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张小玲 张小玲:气象部门应继续加大宣传和科普力度
6月8日,新疆库尔勒出现雷电、短时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进入夏季,我国多地暴雨等强对流天气多发。天气预报预警中时常出现“强对流天气”的身影。
到底什么是强对流天气?对这种天气的预报难在哪儿?预报中怎么才能更准确、及时地“捕捉”到疾风骤雨?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为您解疑释惑。
冷暖空气剧烈交汇产生强对流天气
国家气象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主任张小玲解释道,冰雹、雷雨大风、龙卷风等都属于强对流天气,这种天气普遍持续时间比较短,降水强度大,“例如下得急、雨点儿特别大的暴雨天气。”
为什么一到夏天,强对流天气就强势登场?“从强对流天气的命名就能看出,它需要的能量比一般天气更强。温度越高、湿度越大,空气中所包含的能量就越大,因此夏季发生强对流天气的概率更高。”张小玲表示,虽然从全国来看,夏季是强对流天气最高发、最集中的时段,但并不意味着我国每个地区都会在夏季迎来强对流的高峰期。
以华南地区为例,三四月份经常下冰雹,但到盛夏反而少了。“强对流天气一定要有充足的能量才能发生。但并不是温度升高就一定发生,它更需要冷暖空气剧烈交汇。相当于两军作战,双方势均力敌、打得焦灼,战况才会激烈。”
强对流天气不仅能量大,影响也大。对流性、突发性的短时间强降水,可能造成城市内涝,引发山洪等地质灾害;下击暴流(强下沉气流)会造成向下的大风,影响航空安全;大风会造成高空坠物,对公众和高空作业者造成威胁;冰雹会砸坏屋顶,还会造成农作物减产、绝收;强雷电可能直接致人伤亡,还会破坏电力系统。“一旦出现强对流天气,要及时预警,赶紧防御躲避,保护生命财产安全。”张小玲说。
强对流天气不容易被发现。即便发出预警,有时也很难打出足够的提前量
5月7日广州遭遇大暴雨,预警信息凌晨发出,只比暴雨到来提前了一两个小时。像这样的强对流天气,能不能提前更多时间发出预警,给大家留出足够多的应对时间?
张小玲表示,强对流天气的预警是国际上难度最大的预报难题,比其他天气的预报准确率低。这与其自身特点有关,强对流天气往往非常剧烈,时间和空间的尺度都很小——时间短,一两个小时内就发生、发展、结束;区域小,以北京市为例,可能海淀区在下冰雹刮大风,而朝阳区就没事。正因为发生快、个头小,所以强对流天气不容易被发现。即便发出预警,有时也很难打出足够的提前量,甚至提前半个小时预警已实属不易。
一方面,因其“飘忽不定”,强对流天气的历史数据积累不足,不利于人们认识和分析其规律。现代天气预报基于计算机数值模式,如果缺乏大量基础数据,模式里的计算方程和假设可能就不合理,从而影响预测的精度,限制预警能力。
美国是全世界龙卷风最多的地方,1948年一个空军基地的几十架飞机被龙卷风摧毁,这一事件开启了美国对龙卷风预报的研究。将近70年过去了,美国依然无法做到对龙卷风的百分之百预警。张小玲介绍,中央气象台在2007—2008年开始尝试发布强对流天气预警,至今不过十年,依然处于初始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