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三拜见李光弼 大唐名将李光弼:唐朝的地道战有多精彩?
安史之乱的突然爆发,碾碎了大唐的盛世繁华。山河破碎之际,朝堂内外涌现出了一批铁骨铮铮的救世英雄。李光弼便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位。《新唐书》称他的战功乃“中兴第一”。《旧唐书》称,就算孙武、吴起、韩信、白起等名将与他相比,也“或有愧德”。
那么,李光弼到底有多厉害,能令史家对他如此高捧礼赞?
忠烈之后 扬名沙场
李光弼出身契丹,父亲原为契丹酋长,武则天时归降大唐,后来在一场反击突厥的战争中殉职。作为忠烈之后,李光弼自幼擅长骑射,性情沉稳,还有个特殊爱好——研读班固的《汉书》。
长大后,李光弼继承父亲衣钵,成为一名戍边将领。那时候,李光弼的才华已经显露头角,他数次在打击吐蕃、吐谷浑的战争中立下战功,并得到了王忠嗣、安思顺、哥舒翰、郭子仪等一众名将的赏识。尤其是他曾经的上司——大名鼎鼎的四镇节度使王忠嗣,留下过这样一句话:“他日得我兵者,光弼也。”将来能接我班的,就李光弼了,这可是极高的赞誉。
不过,李光弼的军事才华真正大放异彩,还是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公元755年,安禄山及部将史思明反叛。李光弼被紧急委以重任,担当河东节度史,领万余部队向安史叛军的老窝河北地区进发。
上了战场的李光弼,屡出奇兵,魅力非凡,数次带领唐军转败为胜,曾在一天之内斩杀叛军四万人,俘虏上千人。
临阵造砖 破哪补哪
在李光弼亲自指挥的诸多场战役中,“太原保卫战”堪称最为经典的一场。
公元757年正月,叛军史思明发兵十万进攻太原,企图在占领太原后,由北道夺取灵武,一举摧毁流亡的李唐朝廷。
当时情况十分危急——长安已经被叛军攻陷,新即位的唐肃宗避难于灵武,大唐精锐部队也悉数被调往护驾。而作为太原留守的李光弼,当时手中兵力不足万人,而且还是战斗力参差不齐的地方民兵。于是,一边是来势汹汹的十万精兵强将,一边是惊慌失措的一万乌合之众,此番较量,无异于学渣遇上了学霸,谁被谁辗轧,几乎没啥悬念。
然而,在李光弼看来,“学渣”也有适合“学渣”的打法。
敌军未至前,有人建议赶紧抱佛脚,把城墙加固一遍。李光弼一口否决。他说,太原城长达四十里,而我们就这么点人,现在开始动工修补,怕是敌人还没到,我们自己就先累趴了。”李光弼是怎么做准备的?
他亲率军民去城外挖掘壕沟,并赶制了十万块土砖。
当时大家都不知有何用。直到叛军攻城,城墙破损严重,大家才恍然大悟——之前做的土砖全部派上用场,哪里塌损补哪里,材料源源不绝。
妙用地道 以弱胜强
此外,李光弼还张榜悬赏,招募有一技之长者。三个铸钱工人应招而来,他们有个绝活——挖地道!李光弼于是让他们发挥所长,带人从城内往城外挖地道。
当时叛军因久攻不克,心情急躁,常在城下骂阵。地道打通后,李光弼就派人从地道穿过,抓住叛军的脚,然后拖拽进城,枭首城头。从此,叛军走路都紧张兮兮盯着地面,头都不敢抬。
史思明也不是省油的灯,为了攻城,他筑起了土山,并制作了飞楼。
而李光弼见招拆招,让人通过地道将城墙周围挖空,这样“飞楼”一旦靠近,就轰然塌陷。李光弼又研制了一种能发射巨石的“大炮”,据说一炮就能打死二十多人。叛军中被飞石打死的就有十分之二三。没办法,为了躲避飞石,叛军只好向后撤退。如此一来,别看叛军人多势众,但攻起城来却畏首畏尾,一边抬头防大炮,一边低头盯地洞,未到城下,便已晕头转向。
叛军这边正苦恼,李光弼那边派人来请降了,说是约定日期,出城缴械。叛军大喜,竟信以为真,不再戒备。
可是李光弼没有闲着,他派人在叛军军营下遍挖地道,用坑木暂时顶住。到约定出降的日子,李光弼派出数千人出城诈降,叛军大为兴奋,纷纷围观。这时,只听轰隆一声,营地塌陷,压死一千余人,叛军惊慌恐惧,挣扎逃生,乱成一团。唐军战鼓齐擂,乘势出击,斩杀及俘虏叛军数以万计。
不久,李光弼率一支敢死队向敌军发动进攻,歼敌七万多人。至此,这场实力悬殊的较量,以李光弼统领的乌合之众大获全胜而告终。
将地道战运用得如此炉火纯青,这在史书中恐怕还是第一次。面对体量是自己10倍的对手,李光弼避开了正面较量,而是出奇招,用奇才,使自己有限的地理优势和人才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最终巧妙瓦解了对方的体量优势。
所以,大兵压境,强敌环伺并不可怕,关键是你找对了突围方式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