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苓商以富国 张伯苓:拥护共产党 不骂国民党
摘要:权力对历史的扭曲和人性的异化,海峡两岸都无以幸免。好在时间公正、人心公正,会洗涤真相,正本清源。
张伯苓去世后,夫人王淑贞生活拮据,半身不遂病卧在床,急需补充营养,又碰上大跃进带来的大饥荒,更是艰难。
周恩来夫妇闻讯后迅速援手师母,从私人存款中取出500元,邓颖超来天津,亲自交给统战部。统战部派专人到天津大沽路菜市场,为王夫人开一个户头,每月供应油、肉、蛋、鱼等营养品。
统战部又派人将红卡本送到王夫人家中,说:“这是周总理和邓大姐为了照顾师母,特别供应的。你们只管去取食物,每月由我们(统战部)去结帐。”王夫人去世后,统战部又将剩余的钱送到家中,说是总理吩咐过的,余下的钱要给王夫人做丧葬费用。(瞿安贵 口述、唐婧 整理《我的公公──南开创始人张伯苓》)
周恩来吊唁时,审读遗嘱所说的“没有向人民低头”,大约指张伯苓生前没有公开表态拥护新政权。张暂居北京时,次子张锡羊曾恳求父亲“为了南开,为了家人”,写个拥护新政权的表态材料。
张拒绝“反戈一击”,解释说:“一是对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还不了解,需要多看一看;二是共产党可以骂蒋介石是人民公敌,可自己不应该才和蒋先生分手就和共产党一样骂蒋先生,需要多想一想。”(张晓唯《教育与政治:南开校长张伯苓与国民政府》)
在逃到台湾的蒋介石眼中,这是“忠义”和“守节”,所以格外赞许张、隆重纪念张。1975年4月5日清明节,蒋介石辞世之日早晨,精神尚可,仍挂念张伯苓。据蒋经国当天日记写道:“父亲于夜十一时五十分,病逝于士林官邸。儿痛不欲生。……父亲并问及清明节以及张伯苓先生百岁诞辰之事。”(徐迅雷《允公允能张伯苓》)
南开大学校史研究室主任张健披露,张伯苓逝世前曾说:“我死后一定要埋在南开,要看着南开。”追悼会后,部分人留下来讨论此事。南开大学党支部称,现在南大的同学与张伯苓的关系不深,同学们认为南大是人民的,不是张伯苓的,因此最好不要葬于南大。
听了这番话,黄钰生不无情绪地说,现在南大代表着落后势力仍有一部分群众,如葬张伯苓于南大,可能会使落后势力更加嚣张,更恐怕进步群众有意见!(周利成《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最后岁月》)
张伯苓已去世十多年,“文革”时仍在劫难逃。红卫兵踏平张伯苓夫妇的墓地,砸碎墓碑。张家后人只得拣出遗骨火化,骨灰先后迁至公墓、祖坟、家中壁橱内。张伯苓孙女、南京大学教授、第七八九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孙媛贞悲叹:“从那时起我的祖父母就死无葬身之处了。”
1979年9月底,张媛贞因公出差到天津,回母校南开大学转一转。虽然临近10月17日校庆,虽然“文革”结束近三年,依然抹杀历史。“在校园里所有的宣传橱窗里看到的,凡谈及南开校史,介绍南开的内容里都没有了祖父的踪影,只有严修先生。”(张媛贞《纪念张伯苓逝世五十周年──忆祖父身后二、三事》)
“文革”后拨乱发正,邓颖超任全国政协主席,颠倒的黑白才逐渐回归。1986年4月5日,全国政协和国家教委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南开大学召开张伯苓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
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教委主任、周恩来养子李鹏发表讲话,题为《纪念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先生》,肯定“张先生的一生,是进步的、爱国的一生,他办教育是有成绩的,人民将永远记住他的功劳。”同日,张伯苓半身铜像在南开大学落成揭幕,像前摆放着邓颖超敬献的花篮。
1989年10月16日,南开大学建校70周年纪念日前夕,张伯苓夫妇的骨灰正式移葬南开大学中心花园张伯苓铜像下方,实现其生前的遗愿。
2004年10月17日,南开学校迎来百年华诞,“十秩春秋万栋梁”。毗邻南开学校原址的天津翔宇公园内,矗立起一座纪念碑和三尊塑像:校友捐资建造的“百年南开纪念碑”,碑面七字由南开校友陈省身题写;青年周恩来的塑像和南开创办人严修的塑像,分别取坐姿;南开创办人、担任44年校长张伯苓的塑像取立姿。
权力对历史的扭曲和人性的异化,海峡两岸都无以幸免。好在时间公正、人心公正,会洗涤真相,正本清源。
(2018年7月7日23:13一稿,7月31日02:23修订,【山水微言·242】。本文为《“燃志之师”张伯苓:“中国不亡吾辈在!”──“师表校魂”大学校长系列史评之七》连载第31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