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鹤年中医国医药方 申城新晋两位“国医大师” 上海中医流派传承失传状况正在扭转中

2017-06-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第三届"国医大师"揭晓,申城新晋两位"大师":龙华医院教授刘嘉湘,一个人领衔团队研发三种"国家级"治癌中药新药;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教授朱南孙,被誉为"送子观音"行医70余载.作为海派中医的佼佼者,刘老.朱老原汁原味传承.孜孜不倦创新,实至名归.悉数三届"国医大师",共有6位来自上海.目前,第一届"国医大师"张镜人.裘沛然.颜德馨和第二届"国医大师"石仰山均已过世,空留

第三届“国医大师”揭晓,申城新晋两位“大师”:龙华医院教授刘嘉湘,一个人领衔团队研发三种“国家级”治癌中药新药;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教授朱南孙,被誉为“送子观音”行医70余载。作为海派中医的佼佼者,刘老、朱老原汁原味传承、孜孜不倦创新,实至名归。

悉数三届“国医大师”,共有6位来自上海。目前,第一届“国医大师”张镜人、裘沛然、颜德馨和第二届“国医大师”石仰山均已过世,空留后人唏嘘。海派中医向来以“兼收并蓄、有容乃大”为特色,新时代下谋求持续发展靠什么?未来又该怎样培养人才?

海派中医一度声名远扬

海派中医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认为是国内中医药发展最具特点的中医药流派。

解放初期,上海云集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传人,历经几代,形成独具上海特色的“海派中医流派”。为支援全国中医药发展,上海一大批中医名家去了北京等其他省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有54个海派中医流派,涵盖内、外、妇、儿、伤、针灸和推拿等多个领域。

以海派中医儿科为例,兴于宋末元初、盛于明清;子承父、师带徒,代代相传。在沪上,徐氏儿科、董氏儿科一度声名远扬,其中徐氏儿科掌门人徐小圃素有“徐麻黄”之称,他善用麻黄、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肺炎。徐氏儿科传人王玉润利用三伏天中药敷贴治疗哮喘。资料显示,1967至1977年10年间,王玉润共收治9590例患儿,有效率达80%。

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海派中医发展遭遇挑战。统计发现,申城54个中医流派中,17个已经失传、另有11个即将失传。

流派传承逆转失传状况

海派中医萎缩,究其原因,与人才培养方式有关。市卫计委副主任、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主任张怀琼直言,近年来中医药人才培养以院校教育为主,而以师承、家传等传统模式培养的越来越少,一些中医世家后人不再从事中医药事业,特色技术濒临失传,失去应有风采。

曙光医院儿科教授叶伟成表示,海派中医需要多样化的医生人才,科研型、临床型都不可或缺,但现在职称晋升过于侧重科研指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生钻研临床技术的积极性,导致技术应用临床、经验总结受到影响。他举例,曾经,中医医生研发自制制剂不算少见,而今许多临床有效的自制制剂已不见踪影。

为重现名医汇集、流派荟萃的盛况,2012年至今,本市连续启动两轮“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其中最大单项便是“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工程。工程遴选石氏伤科、顾氏外科、丁氏内科、陆氏针灸、徐氏儿科、张氏内科、朱氏妇科等15家建立了传承研究基地,其中石氏伤科、顾氏外科、朱氏妇科、蔡氏妇科还进入国家中医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行列。

契合需求储备更多人才

中医流派如何适应现代医疗模式?石氏伤科堪称范例。百余年前,石氏伤科诞生之际,以治疗骨折、脱位等疾病为主,大多中医骨伤治疗也以接骨接好即可。石氏伤科因其独特的整体观思维,不断吸收其他流派所长,最终形成独特学术思想,直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而今疾病谱早已发生变化,常见的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在《黄帝内经》中压根找不到,但利用石氏伤科的整体观思维,用于这些现代疾病治疗同样收获良好疗效。

龙华医院院长肖臻认为,在规范化的现代教育模式下,强化“传帮带”海派中医人才传承方式,对流派的纵向发展至关重要。

记者获悉,上海中医药大学已启动本市中医药领军人才项目——“海上名医传承高级研修班”。项目遴选30名具备扎实中医基础、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专家,通过2至3年的一对一跟师中医大家、重温古籍、游学寻根等传统中医教学方式,为他们成为名中医补上关键的一口气,由此引领海派中医枝繁叶茂、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