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第三季 原来狄仁杰才是中国“犯罪心理”运用的第一人

2018-11-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历来神探,总有自己的一套破案法则.你比如说来自英国的福尔摩斯,他就拥有非常强大的观察能力,善搜案发现场各类证据的他,通常会根据现代科学与犯罪心理两方面的共同论证来推断案件,查找凶手.犯罪心理第三季 原来狄仁杰才是中国"犯罪心理"运用的第一人而说到"犯罪心理"一词,自2000年美剧<犯罪心理>流行开始,近年来,国内也掀起了一阵关乎"犯罪心理"的悬疑浪潮.从2007年雷米的小说<心理罪>问世起,"方木"这一

历来神探,总有自己的一套破案法则。你比如说来自英国的福尔摩斯,他就拥有非常强大的观察能力,善搜案发现场各类证据的他,通常会根据现代科学与犯罪心理两方面的共同论证来推断案件,查找凶手。

犯罪心理第三季 原来狄仁杰才是中国“犯罪心理”运用的第一人

而说到“犯罪心理”一词,自2000年美剧《犯罪心理》流行开始,近年来,国内也掀起了一阵关乎“犯罪心理”的悬疑浪潮。从2007年雷米的小说《心理罪》问世起,“方木”这一个犯罪心理专家时至今日,仍旧是荧屏上的“香饽饽”。

犯罪心理第三季 原来狄仁杰才是中国“犯罪心理”运用的第一人

到了2014年,丁墨的《如果蜗牛有爱情》与《他来了,请闭眼》双双出了实体书,娇小聪慧的许栩和高冷古怪的薄靳言,一时间吸粉无数。但你可曾知道,其实“犯罪心理”早在大唐时,就已经成为了侦探的审案大招了,而运用这一大招的不是别人,正是千古神探——狄仁杰。

犯罪心理第三季 原来狄仁杰才是中国“犯罪心理”运用的第一人

狄仁杰,出生自公元630年,是唐代武周时期的宰相。史料上记载,狄仁杰曾在一年时间里,所破获的案件涉案人数高达17800人,他也因此升上了“上下等”官职。尽管历史上对于狄仁杰的诸多断案细节并没有过多的记载,但现如今的许多影视剧或小说都无一不例外地围绕狄仁杰的这一几近传奇的破案经历展开,不过也有一个例外,那便是唐隐。

小说《大唐悬疑录:最后的狄仁杰》主要讲述的是千古神探狄仁杰最后一年最后一案的故事。而狄仁杰是如何将“犯罪心理”运用到破案中的呢?小爱看了这个故事后,大体总结为五个步骤。

第一,是辞听。所谓辞听是指听取诉讼人陈述的意思,在《大唐悬疑录:最后的狄仁杰》的第一案——恨英山庄案的侦破过程中,一来到受害人范其信的住宅恨英山庄时,尽管狄仁杰对其妻子冯丹青有所怀疑,但他仍旧先听取了她的供述之词。

在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冯丹青突然止住脚步,转到狄仁杰跟前、拜下身来,眼中泪光闪动,娇滴滴地哀告道:‘狄先生,狄大人,求您还妾身一个清白’”这是冯丹青在看到狄仁杰等人在看完热泉与作画后即将离开的反应,而狄仁杰听后也是赶紧伸手搀扶,而接下来的这种借以问答形式来观察犯罪嫌疑人的手法,叫色听与气听。

这是狄仁杰“审讯大法”的第二步与第三步了。我们翻译成更现代化的表达来说,是通过问答来观察嫌疑人的外显表达与内在心理的不一致性,这种细分在“犯罪心理”下的科学领域叫做“微表情”。哈,看样子,我们的狄大人,还真是“超前”呢!

接下来的第四、第五步——“耳听”与“目听”,则是检验“色听”与“气听”正确与否的两个步骤。在《大唐悬疑录:最后的狄仁杰》中,狄仁杰也屡屡通过这个方法,来观察冯丹青、范泰,儿子狄景晖、儿媳陈秋月和老丈人陈松涛的表情与微反应,最后成功锁定了真凶。

没想到早在近1500多年前,狄仁杰就可以将“犯罪心理”运用地如此“出神入化”,小爱当真是惊喜呢。当然啦,除了涉猎有恨英山庄、沙漠迷宫、童谣杀人等27桩诡谲谜案外,在小说《大唐悬疑录:最后的狄仁杰》中,狄仁杰的最后一年也见证了武周重归李唐、盛世大唐的繁荣。小爱心想,唐隐的这本书,还真是这个冬季,送给广大文化悬疑谜们的最好礼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