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怎么统一三国的 司马炎一死 晋朝的朝堂就乱成了一锅粥
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不知道走了哪门子狗屎运,竟然在他手上实现了三国的统一。但不管是运气逆天也罢,雄才大略也好,尘归尘土归土,皇帝当得再滋润,也免不了变成一抔黄土。司马炎病重的时候,还没有给司马衷找好顾命大臣,那些帮助他篡位、帮助他夺得曹魏江山、帮助他击灭东吴的大臣,大多都已经亡故。比如说著名的荆州刺史羊祜、杜武库杜预,这些知名的人物大多都已经去世了。
司马炎老眼昏花,卧病在床,举目望去,榻前只有一人侍奉。此人乃是名门出身,著名的四世三公弘农杨氏的子孙,也是司马炎的小舅子——杨骏。你以为这个杨骏是心甘情愿的侍奉司马炎的?那你可就看错这位杨骏杨国舅了。这个杨骏不是个好人,有很多小聪明,一肚子坏水,就是没有大智慧。
这杨骏眼见得自己侍奉在皇帝面前,那么皇帝的任何诏书命令都要经过自己过目。到时候如果诏书写得好,那就直接发出去;写的不好,不合自己的心意,那么就全部改掉。
司马炎这时候还没死呢,活的好好的;这病情也有好有坏,时而反复。突然有一天,司马炎清醒了,一看自己身边用的人,怎么全都换了呢?司马炎就找来杨骏问他:你怎么现在就敢做这种事情了?我在的时候你就敢自作主张把我身边的人换掉,我要是不在了,我那个傻儿子还不是任你玩弄。
司马炎躺在病榻上,想了一想:不行,我们家江山就是因为我的爷爷司马懿在曹魏的地位太高,权力太重才夺来的。现在我的小舅子杨骏也已经表现出了和司马懿差不多的地位,必须要想办法从我们自己家找个人出来,制衡杨骏,约束杨骏的权力,
找谁呢?司马炎想了一想,自己的叔叔汝南王司马亮,极得自己的信重,又有一定的威望,不如就让他和杨骏一同辅政吧。这样还不行呢,都是自己家人,万一打起来了,没有个居中调停的,怎么办呢?那就从外面再找几个有名望的大臣一起来制衡他们,论权力外臣肯定不如自己的亲戚,他们不会去争权夺利,肯定会想办法把这个事情办好,总会有顾全大局的人出现的。
司马炎想的倒是挺好,安排的挺巧妙,可是他的诏书还是发不出去呀。杨骏虽然被他训过了,但是他还是能照样拿到司马炎的诏书。杨骏一看,哎呀,不好,司马炎清醒了,这个诏书对我非常的不利,我不能把这个诏书拿出来。可是已经有人听说了这个事情,谁还没点自己的眼线呢?这位大臣就跟杨骏要这个诏书,杨骏最终还是没有让步,把这个诏书牢牢的拿在自己的手里,谁也不给看。
而皇后也趁着这个时候,确认了杨骏的辅政地位,顺便还下令,想把司马亮打发回汝南。
司马炎躺着躺着,一会儿清醒一会儿迷糊,这一天他又清醒了,就朝身边的太监宫女们问了,我前几天叫司马亮过来听我的遗诏,这家伙怎么到现在还没来呢?左右的太监宫女也不乏聪明人,司马亮都已经被杨骏他们给支开,犹豫要不要去汝南呢,好汉不吃眼前亏,好歹先把这个谎先扯过去吧。
于是太监宫女都说汝南王司马亮就是没过来呀。司马炎就在这种时而昏迷、时而清醒,殷切的期盼司马亮进宫的过程中嗝屁了,他的智障儿子司马衷,终于在贾氏家族的期盼中登上了皇位。
杨骏也知道害怕,在给司马炎举办丧事的过程中,天天带着几百个护卫,身上披着战甲,生怕哪一天被人家给刺杀了。汝南王司马亮知道了司马炎的死讯以后还是不敢入朝,因为他知道杨骏已经牢牢的掌控了朝中的形势,万一这小子丧心病狂,想法出了点偏差,汝南王司马亮就变成前汝南王司马亮了。
但是该做的礼数还是得做啊,皇帝死了,藩王不去哭丧的话,别人就会认为这家伙不懂礼数,就是一条罪状了。去参加葬礼吧,又怕半路被杨骏杀掉了,于是司马亮就请求自己能够带兵跟着送葬的队伍。
司马亮还什么事情都没做呢,就有人偷偷打小报告告诉杨骏:司马亮要趁着你们送葬的机会,起兵作乱把你给干掉。杨骏立即忽悠那个傻皇帝司马衷,要下诏讨伐司马亮。司马亮向他的幕僚问计,他的幕僚说,你现在才是众望所归的辅政大臣,你还要问我,赶快起来去干掉杨骏吧。
司马亮还是胆太小,这种事情本来是你进我退,生死存亡,但是他竟然跑了。偏偏杨骏这小子也下不了狠心,看着司马亮跑了,也没采取什么行动。杨家的人还天真地以为宗室和外戚本来就是皇帝家的手心手背,没有听从幕僚斩草除根的意见,于是有识之士(俗称搅屎棍)们就对杨家开始纷纷离心。
每逢争权夺利,总有人试图把事情闹大,纷纷向能够左右局势的人出谋划策,这些人也往往被称为谋臣。但是国家的稳定往往因为这些人的建议而被打破,最终矛盾激化,利益各方兵戎相见,生灵涂炭。而要论谋臣的危害,应当以晋朝为最,世家子弟上进无门,只能铤而走险,不断搅动天下局势。
如果说西晋的朝廷是一个粪缸的话,那么所有建言献策的谋臣都是搅屎棍,不能出一言以安邦定国,只知道为自己的家族谋求最大的利益,最终蛆死缸破,遗毒于华夏。
在这样的勾心斗角中,司马炎终于入土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