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全香去世 艺术家傅全香去世 揭秘去世原因真相
傅全香是一位戏剧艺术家因《梁山伯与祝英台》,一炮而红,被多数人熟知,与近日去世,揭秘去世原因真相。2017这一年,越剧十姐妹最后三位姐妹——范瑞娟、徐玉兰、傅全香,全都离开...
法律法规网综合消息 傅全香是一位戏剧艺术家因《梁山伯与祝英台》,一炮而红,被多数人熟知,与近日去世,揭秘去世原因真相。
2017这一年,"越剧十姐妹"最后三位姐妹——范瑞娟、徐玉兰、傅全香,全都离开了我们,十姐妹的时代真的结束了。
傅全香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戏曲角*,自然是她的祝英台。1950年8月,她与范瑞娟率东山越艺社赴京公演,毛泽东主席首次看了她们演出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一炮而红。
她塑造了很多悲剧女*形象,祝英台、筱丹桂、杜十娘、李清照……但她说,只要人在舞台,"我好像还是二八佳人,不知自己的年岁,更从来没有想到老。"
其实,傅全香本姓孙,傅全香的名字,是1936年在杭州改的。而在杭州,曾经在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何英,是她的得意弟子。她的关门弟子,则是浙江越剧团的陈艺。
一直很想演玛格丽特
徒弟帮她实现了愿望
昨天中午,钱报记者给陈艺打电话时,她正在赶往上海的火车上。
1995年,陈艺的声腔老师刘泽珍,在美国碰到傅全香,把陈艺推荐给了她。傅全香考虑了很久,她觉得自己年事已高——那年,她72岁——但她还是答应了。1997年,25岁的陈艺成了傅全香的关门弟子。
陈艺30岁那年,傅全香亲自帮她筹划了个人专场,取名"放飞"。傅全香说:老师教了你五年了,希望你可以展翅高飞。老师不可能教你一辈子,很多路还需要你自己去走。
那年,傅全香在杭州住了3个多月,"导演、编剧、舞美,整个班子都是她安排好的,每天在排练场坐镇。"
在专场节目单里,傅全香定了一折《茶花女》,对,就是小仲马的那部名著。
那是傅全香年轻时的梦想。陈艺说,老师非常想演两个外国角*,一个是《茶花女》里的玛格丽特,还有一个是《复活》里的玛丝洛娃。傅全香觉得,玛格丽特虽然是风尘女子,但身上有气节,她非常喜欢。
这个戏比较适合男女合演,而当时傅全香在女子越剧团,要实现难度比较高。陈艺所在的浙江越剧团是男女合演团,傅全香很高兴,"她希望我完成她的梦想。"
演完《茶花女》后,傅全香又提要求,能不能把《茶花女》做成大戏?陈艺一口应了。
演完那场大戏后,傅全香只对她说了一句话:"你胆子真大。"
说的是徒弟,也好像在说自己。
她的唱腔很有特*
慢慢把你带进她的故事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昨天对记者说,好多年前,也是在杭州,傅全香带他去西湖边看了一幢洋楼,在现在的少年宫对面转角处。上世纪40年代,她差点买下这幢小楼,在杭州住下。
"能买西湖边的房子,还有上百个人跟着她吃饭,你就知道,那时她有多红。"傅谨说。
"上世纪40年代是傅全香的全盛时期,她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她是一个典型的悲旦,比如《梁祝》里的祝英台,《情探》里的敫桂英。她的高音不刺耳,低音也不沉闷,就像一个邻家小媳妇絮絮叨叨说着自己的经历,慢慢就把你带到她的故事里。
而且,她不加修饰,好像在说别人的事,听起来她不太用力,不是大喊大叫来抓住你,她特别沉稳地就把内心想要传递的情感传递给你了。"傅谨说,中年以后的傅全香在悲悲切切的唱腔里加进了一些刚的因素,体现人物的反抗精神。
"十姐妹"的时代结束了
但传承还在继续
"十姐妹"都走了,有人说,这个"都"字,多么令人感慨。昨天,一张老照片也在朋友圈被刷屏:十位穿着旗袍的姑娘,在上海大都会照相馆拍了张合影,风华正茂,意气风发。
1947年夏天,为反对旧戏班制度,筹建剧场和戏校,发展越剧,袁雪芬、尹桂芳、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竺水招、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十个人同台联合义演《山河恋》,轰动上海,"十姐妹"因此得名。这张照片就是演出结束后拍的。
"十姐妹"代表了越剧的第一个辉煌时代,她们走了,一个时代也过去了。但是,传承没有断。今天越剧舞台百花齐放,这样的局面,跟"十姐妹"的努力分不开。
傅谨说,尽管那张照片是上世纪40年代拍的,但她们真正发挥作用是在五六十年代,"在各个剧种中,越剧的传承是做得比较全面的。十姐妹中,大部分流派都有自己的传人。很多剧种做不到这点。"
"当年演《山河恋》时,姐妹间还有竞争关系,但她们能够站在一起,共同为越剧的兴盛打拼,这种精神非常可贵。现在也是这样,一有大事情,大家互相站台,这在别的剧种里也是很少见的。"
傅谨说,这些表演艺术家各有各的风格,但同时又能够聚拢起来。她们给整个时代提供了一组群像,不管有着怎样的问题,她们始终是手拉手走过昨天和明天。这是"十姐妹"留给今人最重要的精神遗产。傅全香的离去,为那个时代画上了句号。越剧艺术,也必须掀开一个新的篇章。
拓展阅读
民国爱情:傅全香&刘健:千封情书,一世爱恋
一个越剧名伶,一个海归才子。
傅全香出生于浙江嵊县一户贫苦人家,傅全香9岁便进入当地四季春科班学唱花旦,父亲为科班的打鼓佬。母亲在科班做杂工。
1938年,父母相继病故,面对年过花甲的祖母和年幼的妹妹,傅全香选择独闯上海滩,正式开始了戏子生涯。那年她14岁。
初到上海,傅全香便因出演《箍桶记》而打开了名气。
紧接着,应当时越剧名角袁雪芬邀请,她出演了《恒娘》中的主角恒娘,在上海滩声名鹊起。
而真正让她名震上海滩的是于1947年,同袁雪芬、徐玉兰等联合义演的《山河恋》。
随着傅全香舞台表演逐渐成熟,她联合当时的搭档樊瑞娟成立了"东山越艺社",而这成为她戏曲事业的转折点。
解放的钟声在大上海的上空敲响,越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傅全香与樊瑞娟再次联合,推出《梁祝》,火极一时。
只有27岁的傅全香,在戏中化身为爱化蝶的祝英台引得众多粉丝的追捧。
当时,傅全香的名声虽轰动上海滩,然而当时的戏曲演员仍然被"不尊重"地称为戏子,属于当时的"下九流"。
拥有一段浪漫的爱情或者幸福的婚姻,与她来讲,简直是奢求。然而,爱神还是猝不及防地垂青了她。
每场演出结束,回到后台,傅全香都会受到一堆粉丝来信。有向她表达爱慕的,甚至有的粉丝直接向她求婚,傅全香一概置之不理。然而,有一封独特的来信吸引了她。
信件中漂亮的字迹让她心生好感,而信中的内容更让她震撼。因为内容全是向她提意见的。"你的真声太真,假声太尖",傅全香小心收起了这封信。
海归才子刘健的千封书信
写信的是位年轻男子,名叫刘健。出生于江苏南通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是轮船上的服务员,地位卑微。但是刘健却非常优秀,凭借自己的能力在浙江大学毕业之后,考取了公费留学名额,到英国学校雷达专业。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刘健完成学业回来报效祖国,解放之后,到长江航运公司工作、
看似理科生的刘健,却痴迷越剧,并且对此颇有造诣。
看到傅全香,他动心了。但是他的信不是单纯浅薄的求爱,而是能向傅全香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观点。尽管傅全香从未回信,然而刘健一封一封地寄,一寄就是两年。
命运总是捉弄人,1953年,组织安排刘健到波澜大使馆工作。一份本就遥远的爱恋,瞬间远隔重洋。但是刘健没有
因为距离就停止了写信。他是个细心的男人,仍然坚持着给黄浦江畔的傅全香写着信,难以想象,每一封漂洋过海而来,带着海水咸香,尘封着岁月痕迹的信件到达傅全香手里时,她是怎样的心情?
或许,在刘健心里,始终坚持着,为爱努力,不惧怕,带着一份美好的期待,刘健在每一封信里都附上一个信封,用外文写着他在波兰的地址和姓名。
时光流逝,转眼五年已抛在脑后。世界的另一端,傅全香依旧沉默。
面对而立之年的刘健,她的妹妹实在看不下去哥哥如此痴痴地等待了,她自作主张,找到了越剧是姐妹之一的吴小楼为刘健说媒。但是傅全香却婉言相拒了。
愿做终身伴侣照顾你
为什么拒绝?因为此时的傅全香面临着严重的健康状况。台上祝英台,台下林黛玉。出身贫寒的傅全香,年纪很小便为了生计抛头露面,她深深觉得自己与刘健文化相差悬殊,而且自己身体状况不好,是个"药罐子",家庭负担又压在她的肩膀上。
然而,傅全香的拒绝并没有让刘健退缩,反而让他看到了希望。他思虑良久提笔给傅全香写了一封长信,说出了一段感动天下所有女人的话:我可以在生活上照顾你,我可以在艺术上、文化上帮助你,你身体不好,我可以保护你。有我这么一个终身伴侣来照顾你,来关心你,你就可以放心了。
傅全香的心,第一次如沐浴到早春的阳光般温暖,开始融化了。
爱情路上 千回百转
1955年夏天,中国越剧代表团将出访民主德国和苏联。途经华沙。傅全香提前写信告诉刘健,约定在华沙车站见面
。然而,越剧代表团如期到达华沙时,傅全香在站台上往返寻找,没有见到刘健身影。火车缓缓驶离华沙,傅全香失落失望,那是爱的怅惘和爱的思念。
不是刘健失约,而是越剧团离开华沙之后,刘健才收到信。在那个只能靠通信维系感情的年代,人们是更懂得珍惜的。李健立刻起身奔赴莫斯科,却得知越剧团已启程前往列宁格勒,刘健一路匆匆追赶,越剧团中途改变行程,经白俄罗斯到列宁格勒,由于签证限制,刘健无法在苏联久留。带着一身疲惫,刘健辗转至北京,之后回到上海,听说越剧团刚刚回国。他立刻拨通了傅全香的电话。
在枕流公寓,刘健第一次与自己朝思暮想的五年的爱人面对面。缘分的兜兜转转,让两颗年轻的心久经考验。
第二天,刘健邀请傅全香畅游上海西郊公园,留下了他们第一张合影。照片背面,刘健赋诗一首:几多悲恨几多愁,往事如烟何需追。祝福今生能遂愿,相互勉相助共相酬。
然而,相聚短暂如斯,刘健不得不返回波兰工作了。归途中,刘健思虑万千,傅全香一生都倾注于越剧表演,不可能与他出国,于是,1956年,刘健毅然选择了回国工作,调回天津。这一年,他已经36岁了。
最动人的话是:我们结婚吧
时年五月,傅全香赴敏感字符慰问演出,归国之时,刘健赶到鸭绿江畔迎接。傅全香满身疲惫倚在刘健的肩膀上,柔声说道:我们结婚吧!
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婚礼那天,是傅全香34岁生日,婚礼过后,他们一起于西子湖畔度蜜月。面对得之不易的爱情,二人更加珍惜。在生活和事业上,刘健对傅全香体贴入微,逐一完成求婚时许下的诺言。
1958年,傅全香在越剧《情探》中成功地塑造了悲剧女*穆桂英,把越剧傅派艺术推上顶峰。第二年傅全香加入了共产党。
然而命运总是捉弄,同年夏天,庐山会议之后,刘健被扣上了右倾机会主义帽子,被开除党籍,免去外轮公司副总经理职位,被下放到郊区一所小学做老师。
仅仅过了三年幸福时光,这个曾经美满的家庭便遭遇了无法承受的厄运。刘健害怕自己会连累妻子,一番挣扎之后,他向傅全香提出离婚。
最为妻子,傅全香没有退缩,二人经历了那么多的枪林弹雨,再多的苦难也要一起熬过去。她对刘健说:"你怎么这样不信任我呢?我是只能共富贵不能共患难吗?"
这对患难夫妻,在最苦难的时候仍然相互扶持。刘健遭受了严酷的批判,全身被打,伤口腐烂……傅全香不离不弃,认真帮他洗、擦、清理伤口,搽药。
1960年,反右运动接近尾声,刘健和傅全香稍稍得到喘息的机会,恢复正常的家庭生活。那一年,他们有了第一个爱的结晶——女儿刘丹。小生命给饱受摧残的家庭带来了希望,1966年,"文革"爆发。二人要面对的是更大的灾难。这一次连傅全香也未能幸免。
她被扣上三顶帽子,"特务、反动学术权威、修正主义核心人物",遭到野蛮的殴打和精神上的折磨。
1968年傅全香被关押在交通大学的一个仓库里,随后,刘健被造反派突然带走。有一晚他们团聚了,睡在冰冷的地板上,手拉着手。常常从梦中惊醒,刘健总会问妻子:这是做梦还是真的?你真的回来了?
1976年,刘健恢复了人身自由,傅全香得以平反,重返越剧舞台。女儿也回到了他们身边,合家团圆。
1979年,彭德怀冤案昭雪,刘健看到了希望,他着手书写回忆材料。却因为过度兴奋,导致心脏病突然发作,于书桌前,死神带走了他,
在刘健的追悼会上,他终于得以平反,恢复党籍和声誉,然而这一切又有何意义?
追悼会后不到两周,傅全香带泪上台,这次演出的是杜十娘,失去爱人的痛苦与舞台合二为一,仿佛她已变成了命运悲惨的杜十娘。
傅全香努力在戏剧中寻找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刘健生前喜爱李清照的词,傅全香便努力把这位命运多舛却不屈不挠的女*搬上了越剧舞台。1992年傅全香呕心沥血,在越剧电影《人比黄花瘦》中再现了李清照。
在刘健离开的二十多年里,他的音容笑貌从来没从傅全香的脑海里消失过。她有时候经常感到必须要出去,有时候又非常想家,而回来又想出去。这二十多年就是在这样的"出去回来,回来出去"中度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