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收养的儿子 殷殷慈父心——姜昆和养子的故事
作为父亲,著名笑星姜昆应该心满意足了:女儿姜珊的影视文化公司蒸蒸日上,儿子姜河也在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崭露头角。正当大家对他们羡慕不已时,姜昆夫妇却发出了“寻人启事”,要帮姜河寻找亲生父母。原来,姜河是姜昆从福利院领养的孩子……
说服妻子,年近五旬再做父母
1998年10月,姜昆与冯巩、戴志诚、李嘉存等,前往北京市社会福利院“送温暖”,他们每人将把一名孤儿接回家生活一个星期,让孩子享受温暖的家庭生活。与姜昆结对子的是一个叫谢潭的男孩,当天下午,姜昆就把小谢潭带回自己的家。
小谢潭出生不久就被父母遗弃,一直在福利院生活。由于体弱多病,他长得瘦精精的,头发稀疏枯黄,一双大眼睛在瘦小的脸上显得格外突出。这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孩子!姜昆搂着小谢潭,内心充满怜爱。
当时,姜昆的独生女儿姜珊在美国留学,妻子李静民去女儿那边小住,家里只剩下姜昆和保姆。为了让谢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父爱,姜昆亲手给孩子洗澡,熬百合莲子羹;晚上,姜昆给孩子讲《大闹天宫》、《黑猫警长》的故事。小谢潭像只小猫咪,蜷缩在姜昆的怀里,听得津津有味……
一个星期的相处,姜昆深深喜欢上了小谢潭,孩子也对姜昆有了依恋之情。周末,吃过晚饭,小谢潭提出和姜昆照相。姜昆当然满足他,“你喜欢照相啊,怎么不早说?”小谢潭的神情突然有些失落:“我想把照片带回去,这样就可以天天看见你了。”姜昆一阵心酸,安慰他说:“我还会去看你的。”谁知小谢潭怯怯地说:“我不想回去。我能不能天天和你在一起?”
姜昆的眼眶湿了,看得出,孩子多么渴望有一个家,渴望得到父爱母爱!姜昆萌生了收养小谢潭的念头。
当晚,姜昆拨通了越洋电话,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妻子。李静民委婉地表示反对:“你都48岁了,我也46岁了,再抚养一个这么小的孩子,恐怕力不从心,是不是再慎重考虑一下?”姜昆明白妻子的意思,领养孩子是要负责任的,他们工作都很忙,还有足够多的精力将一个孩子培养成材吗?那晚,姜昆辗转难眠。
星期天下午,小谢潭就要回福利院了。他抱着姜昆为他买的足球,闷闷地站在门外。看着孩子失望而落寞的样子,姜昆心里很难受。他在小谢潭面前蹲下来,认真地问他:“孩子,让我做你的爸爸,你同意吗?”谢潭愣了一会,突然把手里的足球一抛,一下子扑到姜昆身上,大叫道:“姜昆爸爸!我有家喽!”这一刻,父子俩泪花闪烁。
姜昆决定先斩后奏,他带着谢潭来到民政局,正式办理了收养谢潭的手续,将孩子改名为姜河。他想,妻子是个善良、有爱心的人,日后见了谢潭,肯定会喜欢上他。
半个月后,李静民回到北京。在从机场回家的路上,她得知此事,顿时有些不高兴:“这么大的事,你怎么不经过我同意就擅自做主?”
回到家,面对姜河一声怯怯的“妈妈”,李静民“哼”了一声算是回答。姜河看出来,妈妈并不喜欢自己。他像做了什么错事似的,手足无措地站在那里。这让李静民心里很不是滋味。
姜河为了“讨好”妈妈,整天围着李静民转。一见李静民要出门,他赶紧把围巾和帽子递给她;李静民在北大荒插队时,双腿落下了关节炎的毛病,每当她关节疼痛时,姜河就会跑过来,两只小手用力地为她按捏……
孩子的乖巧懂事,激活了李静民的母爱。孩子是无辜的,自己怎么能把对丈夫的怨气倾泻到孩子身上?那天,姜河又来为她揉腿时,李静民紧紧将他搂在怀里,哽咽着说:“孩子,以后妈妈一定像爸爸一样爱你!”小姜河眼含泪水,使劲地点头……
姜河患有严重的支气管炎,一到冬天就病情加重。1998年12月,姜河旧病复发,胸闷气短,嘴唇青紫,咳嗽时全身缩成一团,样子十分骇人。姜昆和李静民赶紧把他送进医院,接受系统治疗。因为姜昆要忙于演出,李静民就把铺盖搬进病房,日夜守护在姜河身边。四十多岁的她睡在窄小的单人床上,每天夜里都要起床几次,给孩子喂水止咳。短短半个月,李静民瘦了好几斤。
为了让姜河尽快康复,姜昆让女儿从美国寄回一大堆治哮喘的特效药,每天督促儿子按时服下。因为天天服药,姜河胃口很差,李静民专门为他煲汤熬粥,还经常开车去远郊,为孩子买来没有污染的瓜果蔬菜。在姜昆夫妇的精心照顾下,1999年寒冬来临的时候,姜河的哮喘病不再复发。
爱太深沉,“冷酷”背后涌动殷殷慈父心
1999年9月,姜昆把姜河送入小学读书。让他苦恼的是,姜河对学习没有多大兴趣,老师三天两头向姜昆“告状”,说姜河上课不专心听课,在教室里跑动,严重影响课堂秩序。姜昆多次批评教育姜河,但一直不见效。
12月中旬,好友牛群来姜昆家做客,本来在房间里督促姜河写作业的李静民出来为客人削水果。姜河趁机从屋里蹦出来,像只敏捷的小猴子,三五下就攀上了楼梯旁几米高的立柱,又“刺溜”一下滑下来。姜昆苦笑着对牛群说:“这孩子太调皮好动了,对学习根本没兴趣,将来怎么办呀!”牛群冲口而出:“你可以让他学杂技呀!瞧他这个头和身手,十足一个杂技演员的料子。”
牛群提醒了姜昆,当晚,他把姜河叫到身边:“你愿意去学杂技吗?”姜河兴奋得眼睛发亮:“好啊!以后我也要像电视里那些叔叔阿姨一样,表演杂技!”
姜昆想到了沈阳民族艺术学校,这些年来,他一直义务担任该校的艺术总监。这里的杂技专业享誉海内外,十几年来,培养出数十名世界杂技冠军,几乎每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都能见到他们精湛绝伦的表演。
2000年2月,姜昆夫妇将姜河送到沈阳民族艺术学校,让他接受专业系统的杂技训练。
姜河没想到,在他眼里风光无限的杂技表演,原来需要如此艰苦的磨炼。他在电话里向父母哭诉,说训练太苦太累,流露出退学的念头。谁知,以前在姜河眼里无比慈祥的父亲现在却变得“心狠”起来:“不吃苦哪能学到本领?你给我好好在那儿呆着!”
这年9月20日,是姜河8岁生日,姜昆夫妇赶赴沈阳看望儿子。晚上,他们为姜河买来生日蛋糕,点燃红烛,让孩子许愿。姜河轻轻地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跟爸爸妈妈回家。”孩子的话让姜昆和李静民心里湿漉漉的,但他们只能安慰孩子,鼓励他坚持下去。
因为工作繁忙,姜昆夫妇只在沈阳住了一晚就返回北京。没想到,第二天傍晚,他们刚进家门,姜河就跟了进来。姜昆惊讶地问:“你怎么回来了?”姜河低声说:“我是扒火车回来的,我再也不回沈阳了!”
“你这孩子太不懂事了!你这样偷偷跑回家,老师找不到你,该多着急啊!”姜昆狠狠地把儿子数落一顿。
晚上,李静民没有批评儿子,而是和他讲起了姜昆小时候学相声的趣事。那时,姜昆也只有姜河这么大,要是说错一个字,老师就用戒尺把他的手掌打肿。为了练习发音,老师把一颗石子塞到姜昆的舌头底下,把舌头都磨破了。她还告诉姜河,因为担心他学无所成,姜昆晚上经常睡不着觉……姜河听了,若有所思。
第二天,尽管姜昆心中万般不忍,但他还是一大早就起来,把儿子拉上了开往沈阳的列车。
从沈阳回来后,姜昆与李静民商量:“姜河还太小,独自在沈阳会觉得孤独,要不我们在沈阳买套房子,经常过去陪陪他?”李静民觉得这主意不错。
2001年6月,姜昆和李静民在沈阳和平区买了一套房子,每隔一段时间,夫妇俩就去沈阳与儿子团聚几天,让姜河不时享受到家庭温暖。
为儿寻亲,慈父的心胸像海洋
姜河变了,回到沈阳,他埋头训练,很快脱颖而出。2003年6月,在全国少儿杂技大赛中,姜河表演的《车技》荣获一等奖;2004年,父子俩都参加了北京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演出结束后,父子俩坐在一起吃工作餐,每见到一个熟人,姜昆都要把姜河隆重推出:“这是我儿子姜河,杂技演员。”
然而,随着姜河杂技水平的提高,虚荣与浮躁也开始在他心头膨胀。以前,姜昆夫妇每月给姜河800元生活费,他常常花不完,现在涨到了1500元,他还不够花。一次,姜河说要请同学吃饭,李静民给了他500元钱。姜河嘟哝道:“500块钱怎么够,我同学上次请吃饭花了800元呢,我爸爸是名人,我怎么能输给他们?”一番话,让姜昆夫妇内心五味杂陈。
一个月后,姜昆和李静民去美国看望女儿姜珊,特意把姜河也带了去。此时,姜珊已从哥伦比亚大学影视制作专业毕业,在洛杉矶一家华人文化公司从事宣传策划。为他们接风洗尘时,姜河本以为姐姐会请他们吃顿丰盛的晚餐,谁知姜珊只点了4个菜!
在美国那个星期,姜河发现姐姐非常俭朴,买菜回来,她把用过的塑料袋叠得整整齐齐,准备下次买菜时再用;买糕点和水果时,为了便宜几美分,姐姐舍近求远,多跑两站地。不仅如此,姜河发现姐姐非常低调,尽管父亲在当地华人圈里大名鼎鼎,但很少有人知道她是姜昆的女儿。
姜珊的行为像一面镜子,映衬出姜河心中的浮躁与虚荣,他羞愧难当,决心改掉自己的坏毛病。
2005年初,姜河考入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成为一名专业杂技演员。姜河入伍那天,姜昆夫妇去车站送他。他依依不舍地看着儿子的背影,儿子的个子高了,肩膀宽了,腰板也笔挺了,遥想当年,儿子刚来他们家时,还是一只瘦弱的小“病猫”,弹指一挥间,儿子就成长为一名英姿勃发的解放军战士!那一刻,姜昆百感交集,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
2006年10月,反映杂技演员生活的电影《我是冠军》在沈阳举行开机仪式,因为姜河是影片的男主角,姜昆特意赶去捧场。轮到姜河发言时,他动情地说:“我是一名孤儿,是爸爸妈妈哺育培养了我,我才有了今天!我要告诉爸爸妈妈,一定会把角色演出彩,不给他们丢脸!”一旁的姜昆眼含泪花,哽咽难语……
2007年6月1日,姜昆和姜河去福利院与孩子们联欢。要离开孤儿院时,姜昆发现姜河偷偷抹眼泪,他走过去,轻声问道:“孩子,你怎么了?”姜河红着眼眶看了姜昆一眼,欲言又止。姜昆搂着他的肩膀说:“孩子,爸爸妈妈一直把你当亲儿子看待,如果你也把我们当亲人,就把心事告诉我们。”
姜河的声音很轻很轻:“爸爸,我今天才知道,福利院一些孩子找到了亲生父母。要是我也能看一眼亲生父母就好了!”那一刻,姜昆心里涌出难以言说的滋味,
回到家,姜昆把姜河的想法告诉了妻子。毫无心理准备的李静民叹了口气:“不是自己生的,终究会离开我们啊。”姜昆烦乱的心绪渐渐平静下来。他对妻子说:“当初,我们收养姜河就没指望他报恩,现在把他培养成材了,目的也就达到了。
当年父母狠心抛弃了他,现在姜河却要寻找他们,这说明他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孩子。因此,我们要帮助他圆梦,别让孩子留下终生遗憾。”李静民认同了他的看法。当姜昆在电话里告诉姜河,他们要帮他圆梦时,电话那头,姜河感动得泣不成声……
不久,姜昆夫妇向相关部门和人士发出“寻人启事”。2007年12月,他们根据北京市社会福利院提供的线索,与河北省固安县一对谢姓夫妇取得了联系。他们提供的情况与姜河的身世有许多吻合之处。29日一大早,姜昆带着姜河开车赶到固安县,将谢姓夫妇接回北京,出钱让姜河与谢姓男人做了亲子鉴定。
一个星期后,结果出来了,姜河与那个谢姓男人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看着姜河脸上写满忧郁和失落,姜昆坚定地说:“孩子,别难过,爸爸一定想办法帮你找到亲生父母。”
2008年8月底,姜昆根据线索又去了一趟内蒙古赤峰,结果仍是失望而归。
回到北京,姜昆在短信里把内蒙古之行的结果告诉了姜河,姜河尽管有些遗憾,但更多的是感动。他含泪给姜昆回复短信:“不管日后能否找到亲生父母,您和妈妈都是我最伟大的父母!我会永远爱你们,孝敬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