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手稿 熊十力:“为学 苦事也 亦乐事也”(组图)

2019-07-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熊十力自1950年至1954年住北京,1954年10月以后定居沪上.他埋头著述,写了<原儒><体用论><明心篇>等多种著作.这些著作,虽在结构上.语言上风格不同,但基本理念一以贯之,仍以发挥他的道德理想主义的形上学为中心.熊十力手稿 熊十力:"为学 苦事也 亦乐事也"(组图)他坚持的,从未改易.后来,熊十力虽得到周恩来.董必武.陈毅等领导人的保护,没有遭逢大批判的厄运,但总的说来,他内心深处仍然是孤独的.寂寞的.苦闷的.他有"后顾亦茫茫,嗟

熊十力自1950年至1954年住北京,1954年10月以后定居沪上。他埋头著述,写了《原儒》《体用论》《明心篇》等多种著作。这些著作,虽在结构上、语言上风格不同,但基本理念一以贯之,仍以发挥他的道德理想主义的形上学为中心。

熊十力手稿 熊十力:“为学 苦事也 亦乐事也”(组图)

他坚持的,从未改易。后来,熊十力虽得到周恩来、董必武、陈毅等领导人的保护,没有遭逢大批判的厄运,但总的说来,他内心深处仍然是孤独的、寂寞的、苦闷的。他有“后顾亦茫茫,嗟尔独自伤”的无奈感喟,深怀道废学绝的悲情。

熊十力手稿 熊十力:“为学 苦事也 亦乐事也”(组图)

熊十力在1963年写作的《存斋随笔》中慨叹:“余年七十,始来海上,孑然一老,小楼面壁,忽逾十祀,绝无问字之青年,亦鲜有客至。衰年之苦,莫大于孤。”

熊十力1962年5月29日在致唐致中并请他转唐君毅、牟宗三的信中说:“平生少从游之士,老而又孤。海隅嚣市,暮境冲寞。长年面壁,无与言者。海上九年中,独有一刘生(按指刘静窗)时来问佛法,其年才五十,今春忽死去。吾乃真苦矣。当从赤松子游耳。”

熊十力手稿 熊十力:“为学 苦事也 亦乐事也”(组图)

1962年秋,王元化持熊十力老友、哲学家韦卓民的介绍信拜访熊先生,临去前,韦卓民告诉王元化,说上次韦到沪上看熊十力时,一见面,熊就号啕大哭,使韦深觉不安。韦卓民又嘱王元化:“近年来,十力先生谢客来访。他脾气古怪,不知见不见你。”

王元化当时是被整肃、批斗的对象,他回忆——

“当时我几乎与人断绝往来,我的处境使我变得孤独。我觉得他具有理解别人的力量,他的眼光似乎默默地含有对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同情,这使我一见到他就从自己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亲和力。这种感觉似乎来得突兀,但我相信它。

在我们往来的近三年内,我从未讲过自己的遭遇,他也从未询问过。直到他去世十多年后,我才从他的哲嗣世菩夫妇那里得悉,十力先生对我的坎坷经历和当时的处境十分清楚,并且曾为之唏嘘……他在人心目中成为一个放达不拘的古怪人物。但他也有亲切柔和、平易近人的一面。”

1966年“文革”开始不久,熊十力被视为“反动学术权威”。20世纪50年代上海市政府安排给他居住的淮海中路2068号小楼,被红卫兵轮番抄查。他被日夜批斗,勒令交代历史问题,并在街头示众受辱。大字报贴到门口,家中书籍手稿被撕毁、拿走或查封;继被勒令搬出淮寓,迁居到儿子所住青云路家中。

北京来的红卫兵追寻到青云路,审问熊十力,问他知不知道某中央领导当年在庐山白鹿书院时有什么反动活动等。熊十力一律回答“不知”二字,因被视为态度顽固又受批斗。

创慧

在整个现代新儒学思潮中,熊十力是最具有原创性、最具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他的全部工作,简要地说,就是面对西学的冲击,在儒学价值系统崩坏的时代,重建儒学的本体论,重建人的道德自我,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

熊十力一生重复得最多的话是:“吾学贵在见体”。什么是“体”?如何去“见”?或者说,什么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本体、宇宙万物之本根及其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如何以自己的真实的生命去透悟、契接和回应它?这便是儒家哲学的本体学和方法学的问题。熊十力正是从这两方面去建构他的哲学体系的。

熊十力的终极关怀,即在于为人类寻找回失落了的自我。科技理性的膨胀,人文价值的丧失,道德意识的危机,生命本性的困惑,促使熊十力以探寻宇宙人生的大本大源为己任。

西方的实证主义,印度的唯识法相之学和中国的汉学考据,在熊十力看来,其根本缺点在于它们关注的不过是饾饤枝节,从而掩蔽了对于“宇宙之基源”“人生之根蒂”的考察和体悟。因此,重新思考人的类存在的危机和人的类特性与类本质的发展,重新反省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重新寻找“人生本质”和“宇宙本体”,并明了二者的关系,就成为哲学家的首要任务。

熊十力从儒家哲学的思想资源里发掘并重建了“大本大源”。他认为,哲学的根本任务即是“明示本体”,哲学“以本体论为其领域”。他所说的“本体”是什么呢?“仁者本心也,即吾人与天地万物所同具之本体也。”“盖自孔孟以迄宋明诸师,无不直指本心之仁,以为万化之源、万有之基。即此仁体,无可以知解向外求索也。”“阳明之良知即本心,亦即明德。”

可见,熊十力之“本体”,不是“自然本体”,而是生生不已的、刚健运动的“生命本体”,同时又是内在的“道德自我”即“道德主体”。也就是说,人的生命创造活动、道德自我完善的活动,即是“本体”及其实践,即是人的最高本质,它涵盖了天地万物,主导着自然宇宙。

按照儒家的看法,人的存在必须以在世界上实现最高的善(至善)为必然目的。熊十力在这里强调的儒学之“本体”,是合天地万物于一体,将宇宙人生打成—片之整体。这样的“一体之仁”,可以推广到鸟兽、草木、山水、瓦石。

也就是说,通过内在于人的“仁心”或“明德”之体,即人的精神生命与道德意识的运动或感通,人的生命与宇宙大生命能够回复成一体。但是,人之生命与宇宙大生命回复成一体的中间环节是“用”,也即是工夫,即是道德实践或社会实践。熊十力强调的就是道德(或社会)践履与良知、仁心的一致,工夫与本体的一致,外王与内圣的一致。

熊十力形上学之主要思想渊源是《易经》和《易传》之能动变化、生生不息的学说。他同时也继承了先秦道家、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之大化流行、即体即用、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且以佛学之境界论、自我意识和刹那生灭、瞬息变化的观念强化了《周易》哲学的动态性和能动性。

熊十力所亲身经历的清末民主主义革命,使他切身体验到革故鼎新和变化日新的氛围。他服膺王船山哲学,将其概括为“尊生以箴寂灭,明有以反空无,主动以起颓废,率性以一情欲”;又以类似的语言概括自己的哲学。

熊十力哲学本体论与宋明理学(包括理学和心学)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强调了“健动之力”和“致用之道”,坚持“由用知体”“即用显体”,以欲明性,以有反无,由此彰显本体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是人类文化与宇宙之生生不息的终极根源。

熊十力哲学内蕴的勃勃生机确非他的前辈、同道和门生所能企及。他的“体用不二”论、“翕辟成变”论的特点是“深于知化”和“长于语变”。熊十力的“体用不二”“翕辟成变”论,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实践本体论,是本体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论。陆王心学的心本论是一种道德扩充论,其“本心”“良知”是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据,而人与天地万物浑然之一体,是其延长或扩充的起点与终点。

熊十力的心本论,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社会实践的意义,其本体是自然合目的性的“至善”,本体是依靠其实践来实现的。由于近代思想的影响和他本人的民主革命的实践,他没有把实践仅仅局限在修身养性的范围之内。在一定的意义上,本体的功用主要表现为文化创造活动。有本体即有文化创造,无文化创造亦无本体。

评价

熊十力关于世界意义和人类存在意义的终极思考,至今不失其意义;其重立大本、重开大用的“体用不二”的架构,奠定了现代新儒学的哲学范型。

熊十力的哲学及其在20世纪中国哲学中的地位,我想借用几位著名学者的评价来表述。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张岱年教授指出,熊先生“著作丰富,内容宏博渊奥,确有甚深义蕴。以他的哲学著作和现代西方一些著名哲学家的著作相比,实无逊色。”

美籍华裔学者陈荣捷教授1952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现代中国之宗教趋势》中,特别是1963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的《中国哲学资料书》中,较详细介绍20世纪中国哲学家时,重点介绍了冯友兰和熊十力。在以上两书中,陈荣捷比较了冯友兰、熊十力二位先生,认为“熊冯二氏,而以熊先生为先,盖以其哲学皆从中国哲学内部开展,非将西方思想与经学苟合也”,冯先生则“太过西化”。

他认为,熊十力“给予唯心主义新儒学以一种更稳固的形而上学基础和更能动的特性”。

陈荣捷在给我们寄来的信中指出,熊十力的思路“以易经为基,阐发内圣外王之道,实为我国哲学主流,不为佛染,不被西风,非旧囊新酒之可比。”“其影响之于中外,未可限量也。”

1968年版《大英百科全书》“熊十力”条的撰写者哈米顿(CH.Hamilton)博士认为,熊十力哲学“基本性质即心、意志和意识的性质”。他说,熊十力是中国观念论的哲学家,其《新唯识论》表示佛家、儒家与西方三方面要义之独创性的综合。美、英、法等国各种《百科全书》及《哲学百科全书》均有熊十力专条。无疑,他是世界级的哲学家,他的人文睿智不让同时代的东西方哲人。

熊十力的人格感召力和学术影响力之大,也是同时代的许多学人无法比拟的。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胡秋原等人都是其学生,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熏陶,并接续、光大,推进、发展了他的事业。

郭齐勇 湖北武汉人,1947年生,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国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著作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儒学之精神》《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熊十力哲学研究》《熊十力传论》《儒学与现代化的新探讨》《文化学概论》等。(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