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孚故居武汉 吴佩孚故居
现为单位宿舍。原宅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建筑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为住宅,西为花园,别称“马辉堂花园”。院落坐南朝北,大门一间,于院西北角和东北角另辟两个北门。东院住宅为一组并联式二进四合院。一进院东西南北房各三间,均带前廊,硬山顶合瓦皮条脊。
北房左右各带二间耳房,东院的西厢房和此院的东厢房合为一座过厅,连通东西两院。抄手游廊连接院内各屋。西院西北角处辟有月亮门通花园,最北面有后罩房一列十余间,为硬山合瓦清水脊屋面。
两院南部另有一组四合院建筑,现大门为小细管胡同15号,北房三间,前出廊,东西厢房各三间,带前廊,南房三间。均为合瓦硬山清水脊。西院是花园部分,花园东南又有廊连接一院,东可通东部宅院,西可往西院,廊子均带坐凳栏杆。
南面有一座三卷勾连搭建筑,面阔三间,其西带两间两卷勾连搭耳房,耳房前加平顶廊,此建筑后面西一间与耳房东一间之间加一后厦。均为合瓦过垄脊。北面有一座戏楼,面阔三间,硬山顶合瓦三卷勾连搭屋面。
东侧敞轩一座,坐东朝西,原为佛堂。西北部假山之上有歇山顶吴佩孚故居(4张)三间轩一座,其西侧有爬山廊与南面房屋衔接;廊西一座北房,为供奉鲁班和财神之殿。假山西北部有一面阔三间的三卷勾连搭房,原为马辉堂本人居住。
现宅内主要建筑尚完整,但花园仅存部分山石和游廊。1984年1月10日公布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居民院。
吴佩孚故居故居选址背景编辑
吴佩孚个性孤僻、不合群。1920年到1924年间,他在洛阳第三师的司令部前修了一座亭台,请康有为题匾,名为广寒宫。这段时间正是他军旅生涯的鼎盛时期,也是他官场仕途中最顺利的阶段。洛阳的吴府高朋满座,谈笑鸿儒,但吴佩孚却躲进广寒宫里挥毫吟诗,懒得交际应酬[1] 。
花甲之年的吴佩孚拍电报给张作霖说是要北上养老,进京之后吴佩孚真的信守了解甲归田的诺言,不仅没有重新出山,还办了一个“正一堂”来弘扬佛法。事情总是这样,“树欲静而风不止”,1933年到1939年,吴公馆从来未得清静,北洋旧部,侵华日军纷至沓来,吴佩孚也不得不随时面对选择———是坚持还是放弃。
六旬老人想要终老北京,应该远离闹市,远离政敌。谁想到偌大的一个北京城竟然找不到一个清静的所在,吴佩孚在京的寓所,东城什锦花园明明是军政要人的聚居地,一块充满明争暗斗的是非之地。西北方向是府学胡同的段祺瑞府,西南方向是东厂胡同的黎元洪故居,国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后,朱启钤、章士钊等人也都在附近留下过痕迹。
之所以吴佩孚会住在这并非清静的东四地区,据说是出于如下的考虑:在北京,想找一处能装下随行的八大处编制,又能尽显老帅风采的府邸并不容易。
从明朝开始,东四一带就是达官贵人的首选,藏在胡同里的大宅门不仅空间足够,住在东四,本身就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当政治需要、门面需要、住宅需要“交集”在东四,也就是说东四地区几美合一、职能多样,吴佩孚选择什锦花园胡同就成了必然。
吴佩孚故居吴佩孚简介编辑
吴佩孚(1874~1939),字子玉,汉族,山东蓬莱北沟吴家村人。1898年投淮军。1906年任北洋陆军曹锟部管带,颇得器重。后升任旅长。护国讨袁运动兴起,随营入川镇压蔡锷领导的云南护国军。1917年7月,任讨逆军西路先锋,参加讨伐张勋复辟。
同年孙中山组成护法军政府。1919年12月冯国璋病死,曹锟、吴佩孚继承了直系军阀首领的地位。1939年吴佩孚患牙病高烧不退。12月4日,日本牙医受命于土肥原谋杀吴佩孚,吴在牙医刀下当场身亡。时年65岁。国民党政府追认为陆军一级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