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商人伍秉鉴 清朝首富伍秉鉴 替政府支付巨额赔款 晚年吐槽

2019-02-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842年12月23日,清朝首富伍秉鉴给他在美国的朋友写信说,如果不是年纪太大,经不起漂洋过海的折腾,他十分想移居美国.要知道,1842年的美国不是值得向往的乐土,而且要远走异乡,天涯漂泊.那么他为什么还会有这个想法呢?清朝商人伍秉鉴 清朝首富伍秉鉴 替政府支付巨额赔款 晚年吐槽伍秉鉴是"广东十三行"商人,其财富主要来自对外贸易.对外贸易容易发财,但经营的风险也不小.许多行商因为积欠官方税银或外国商人债务而倒闭.破产,被抄家.下狱.充军.而且,当时商人在中国社会身处士.农.工.商&qu

1842年12月23日,清朝首富伍秉鉴给他在美国的朋友写信说,如果不是年纪太大,经不起漂洋过海的折腾,他十分想移居美国。要知道,1842年的美国不是值得向往的乐土,而且要远走异乡,天涯漂泊。那么他为什么还会有这个想法呢?

清朝商人伍秉鉴 清朝首富伍秉鉴 替政府支付巨额赔款 晚年吐槽

伍秉鉴是“广东十三行”商人,其财富主要来自对外贸易。对外贸易容易发财,但经营的风险也不小。许多行商因为积欠官方税银或外国商人债务而倒闭、破产,被抄家、下狱、充军。

而且,当时商人在中国社会身处士、农、工、商“四民”之末,尽管他们发财之后也可以花钱捐官戴上“红顶子”,但实际上命运还是不由自己掌控。十三行商人的破产,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商业利润被官方抽空。

清朝商人伍秉鉴 清朝首富伍秉鉴 替政府支付巨额赔款 晚年吐槽

在官方看来,行商是一块肥肉,可以随便找个理由甚至制造理由罚款。一旦发现外商违反规定,负有担保责任的行商就要受50倍甚至100倍货税的罚款。

官方还动辄要求行商捐献财产,如遇到战争、水旱灾害或皇帝生日,行商要主动捐款,时称“捐输”或“报效”。据统计,1773年至1835年间,见于官方档案材料记载的行商向朝廷捐款就达508.5万两,实际捐数当远不止此。行商们还经常受到官吏个人的勒索,稍不遂意,大祸立至。伍秉鉴曾被比喻成“一只容易被剥光的肥羊”。

清朝商人伍秉鉴 清朝首富伍秉鉴 替政府支付巨额赔款 晚年吐槽

行商资格的获得有时候也不是完全自愿的,一旦入了行就不能退出。伍秉鉴要求退休而不得,花了90万银圆的代价才将位置改由他儿子顶替,但官方仍要他负担所有行商一切的责任,他又表示愿意捐献2600万银圆中的80%给官方,以求安享余下的20%财富,但仍不能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