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鹏的生活 小鹏汽车:做你出行生活的合伙人
不久前,小鹏汽车正式宣布启动总额22亿元的B轮融资,并获得阿里巴巴集团、富士康和IDG资本的联合领投。在B轮融资完成后,小鹏汽车从资本市场融到的资金将超过5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60多家新造车企业中,小鹏汽车融资规模位列第二。
作为一家自带互联网基因的新造车企业,小鹏汽车并没有受到融资方面的困扰,反而凭借其强大的"鹏友圈"不断刷新着行业内的融资纪录。小鹏汽车为何拥有如此强大的融资能力,获得大批融资后它将以怎样的方式展开造车运动?或许只有全面梳理小鹏汽车的"诞生记",才能获得这些问题的真实答案。
人才团队
小鹏汽车由何小鹏、夏珩、何涛等人发起,团队主要成员来自广汽、福特、宝马、特斯拉、德尔福、法雷奥等整车与零部件公司,以及阿里巴巴、腾讯、小米、三星、华为等互联网科技企业。其中,董事长何小鹏曾为UC优视的联合创始人,曾打造出UC浏览器等产品。
2014年,UC优视整体并入阿里巴巴,何小鹏先后担任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移动事业群总裁、阿里游戏董事长等职位。2017年8月29日,何小鹏正式加入小鹏汽车,出任小鹏汽车董事长。
小鹏汽车联合创始人、总裁夏珩则曾供职于广汽研究院,负责广汽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的控制系统开发工作。此后,小鹏汽车相继吸纳了多位行业内外的高管,包括宝洁中国市场品牌副总裁熊青云、特斯拉原自动驾驶技术负责人谷俊丽、原一汽电气技术研发院副院长刘明辉等。据了解,目前小鹏汽车的员工已经超过了700名,并预计在2019年达到3000名员工的规模。
商业模式
快速实现量产并不是小鹏汽车的最终目标。小鹏汽车在创立初期时,就对整个公司的商业模式进行了创新性的规划。小鹏汽车提出,希望能够与共享用车平台进行合作,推出长租服务,采取租售结合的商业模式。在小鹏汽车看来,租售结合不仅有利于快速占领市场,获得先发优势,还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降低用户接触小鹏汽车的门槛,让更多用户更快体验到小鹏汽车的产品,实现以租促售。
投资关系与融资历程
小鹏汽车成立于2014年,总部位于广州,是广州橙行智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互联网电动汽车品牌。2017年6月12日,小鹏汽车顺利完成A轮融资,融资金额达22亿元,由神州优车公司发起成立的优车产业基金领投。
同年12月,小鹏汽车完成A0、A1、A2三轮融资。其中,A0轮融资来自阿里巴巴集团与小鹏汽车创始人、董事长何小鹏本人;A1轮来自纪源资本、晨兴资本、IDG、经纬资本、顺为资本与光控众盈资本联合投资;A2轮来自新鼎资本、昆仲资本和光速创投。
同时,除了何小鹏于A0轮追加投资外,A 轮进入"鹏友圈"的个人投资者还有58同城网创始人兼CEO姚劲波、大众点评创始人张涛、猎聘网创始人兼CEO戴科彬等互联网大佬。1月29日,小鹏汽车宣布启动总额22亿元的B轮融资。应该说,自2017年起,小鹏汽车的融资效率在造车新势力中可谓是一骑绝尘,遥遥领先。
产品与产能
2016年,小鹏汽车正式发布了首款车型——小鹏汽车BETA版,并进行首次试乘试驾活动,其定位为一款纯电动SUV。2017年10月12日,小鹏汽车首款量产车型正式下线。2018年1月9日(美国拉斯维加斯时间),小鹏汽车在2018年度CES国际电子消费展上举办首款上市量产车型G3的全球首发仪式。
这也是中国造车新势力在CES展上发布的首款量产车型。据了解,之所以命名为G3,是因为其中G代表Geek,而3则代表车型类别。小鹏汽车希望通过这样的命名方式,向那些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极客青年致敬,并希望自身的产品能够成为了解用户需求的出行生活合伙人。
作为一款互联网汽车,小鹏汽车G3具备几大别具一格的亮点。
其一,G3是首款采用太空驾驶座舱的互联网汽车,并配备意大利进口全景式挡风玻璃,能让用户与周围环境实现无边界融合;
其二,G3采用业内首创的标志性360°车顶相机,高清摄像头可通过360°旋转云台支持存储拍摄的照片和视频,能够实现随时随地的记录和分享;
其三,G3所配备的摄像头架构是小鹏汽车针对亚洲驾驶问题的独家创新,旨在更好地适配亚洲区域的驾驶环境。
在产品推出的过程中,小鹏汽车也一直在同步推进自身的工厂落地。目前,小鹏汽车已在广州、北京、广东肇庆、美国硅谷四地建立了设计、研发、生产与营销机构。其中,2017年5月4日,小鹏汽车工厂正式落户肇庆。据了解,该项目总共分为三期,总规划用地为3000亩,一、二期总投资100亿元。
其中:一期用地600亩,投资40亿元,一期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将拥有年产智能新能源汽车10万辆的生产能力;二期用地1000亩,投资60亿元;预留用地1400亩用于智能汽车产业与生态配套项目生产。
就在肇庆工厂有条不紊地建设之际,小鹏汽车于2017年7月通过与海马汽车联手率先进入国家工信部产品公告;同年9月,小鹏汽车与海马汽车正式签署协议。根据协议,小鹏汽车将授权海马汽车使用其商标和相关技术,生产协议产品,产能为5万辆/年。显然,为了尽快拿到生产资质,实现量产,小鹏汽车不得不先采用"代工"的模式提升产品的推出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