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长胶技术心得分享:网友看陈晴打长胶有感

2017-10-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最近看了些陈晴的比赛录象,使我对这个国家队乃至乒超联赛中硕果仅存的直拍长胶倒板打法的选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此仅想瞎侃几句我的观后感.以下言

最近看了些陈晴的比赛录象,使我对这个国家队乃至乒超联赛中硕果仅存的直拍长胶倒板打法的选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此仅想瞎侃几句我的观后感。以下言论纯属个人看法,谨供业余界长胶爱好者参考。

陈晴是江苏籍的女选手,右手执拍。据说底板是Avalox P500,长胶面是友谊837+薄海绵,反面是正胶,倒板打法。发球以正手高抛为主,反手接发球倒板拱或推,正手以长胶刮撩和侧身拉打为主。倒板频繁,对付弧圈以长胶磕(反手)和挡切(正手)为主要手段,间或用正胶推带。

正手进攻以正胶打为主,长胶打为辅;反手有一手很娴熟的直拍横打(正胶)。她的反手拱推和正手的挡切继承了陈子荷等长胶前辈的传统,尤其是反手的拱推质量甚至超过了前辈。

而就整个打法来说,她的压迫性高于陈子荷,主动进攻的意识也比陈子荷强。也可能正因为如此,她才能在如今“弧圈的旋转速度甚至可以与飞机引擎的转速媲美”(营友倒影语)的时代尚能在顶级圈子里苦苦支撑,并不时有惊人之举,如在此次直通不莱梅选拔赛中以3:0战胜王楠,在斯洛文尼亚公开赛中淘汰李佳薇并获得亚军(仅在决赛中负于张怡宁)。

作为一个业余的长胶菜鸟,我本无资格对国家队的选手做什么评说,我只是做为一个长胶打法的痴迷者以观后感的形式说说我自己的几点看法,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各路高手指正。

1)就陈晴的整个作战体系来说,我觉得她并不能像陈子荷、倪夏莲那样被视为典型的长胶打法的运动员,我认为她只能算半个长胶。理由是:她在比赛中长胶的使用率并不高于正胶。除了接发球和接弧圈,她更多的是使用正胶推、打,包括直拍横打。

2)她的接发球要比陈子荷等长胶前辈来的更凶猛,她经常使用两面不同性能的胶加力拱推对方的两大角,并且十分稳健。打长胶的人都知道,长胶拱推长球不是很容易,但对于陈晴来说简直是驾轻就熟,命中率几乎达到99%以上。我想如果换了在业余界,就凭着这么一手接发球,就可以很让对方头疼了。同样,在对抗中她也能非常自如地用长胶发力拱推,其质量甚至优于陈子荷、齐宝华。我觉得这是她最大的优点之一。

3)论长胶面的防守与控制,我认为她远不及上述的长胶前辈。尽管如今的弧圈球质量已胜于当年,但我想如果换了陈子荷,齐宝华、倪夏莲,都会比她胜出一大截。对于她的磕挤,我觉得功夫还显得很不够,见过她打球的朋友可以在这方面参考一下陈子荷等大师级前辈的比赛录象。

可能有的朋友会以现今的弧圈比八九十年代的弧圈转来解释这个问题,而我却不这么认为。我可以用削球打法的运动员来做一个比较:张燮林在六十年代可以轻易地把日本人的弧圈球防得密不透风,而在文*革后的三十一届世锦赛中,他对斯蒂潘契奇的弧圈几乎毫无办法;而李根相、松下浩二在八九十年代对欧洲人的更为凶猛的弧圈却毫无惧色;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丁松、朱世赫包括侯英超也能削得住诸如波尔、格林卡、孔令辉甚至柳承敏、王励勤的“暴力”弧圈。

这说明:削球手的防守能力在随着弧圈质量的提升而提升着。而陈子荷、齐宝华在九十年代对乔红、何智丽的弧圈的防守和控制也能做到游刃有余,倪夏莲(比陈子荷更早的运动员)更能在本世纪以四十以上的高龄对不少弧圈高手有着出色的战绩!

作为中国新一代的长胶国手,陈晴的防守与控制的能力的确是差了些,我们鲜见她能连续防住对方两板以上的进攻,这对于一个高水平的长胶运动员来说恐怕有点说不太过去。至于对于落点的控制,陈晴给我的感觉更糟糕!只举一例:她在对河北选手贾君的比赛中,无论接发球和侧身攻都很少见到她变线,而更多的是与对方对斜线,至于长胶运动员应该驾轻就熟的减力挡、挤更是几乎见不到她使用。

4)由于陈晴在防守和控制能力上的不足,迫使她不停地倒板与对方拼速度,甚至到了不计后果的地步!我觉得这与她应该具有的综合作战能力是很有些差距的。众所周知,长胶是一种很特殊的打法,而诡异和精准的控制能力则是这种打法的运动员所必须要熟练掌握的。

假如要与对方斗速度的话,大可以不用长胶。看了陈的比赛,我又重新翻出高军的比赛录象,无可置疑的是:高军无论在防守和控制上都比陈晴要高出一大块!她无论在反手位的推、挤、加减力、攻与守的合理性以及落点的变化上都有着令人瞠目结舌的本领。

因此我觉得:既然陈晴对自己的长胶防守与控制如此没有信心,导致她不顾一切地倒板与对方打速度,还不如换成正胶或生胶或者中胶(medium(有老外叫half long),类似C7等)更合适。

5)我对于陈晴反手磕高吊弧圈的手法和击球时间也有不同的看法。从慢动作上看,她的磕球手法是一个向外(正手位)的横向下切动作,而不是传统的向内(既向反手位)的下切动作。另外,也许她为了追求磕的旋转,击球时间常选择在上升期的中后期,而不是最好控制的上升期的前期,即第一点。

于是造成了她在磕加转弧圈时经常冒高而被冲。能熟练使用磕挤的人都知道,磕与挤在击球时间上是有着不同的,前者一定要在第一点,而后者则可略微晚一点点。我们在比赛中几乎见不到陈晴使用陈子荷、倪夏莲、高军用的得心应手的挤,这也许是她以后在改进自己的技术时应该考虑的问题。

6)尽管陈晴作为一个国家级的专业运动员,也有着不俗的步法,但我在她的比赛中看到,她在使用长胶挡、磕、切的时候明显有脚上不到位的现象。而陈子荷等大师们在与进攻型对手周旋时,是视对方来球的落点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位置的,在最合适的站位做动作,而在最合适的位置才能完美地完成动作,这点也是陈晴在用长胶防守时容易“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7)记得施之皓教练在批评范瑛的时候有过这么一句话:“削球手本来就是从挨打开始的,因此需要有比对方强得多的耐性,而你却在对方不着急的情况下自己先急了!这球还怎么打?”(大意)我觉得陈晴在某种意义上也存在这个问题。

作为一个打长胶的运动员(尽管我认为她只能算半个长胶运动员),应该对自己的防守和控制有着充分的自信。也许因为她的这方面的能力问题,我们在比赛中看到的只是她的一味地加力、倒板,这是不应该的。我曾在网上见过一个北京的乒乓球爱好者在看过黄建疆老师打球后的评论,据他所说(本营的zhoujiab兄也见过黄老师打球),黄老师在防守对方的加转和前冲弧圈时经常能磕挡得很短很低。

一个业余的老先生尚且能信心十足地做到这点,我觉得陈晴应该做得更漂亮。而遗憾的是:她十分缺乏这种自信,所以也没能做到!

说了半天,我并无丝毫刻意贬低陈晴的意思,更何况我没有这份资格。但作为一个长胶的业余爱好者,我非常希望陈晴作为国家队中唯一的直拍长胶倒板打法的运动员能打出更高的水平,力争在技战术上和成绩上都全面超越她的前辈,这样也可以成为我们这些业余的长胶爱好者更为先进的借鉴对象。祝愿她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地努力,更希望能在世界大赛中见到她的身影!!!

再次重申:以上所述纯属个人的肤浅看法,我每看过一个长胶手打球就会细心地去琢磨,或者叫胡思乱想也行,谁叫我是个长胶的痴迷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