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传奇的一生 辛弃疾《水龙吟》:甚东山何事 当时也道 为苍生起

2019-03-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魏晋多风流名士,如著名的竹林七贤,他们不屑当朝为官,醉心自己的生活.风流名士,他们自我陶醉.自我表现.自我欣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魏晋的风流名士的真性情,受到后来许多人的赞赏,其中,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最是令人佩服.辛弃疾传奇的一生 辛弃疾<水龙吟>:甚东山何事 当时也道 为苍生起陶渊明因不愿"折腰"而弃官归隐田园,从此过上了"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日子.他的悠然自得让人仰慕不已,诸如苏轼.辛弃疾等,多次在他们的诗词中写到陶渊明,羡慕

魏晋多风流名士,如著名的竹林七贤,他们不屑当朝为官,醉心自己的生活。风流名士,他们自我陶醉、自我表现、自我欣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魏晋的风流名士的真性情,受到后来许多人的赞赏,其中,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最是令人佩服。

辛弃疾传奇的一生 辛弃疾《水龙吟》:甚东山何事 当时也道 为苍生起

陶渊明因不愿“折腰”而弃官归隐田园,从此过上了“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日子。他的悠然自得让人仰慕不已,诸如苏轼、辛弃疾等,多次在他们的诗词中写到陶渊明,羡慕他的隐居生活,赞誉他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辛弃疾的这首《水龙吟》,这是辛弃疾隐居瓢泉时所作,是他表达对陶渊明仰慕之情的作品之一,同时也表达了他报国无门,闲居在家的悲愤。

辛弃疾传奇的一生 辛弃疾《水龙吟》:甚东山何事 当时也道 为苍生起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chai)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辛弃疾传奇的一生 辛弃疾《水龙吟》:甚东山何事 当时也道 为苍生起

到老了才真正认识陶渊明,梦见到的仿佛就是他的身影。醒来时觉得满腔怨恨,酒也喝不下,歌也不想唱。我敬佩你白发归隐面对西风,不能忍受为五斗米折腰的耻辱,最后躬耕田园。你在北窗下高卧乘凉,在东篱下饮酒自醉,你弃官归隐,应该还另有用意,不仅仅是不愿五斗米折腰。

我相信陶渊明一定还未死去,到今天还是一样一身正气,凛然如生。我们虽然古今相隔,但心意相通,是伯牙和子期一样的知己。即使以后我出来做官,富贵荣华在身,也无味可品。为什么归隐的谢安后来还要出仕呢?当时的人说,他是为了老百姓才出山做官的。

陶渊明和谢安,是魏晋最为著名的人物之一,陶渊明有“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谢安“东山再起”的事迹也一直在流传。辛弃疾隐居瓢泉,一心想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却不受重用。到了晚年,朝廷重新启用他,最后也还是逃不过被罢官免职的命运,他满腔怨恨,回到隐居之地,再也压抑不住内心的悲愤,从而写了这首词,来表达他的愤懑。

“老来曾识渊明”,辛弃疾说自己到老了才认识陶渊明。辛弃疾年少时,立志要驱除金兵,收复祖国河山,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那个时候的他,跟躬耕于田园的陶渊明是扯不上关系的,直到他受尽排挤打击,隐居瓢泉,郁郁不得志,才认识到陶渊明,才知道陶渊明也有着和他相似的经历,他也才了解到陶渊明的内心。

“梦中一见参差是”,梦里梦见到身影,仿佛就是陶渊明的。这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终究会醒,醒来的辛弃疾内心充满怨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酒也喝不下,歌也不想唱,这恨究竟有多沉痛,让辛弃疾连最爱的酒都不喝?恨什么?“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白发苍苍的老人,怎么能在西风中,为五斗米折腰,这是不能忍受的耻辱。

陶渊明并没有忍受这样的耻辱,他没有为五斗米折腰,那为什么辛弃疾还要“恨”呢?辛弃疾没说,只是告诉我们他自己的想法,陶渊明过着“北窗高卧”、“东篱自醉”的悠然生活,应该不止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应该还有其他深意。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样的广告词用来形容伟人的精神是非常恰当的。伟人的精神,不管过了多少年,都会一直流传下去,影响着后代千千万万子孙。陶渊明是魏晋时代的人,辛弃疾是南宋人,中间差了几百年,到了现在,隔了千百年,他们的高洁品格依然影响着我们。

“有些人死了,但他还活着”,对于辛弃疾来说,陶渊明就是这样的存在。“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辛弃疾认为陶渊明还没有死,那是因为陶渊明的精神、品格一直都存在。

因为辛弃疾的遭遇和陶渊明的相似,因此他将陶渊明引为知己,用了“高山流水”伯牙和子期的典故,来说明他们两人即使相隔千年,也心意相通。“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这是辛弃疾对待富贵荣华的态度,与陶渊明一样,淡漠名利。

这里用的是谢安的典故,谢安还未做官时,他的兄弟已经享有富贵来,刘夫人就调戏谢安,说大丈夫就应该如此,谢安回复道:但恐不免耳。意思是即使不免后来富贵来,也应觉得无味,觉得没意思《世说新语 排调》。

最后再引用《世说新语》谢安“东山再起”的典故:谢公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戏曰:‘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为苍生何。今亦苍生将为卿何?’谢笑而不答。”

陶渊明躬耕田园,谢安东山再起,一个隐居,一个出仕,在这个时候的辛弃疾看来,都“应无味”。或许这个时候的辛弃疾“老骥伏枥”,却不再是“壮心不已”,英雄最后还是迟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