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结局是什么 萧何、张良、韩信结局为何如此不同?

2019-01-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高祖刘邦建国时,文臣武将如云,而萧何.张良.韩信又居功至伟,史家称为"汉初三杰".刘邦的评价也精确而深刻,有次大宴群臣,高祖问:"项羽势力远胜玉朕,却失去天下,为何?"群臣议论纷纷.高祖笑了笑,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萧何结局是什么 萧何.张良.韩信结局为何如此不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

高祖刘邦建国时,文臣武将如云,而萧何、张良、韩信又居功至伟,史家称为“汉初三杰”。刘邦的评价也精确而深刻,有次大宴群臣,高祖问:“项羽势力远胜玉朕,却失去天下,为何?”群臣议论纷纷。高祖笑了笑,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萧何结局是什么 萧何、张良、韩信结局为何如此不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萧何结局是什么 萧何、张良、韩信结局为何如此不同?

然而,尽管“人杰”均功劳盖世,但是最后刘邦对他们的处置方法却各不相同。刘邦对韩信从来就不放心,这个倒是很容易理解,韩信重兵在握,特别是在攻齐之后,主动求封为齐王,以此作为攻击项羽的条件,所以刘邦对他有疑心一点也不奇怪。

萧何结局是什么 萧何、张良、韩信结局为何如此不同?

他对萧何也是疑神疑鬼,我们知道萧何是刘邦同乡,而且是关中大户,深得民心,并且长期坐镇关中,刘邦因此对他也一直放心不下。对与张良,刘邦几乎从来都没疑心过,张良经常跟在刘邦身边,为人淡泊名利,而且张良是外来户,不象萧何那样根深蒂固,这也是日后刘邦有不同方式处置“三杰”的主要原因。

留侯张良韩国贵族后裔。秦末,群雄并起,他也曾经组织队伍反抗暴秦,遇到刘邦后,两人很谈的来,刘邦对张良几乎言听计从。这才有了“约法三章”入主咸阳,鸿门宴有惊无险,刘邦后来被封汉王,有听张良之计,火烧栈道,使项羽放松了警惕,为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打下了基础。

楚汉战争开始前,张良从彭城再投刘邦,受封为“成信侯”,成为刘邦的军师,帮助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战胜项羽,平定天下。刘邦称帝后封赏功臣时,功成名就的张良谢绝了“自择齐三万户”的封赏,选择“留”这个地方。

此后就过着几乎是隐居的生活,除了在封赏功臣、建都问题上提了些意见外,就是后来保护了太子。三杰中,张良精通黄老之学,深知“不伐其功,不矜其能”,的道理,功成身退,所以刘邦一直很尊重张良。

萧何很早就和曹参一起追随刘邦,忠心耿耿,至死不渝,而他发掘人才的本事几乎无人能及。选择并追随市井无赖刘邦,认为其必成大器,其次是看好韩信,强力推荐,所以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佳话。刘邦性类曹操,功高位显的萧何曾经三次被怀疑、试探。

汉三年,刘项两军对峙,刘邦一边打仗,一边数次派使者慰劳坐镇后方的萧何。有人对萧何说:“如今陛下在征战沙场,餐风吸露,自顾不暇,却多次派人慰问阁下,这不是明摆着有怀疑阁下之心吗?我替阁下拿个主意,不如派您族中能作战的全部奔赴前线,这样大王就会更加信任阁下了。

”萧何依计而行,刘邦果然大为高兴。汉十一年,陈冂谋反,刘邦御驾亲征,萧何帮助吕后在长乐宫杀掉了淮阴侯韩信。于是刘邦下诏拜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并派士兵五百人、都尉一名,作为相国的卫队。

满朝文武都为萧何受到恩宠发来贺词,唯有召平前来报忧。他说:“恐怕祸患从此开始了!皇上在外征战,而阁下留守朝中,明明不必以身涉险,却无端加封阁下、为阁下增设卫队,这是由于淮阴侯韩信刚刚在朝中谋反,皇上因而有了怀疑阁下之心。

增设卫队保护阁下,其实并非恩宠。希望阁下谢绝封赏,把全部家产都贡献出来资助军队建设。这样皇上必定高兴。”萧何于是谢绝封赏,大散家资,一场劫难化于无形。

汉十二年,淮南王黥布谋反,刘邦再次御驾亲征,在外多次派遣使者回京打听萧何都在干什么。回报说:“萧相国在京安抚百姓,拿出财产资助军需,和平定陈冂反叛时一样。”于是又有人来对萧何说:“恐怕阁下离灭族之祸不远了!

阁下功高盖世,无以复加。阁下当初入关,已经深得民心,十余年来,百姓都已归附于您,您还要孜孜不倦地争取百姓的拥戴,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啊。皇上所以多次派人询问阁下所作所为,就是唯恐阁下控制关中动摇汉室。现在您不如做一点强购民田民宅、放高利贷之类的事情来‘自污’,败坏自己的好名声,这样皇上才能心安。”萧何依计而行,刘邦果然大为高兴。

刘邦多次试探萧何,而萧何深知“伴君如伴虎”,时刻警惕着,没被顺境冲昏头脑,又善于接纳他人意见,因此萧何面对劫难,处变不惊,不动声色,虚怀若谷,从善如流,将刘邦的疑心消弭于无形,化险为夷,最终幸免于难。

对于韩信,刘邦可以说是用足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帝王铁律,当然,一方面是刘邦故意下套,另一方面也是韩信对自身定位不准造成的。作为部下,却以功要封,犯下了重大的原则性的错误。如果不愿屈居人下,在手握重兵时就应该早做打算,但他心怀“妇人之仁”,狠不下心反刘,最终在失去利用价值后被诛。

帝王们在任何时候都对手握重兵的将帅非常忌惮,尤其是像韩信这样用兵如神的军事统帅,是任何一个有作为的帝王都不会掉以轻心的。

其次,韩信以前在项羽军中效力,中途才投奔刘邦,不象樊哙、周勃、曹参等是刘邦的子弟兵,而他在打下齐鲁后居然向刘邦伸手要官,以功要挟封他为齐王,犯了帝王大忌,在政治上近乎白痴,既无张良的淡泊名利的飘逸风格,又无萧何的深沉老练的政治手段,终于使自己走上绝境,最终让刘邦抓住了借口。比如开始收留钟离昧而又杀掉钟向刘邦献媚,满腹牢骚到处喊冤,都直接促使他速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