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盗墓笔记周边 “笔墨纸砚文化之旅”第一日:探访西泠印社旧址
由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中国文化院、凤凰网、旺旺媒体中时集团以及佛光山文化基金会等单位,共同举办的"笔墨纸砚文化之旅"——第九期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化体验营正在大陆举行,2018年7月28日至8月4日,大陆、台湾的40名大学生营员从杭州出发,前往湖州、宣城、黄山等地,感受笔墨纸砚所承载的中华书写文化。
既然有了印泥,怎么能少了印章?而说到印章,怎么能不提西泠印社?结束了上午的行程后,匆匆吃过午饭,7月29日下午,怀抱着对篆刻艺术的好奇,体验营便马不停蹄地"转战"位于西子湖畔、孤山南麓的西泠印社老址。
图:体验营探访西泠印社旧址
西泠印社,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等召集同人发起创建,吴昌硕为第一任社长。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国际性的研究印学、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
图:西泠印社旧址
印社依山势而建,随处可见摩崖题刻,幽静清雅。营员们穿过前山石坊拾级而上,观看了上世纪初印社社员齐力赎回的国宝——东汉"汉三老石碑"。
图:营员们参观东汉"汉三老石碑"
看到这这块石碑,来自清华大学的营员吴英发感慨:1919年,印社的创始人得知"浙东第一碑"即将被外国友人购得,便在社会上振臂一呼,筹集上万大洋将石碑购回并造石室纪念。
这种爱国精神,我认为正是这次文化体验营最应该体验、继承和发扬的。
图:中国印学博物馆中的印鉴
吸过篆刻界"第一天团"的"仙气",营员们参观了中国印学博物馆。来自山东大学的营员汪吴怡为馆中各式印章感到惊叹,她说:"这些印章最小的不过指甲盖大小,却能在上面雕琢出形态不一的神兽并在底部刻出笔划繁多却排列有序的文字。
石料是死的,但神兽却仿佛有灵性。我想那是工匠在雕刻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情绪和意志赋予石料本身的结果。好的印章不仅仅是身份的象征,也是气质和精神的呈现。这是一种由表及里的精致,相比之下工业流水线的生产品便显得空洞无神。它也许可以仿制出精细的外表,却创造不出其中蕴藏的灵魂。"
图:体验营在中国印学博物馆参观
图:体验营在中国印学博物馆前合影
从位置上来看,印学博物馆也是《盗墓笔记》中吴邪古董店的原型,不少书迷也专程来这里探访。这里当然没有"小哥"张起灵的黑金古刀,货真价实的古董倒是不少——馆中所藏的历代印章或官用或私用,或属地方或属中央,造型与线条或精巧或粗犷,让大家更近地触摸了古今篆刻艺术发展的脉搏。
图:西冷印社石碑
在结束完西泠印社的参观后,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营员江文达说:"博大精深不能只是说一说喊一喊,而要真正落到实处,就需要更多真心热爱并且愿意全心投入其中的人,我在西泠印社看到了传统手工艺的优秀传承和发扬,也在其中看到了一个大国应有的文化文化自尊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