。我觉得有必要再提一下这件事。
长江商报:和杨先生交流过吗?
方舟子:没有,我觉得没有必要。像杨祖陶这样的老先生不会愿意站出来谈这件事。但他的文章里已经用“春秋笔法”表达得很清楚了。
长江商报:这件事会如何发展?
方舟子:这件事可能只有杨先生自己站出来才能说清楚了。我想我以后不太会继续关注了。但邓晓芒愿意站出来解释这件事是个好事,如果他肯早点出来解释,可能三年前就没事了。
长江商报:邓晓芒在信中说支持打假,但认为你必须更加谨慎,你怎么看?
方舟子:他对我的友好和支持,对我打假没有影响。我不会因为一个人支持我而改变对他的看法。另外,邓先生是知名的哲学教授,他不是完全无头衔又无权势的人,远没有自己说的那么可怜。打假时我会注意的。本报记者 郭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