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后 宋辽120年无战事
北宋德元年(公元1004年)润九月,辽国萧太后与其子辽圣宗举全国之兵南图宋国。在围攻瀛洲时遭挫,就避实就虚,放弃围攻坚固的城池,一路南下,剑指宋朝北方重镇澶州城。在攻占德清(河南清奉)后,辽军步步为营,从三面将澶州包围。
不过,宋将李继隆守城有方,在城四周部防了很多劲弩。辽国大将萧挞凛又想在萧太后前表现表现,自恃武力高强,只带了数十名轻骑兵在澶州城下四周巡视,寻找合适的作战地形。当时宋朝威虎军里一个名叫张環的小头目,由于长时间处于作战状态,累得不行,此时好不容易有点休息时间的他,正坐在一张巨大的床子弩上发呆,突然他见到一个骑着匹高头大马、身上黄金甲、大红袍的辽国人正四处张望,心想这一定是辽国的大BOSS啊。
于是,张環脚踩踏板,发射了床子弩上的数只大头箭。其中一支大弩箭正好射中那大BOSS的脑门,顿时跌下马去。张環猜的没错,此人正是辽国数一数二的大将军萧挞凛。
萧太后等人看着抬回来的萧挞凛尸体悲痛不已,“辍朝五日”。实际上,萧挞凛确实文武全才,如在朔州大败宋将杨业时,他也有很大的功劳。辽宋最后能讲和,还是因为他死了。据《辽史》载:“将与宋战,(萧)挞凛中弩,我兵(辽兵)失倚,和议始定。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
宋真宗等人到了澶州后,原打算于南城驻扎,但冠准就是要皇帝亲临北城:“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能以天威凌敌。四方军将继至,为何疑而不往!”旁边的高琼也一直劝他到北城去。
宋真宗身旁的冯拯对寇准又气又恨,但不敢斥责,因为寇准是宰相啊,而对高琼就没那么客气了,直接呵斥,谁知却被高将军怒怼回去:“冯公您以文章得官,今敌骑逼近,犹斥我无礼,您何不赋诗一首以退敌!”
冯拯还没来得及还嘴,高琼随即指挥禁卫军扛起御辇往前走,一直到了浮桥边上,扛辇的士兵停下回望,意思是难以前行了。
高琼才管不了那么多,扬起马鞭就是一顿猛抽,大声喊道:“还不快走!今已至此,又有何疑!”
宋真宗也不好再“矫情”了,命令侍卫马上过桥。
登皇辇到达澶州北门城楼时,禁卫军立即升起象征皇帝是黄龙旂,“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刚好辽军间谍被押解跟前,宋真宗立即下令斩了,将头颅抛到楼下,前面对阵的辽军士兵先是听到欢呼声,后面又看见血肉模糊的人头,十分害怕,心理防线开始走向崩溃的边缘。
最着急的莫过于萧太后了,赶忙派出几千名精锐骑兵到城门前叫战,想杀杀宋真宗的锐气。谁知宋真宗却下诏打开城门迎敌。看到皇帝在城上观战,北宋将士哪一个不奋勇向前?很快就将来犯的辽军斩杀大半,其他的都退回去。首战告捷,宋真宗一直悬着的心这时才稍稍安定下来,回城内行宫休息,让寇准接手为阵前总指挥。
回行宫后,宋真宗有些担心,毕竟辽军有二十多万啊,于是派人偷偷看寇准干些什么。太监很快回来报告,说寇准与大臣杨亿在城楼上喝酒猜拳,一副不亦乐乎的样子。
如此玩忽职守,如果换成别的帝王,这样的将军不被降职,也会被大骂一顿。可宋真宗不一样,他听完报告后反而放心了,还说:“宰相如是,吾复何忧!”原来他怕寇准跑得比自己快,这下喝醉了,跑个卵。
北宋派出使节曹利用前往辽营,这是宋朝大臣首次看到萧太后真容:半老徐娘,风韵犹存。萧太后和韩德让一起坐在车内,辽圣宗、群臣等却扎堆坐立下首。
此次议和还是扯皮,谁也不服谁,都想自己是最大受益者,于是萧太后派辽国使臣韩杞随曹利用回到澶州,直接觐见宋真宗,希望能得到“关南地”的十个县,因为原属于辽国,后被后周世宗柴荣“夺走了”。
有了“开门红”,宋真宗决不割地,认为金帛还是可议的,还当面再三嘱咐曹利用不能在土地问题上让步。
此次议和,辽使韩杞表现不错,宋真宗赐其“裘衣、金带、鞍马、器币。”不过回辽前,韩杞为了保持本朝“气节”,还是穿回自己先前的“左衽”制式的衣服。
负责接待的宋朝学士赵安仁和恼火,质问:为何不穿大宋皇帝赐服?
韩杞只好托辞赐衣太长了,不合身。
赵安仁劝道:“您将上殿接受我国国书,天颜咫尺,如不穿皇上的赐服,您觉得有这可能吗?”
看到对方浓浓的火药味,韩杞立即穿上大宋皇帝赐服上殿谢恩,拜受国书。
信心十足的寇准,早已计划好了一切:不给辽国钱帛,准备逼迫辽国向宋称臣,割献燕云十六州,“如此,则可保百年无事,不然,数十年后,虏(辽国)又生他念!”相比之下,宋真宗却没有这么远大的目光,为了尽快结束和议方面的“拉锯战”,推托说:“数十年后,当有扞御之(辽国)者,吾不忍生灵(百姓)重困,姑听其和可也。”宋真宗嘱咐曹利用议和的底线为岁币百万。
关键时刻,寇准不敢再顶撞宋真宗,原来当时有人造谣,说寇准“幸兵以自取重”,即只要仗继续打下去,寇准从中得到的好处就越多。“君疑臣”是一个千古难题,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往往局面不好收拾。
于是,寇准改警告曹利用了,在他临行前,唤他到自己营帐来,说:“虽然皇帝有口谕可以答应百万岁币,如果你复命时数额超过三十万,我必斩汝不饶!”
曹利用和辽使韩杞一起返回辽营,双方再次议和。萧太后说:“(后)晋割关南地给我们,(后)周世宗夺取,今应归还。”
曹利用也答得很精妙,道:“晋、周之事,本朝不知。即使是岁币问题,我都不知道皇帝答不答应。至于关南土地之事,想都不要想,我根本不敢和我们皇上提及此事。”
此时,站在一旁的辽朝政事舍人高正始突然对曹利用叫道:“我们大辽引众而来,就为恢复故地,如果只得金帛即归,回去后愧对国人!”
曹利用对他犯了一个白眼,不慌不忙地回道:“不知您是否真正为辽国打算。如果坚持要钱要地,两国兵祸不息,对谁都没宜处!”
萧太后还是不甘心,再派监门大将军一人到澶州,想讨论关南十县之地。结果当然是遭到宋真宗的严词拒绝。
萧太后清楚这“十县之地”是要不回来了,就和曹利用讨价还价,最终双方协定:宋朝每年给辽国十万两银、二十匹绢以为“军饷”,宋与辽结为兄弟之国,宋真宗为兄,辽圣宗为弟,真宗皇帝称萧太后为叔母。
实际上,宋朝在面子上还真没吃亏,宋真宗确实比辽圣宗大两岁,称兄长很合理,比起后晋石敬塘称小自己十几岁的辽太宗为老爸好太多了。
曹利用回到澶州,在行宫吃饭吃到一半的宋真宗没有马上接见,不过他十分关心岁币数目的多少,就派太监去询问曹利用,辽朝要银帛。
曹利用却答:“如此机密事,只能当面对皇上讲。”
宋真宗正吃着饭,生气地斥责太监:“姑且问个大概数!”
曹利用见皇帝如此,干脆就耗到底就是不说,把那太监记得给曹大人跪下了。曹利用见此,过意不去,但也没有屈服,就伸出三个手指头。
那太监看到后,连忙回复皇帝:“三百万!”
宋真宗一听,惊得连筷子都掉地上,自言自语:“太多了!”很快,他又消了许多,并自我安慰道:“既然能结束战争,三百万也可以了。”
当时曹利用与宋真宗只隔了一张屏风,对皇帝的自言自语听得十分清楚。
宋真宗吃完饭后,心情有些沉重,召见曹利用,问确定是三百万岁币?
老曹还想“戏弄”一下皇帝,连称:“为臣该死,为臣许辽人银帛过多!”
“到底多少吗?”此时的宋真宗早已接受三百万这个数字。
“三十万!”
宋真宗激动得直抖哆嗦,立即厚赏曹利用。”
“澶渊之盟”以议和成功结束。宋真宗大力赏赐有功将士。萧太后也派人送来御衣、辽朝的食物等。宋真宗起驾前,嘱诫“诸将勿出兵邀其(契丹)归路”,惟恐双方再起战事。
“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对于每年上亿两财政收入的北宋而言,真的不算什么。要知道,双方战时,北宋每年的军费开支就高达千万。“澶渊之盟”后,两国120年无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