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获得诺贝尔奖 人文齐鲁|丁肇中:我永远记得我的老家在山东
2018年7月5日晚,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抵达济南,我很兴奋,又可以见到丁先生了,距离上次见他,已有四年时间!
因工作之便,之前先生每次来济南,我几乎都能有幸见到他,也曾零距离地拍了很多他的照片。7月6日早上,我们代表山东海岱传统文化研究发展中心,向他赠送了剪纸艺术家梁巧艳的作品和《鲁地情歌——讲好山东故事精品集》样书,丁肇中先生很高兴地翻看着书,深情地说:“乡愁是每个不在国内的中国人都会有的情感,我每次飞回山东,就找到了回家的感觉!”
1936年1月27日,丁肇中降生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安娜堡,其时,他工程学教授的父亲和心理学教授的母亲正在这里做访问学者,提早出世的他意外成为美国公民。两个月后,一家三口回到了中国,因为在战乱年代,丁肇中直到12岁居然都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就在7日的早上,他饶有兴致地给我们讲述了他在青岛的那段时光。
丁肇中日照祖居
他说非常留恋和父亲在山东度过的那段日子,他不仅见到了祖母和丁氏家族中的许多成员,父亲还常常带他去看京剧和电影,却从来不强迫他念书。如此开明的父亲,实在难得!
1946年至1947年期间,丁肇中的父亲在山东大学当教授,并为联合国救济总署工作,他单独和父亲一起住在青岛,呆了不到一年。
令丁肇中记忆犹新的,是父亲那次送他去上学的经历,至今让他感觉“恐怖”。青岛有一个地方叫大港,还有个地方叫小港,大港小港的工人中日照人最多,日照籍的丁肇中对这点记得很清楚。他说有一天他去大港玩,那里有个天主教教堂,还有个天主教小学,父亲把他送去,里面的德国修女面无笑容,他害怕极了,第二天拒绝去上学,下午就让父亲带着去看电影,从此以后再也不肯去那个地方了。
童年的丁肇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呆在家里。非常值得感激的是,他的父母从来不管束他,而总是激励他的兴趣。不像许多中国父母那样强求自己的子女在学校中得到好分数。
父亲常常向他讲述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像是法拉第、牛顿、爱因斯坦和冯卡门的故事,父亲谈起他们时的神态,都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
可能正是童年的这些情节,让丁肇中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
1948年迁居台湾后,丁肇中开始没日没夜地补习功课。很快,丁肇中补上了落下的课,还被保送到成功大学。1956年,丁肇中转学到了父母的母校密歇根大学读工程学。一年后,转到了他更感兴趣的物理系,仅用5年时间,天资聪颖的他就在密歇根大学获得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他给我们讲的另一段故事,则让大家深刻感受到了那颗激烈跳动的民族心,那真诚深沉的爱国情。J粒子的发现,使丁肇中成为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按照惯例,获奖人在颁奖典礼上要用本国语言发表演讲,他被要求必须用英语演讲。
但是他说,自己是中国人的后代,只不过是在美国的土地上出生而已,所以要求先用中文演讲,再用英文复述。瑞典皇家科学院对此感到为难,美国政府也不同意。美国驻瑞典大使几次找到他,要他放弃这种想法,他的回答是:“这不是你的事,你管不着。”
1976年12月10日,丁肇中的声音响彻诺贝尔奖颁奖大厅:“中国有句古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落后的思想对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们有很大的害处。由于这种思想,很多发展中国家的青年倾向于理论研究,而避免实验工作。我希望我这次得奖能够唤起发展中国家学生们的兴趣,注意实验工作的重要性。”
2012年丁肇中回日照探亲
丁肇中先生的祖籍是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尽管他出生、生活在美国,但对祖居地一往情深,曾先后七次回日照祭祖探亲。看到我手里拿的2014年他回乡探亲时我给他和儿子克里斯托弗·丁拍的合影,丁肇中指着照片中的克里斯托弗·丁幽默地说:“这个人我认识。”并拿给夫人苏珊看这个他们共同“熟悉”的青年。
说到对山东的印象,丁肇中感觉山东这几年进步很大。
而给他印象最深的还有他老家日照的煎饼,为此,他向我讲了一件趣事。日照人去法国考察,随身带着煎饼,不吃人家准备的法国牛排,吃自带的煎饼。我问他喜不喜欢吃煎饼,他哈哈大笑,我揣测,以他的年龄应该不大喜欢吃这种很考验牙齿的食物了,尽管这是家乡特产。鲁菜是中国的名菜,丁肇中还是很喜欢吃的,这次来济南,就大吃特吃蒲菜水饺、济南油旋、潍县肉火烧等山东名优小吃。
树高千尺,叶落归根。2012年,丁肇中先生还带上女儿、女婿、外孙女、外孙一起回家,在祖父丁履巽的墓前,他告诉孩子们,“Yourrootishere(你的根在这儿)。”
学贯中西,又虚怀若谷。丁先生谦虚地表示,自己对于齐鲁文化,不能说有印象,不过很浅薄地略知一二,但他说:“我永远记得我的老家在山东,也要把故乡的根深深扎在孩子们的心里。”
(壹点号 人文齐鲁)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