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道轮回讲解词 “六道轮回”的思想是怎么诞生的?
在翻译学上,由于文化历史的不同,不同的语言翻译起来往往会比较困难,甚至找不到对应的词语来翻译。据说国共谈判时,张治中将军对马歇尔上将说,美国是国共之间的“媒婆”。结果翻译一下傻眼了,据说美国人信奉自由恋爱,相互之间没有媒婆。另一个不好翻译的词语就是汉语中的“缘”字。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到“缘”这个概念,如“缘分”、“缘法”等。和尚去讨吃的,就“化缘”,青年男女谈恋爱时如果看对眼了,往往说相互之间有缘;两个人结婚就叫“千里姻缘一线牵”。
其实,“缘”字本是个佛教用语。缘是一个重要的佛教价值观,它以“因果”为核心,是指事物发生联系及变化的依据。
佛教认为凡事皆有因果,包括物质与精神在内的各种事物,都处于一种“无常”的变动状态,它们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也就是说,虽然它们的状态“空无不实”,但是它们的存在与变化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依据一定的缘法而发生,不能独存,所谓“真空生妙有”,“缘聚而生,缘散而灭”。
由此,“因果报应”及“六道轮回”等思想便接踵而来,告诫人们“既种业因,便有业果”。其中虽然有不少伪科学的成分,却也反映了劝善抑恶的精神建构。小说《西游记》中就充满了因果报应的思想,尽管有些因果在今天看来未免可笑。如第八十一回讲在镇海禅林寺生病三日。
悟空解释说这是因为“师父是我佛如来第二个徒弟,原叫做金蝉长老,只因他轻慢佛法……打了一个盹,往下一失,左脚下翙了一粒米,下界来,该有这三日病。”
“六道轮回”则是说人死后要依照在世时作善或作恶的程度,在六个去处(天道、人道、畜生道、阿修罗道、恶鬼道、地狱道)生死轮转。明末小说《桂员外穷途忏悔》便讲的是桂富五忘恩负义而在阴司遭到报应,家人堕入畜生道,他儿子介绍说:“冥王以我家负施氏之恩,父亲曾有犬马之誓,我兄弟两个同母亲于明日往施家投于犬胎。”
《红楼梦》中黛玉说宝玉“不是冤家不聚头”,“你真是我命里的天魔星”;生活中家长骂孩子“小冤家,你真是我上辈子种的祸呀”。这些思想都是佛教因缘思想的重要产物。
这种因果报应的思想,当然有其迷信的成份,但也不可忽略的是它确实包含了人们对于善良品性的追求。这正如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所说:“王翠翘在临死之前,曾对天大呼,控诉胡宗宪的背信弃义,并发出了最后的诅咒:‘胡梅林(胡宗宪号梅林),你竟敢枉杀归降之人,天道若存,必定有报!
’所谓‘杀降不祥’,所谓‘天道若存,必定有报’,根据哲学原理分析,大致应归入迷信之类,但迷信之所以被称为迷信,是因为有人信。当年白起不信,项羽不信,常遇春不信,胡宗宪也不信。毕竟被人所杀,毕竟失去天下,毕竟四十暴亡,毕竟……。人,毕竟是要讲点道义的。”
佛教对因缘关系的重视,开拓了人们的心灵世界。佛教的这种思想不仅为汉语贡献了世界、刹那、觉悟、意识、忽然等词汇,而且极大地开拓了人们的心灵世界,对人们摆脱烦恼,享受心灵世界的美好起到了重大作用。唐诗人王维在诗篇《辛夷坞》中描绘了在“涧户寂无人”的处境中自开自落的芙蓉花,并对之表示了由衷的喜爱。
芙蓉花环境的落寞在诗人心中所触发的不是孤独、寂寞,而是一种排除了人为干扰的空旷自由、生生不息的心灵世界的自由自在的美,这种原生的状态空静之美让诗人流连忘返,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