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故居 临沂王羲之故居
瞻仰书圣王羲之遗迹,很多人是到绍兴兰亭看鹅池。到了山东,了解到王羲之故居在临沂城中,便想前去一游。
6月18日下午,我们来到临沂洗砚池街东段,三间硬山顶前廊式建筑立于街面,门前一对石狮威武而立。门楣上高悬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的“王羲之故居”匾额。一对柱联是“北国普照南国戒珠尽右军故里;西晋砚池东晋兰亭皆书圣遗迹”。
走进大门,便是一个很大的池塘,池边杨柳轻拂,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却有几 分江南园林景色。我们绕着池塘向西走去,首先看到的是一座书法碑廊,名为“墨华轩”,碑廊入口有付长联“继永和雅兴集欧柳颜赵众家风范衍其裘不忘先贤;续 淳化遗韵汇苏黄米蔡诸体精粹刊碑贴以昭后昆”。稍稍浏览一下,大都是当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
沿着池边走对对岸,有九曲小桥相连水中建有一座“晋墨留香亭”。亭前柱上挂 有一付对联“望重琅琊云蒸霞蔚;名垂宇宙泽广流深”。岸边有一组青铜雕塑,内容是一个少年手握书卷,在认真观察一对白鹅的曲颈动作。
再向前走,在稍高的一点的平地上铺有一块花岗岩场地,场地中央立有一块石碑,上刻“晒书台”三字。后面是五间硬山顶平房,名“琅琊书院”。看旁边的介 绍:据普照寺集柳碑记载,王羲之故居有两大遗迹,即洗砚池和晒书台。迭经战乱,池荒台废。2002年修复王羲之故居时,重建晒书台。走进“琅琊书院”里面可供游客即兴挥毫泼墨,墙壁上挂满了书画爱好者的作品。
走过晒书台,我们来到“澄怀堂”。门前一付楹联“惠风和畅,快雪时晴”,上 联出自王羲之《兰亭集序》句子;下联借用王羲之另一名篇《快雪时晴帖》篇名。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和其儿子王献之的《中秋帖》、其侄王珣的《伯远帖》曾被乾隆皇帝视为稀世珍宝,专辟“三希堂”收藏。
现《快雪时晴帖》被收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中秋帖》和《伯远帖》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王氏三件最珍贵 墨宝被分隔在海峡两岸,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件憾事。
“澄怀堂”内陈列有王羲之先祖琅琊王氏的族谱,并有资料介绍了王羲之南迁经过。西晋永嘉看间,民族矛盾激化,刘聪率军攻下洛阳,虏晋怀帝,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之后,晋祚中缺,北方局势危急,晋朝官民大量南逃,史称“永嘉南渡”。
公元317年,王羲之的堂伯父王导建议琅琊王司马睿南渡至建邺重建晋室,史称东晋。由于王家对司马政权的支 持,琅琊王氏成为东晋第一望族。朝中官员半数左右为王家的人。甚至有人说“王与马,共天下”。据《晋书·王导传》记载:“洛阳倾覆,中州士人避乱江左者十之六七。”十多岁的王羲之便跟随家人迁居建邺(今南京),后来又到会稽(今绍兴)、剡县(今嵊县)等地居住。
再向前走有一座四角方亭,名“妙墨亭”。妙墨亭旁边有两组建筑。其中一组挂 的门匾是“琅琊首望”,柱联是中国书协主席沈鹏题写的“王羲之未有穷期;修稧事如何了得”。上联是说,书法上学习王羲之永远没有尽头。下联“修稧”,又叫 拔稧。
古时有春、秋二祓,尤以春季三月上已为盛。祓意为除,稧即为洁。《晋书》记载:“汉仪,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稧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这是古人消灾除病的一种祈祷仪式。下联意思是,当年王羲之等在兰亭修稧这件事太重要了。
走进展厅,里面陈列有王羲之的生平事迹。王之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人民最痛苦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最富艺术精神的时代。王羲之曾任东晋右将军、会稽内史。史称王右军。
在东晋政坛上,王羲之可谓勤政务实,体察民情的良吏,但处于君昏政暗,虚谈废务的时代,他难有大的作为。然而作为一名书法家,却为国人树立了一座难以企及的丰碑。王羲之因性格耿直,与扬州剌史王述不合,永和十一年(355年),王羲之辞去会稽内史,称病返乡安度晚年。东晋穆宗升平五年(361年)王羲之在剡中(浙江嵊县)辞世,终年59岁。
另一组建筑的门额是“千古书圣”。柱联是“高风察琅琊右军无右;静气生会稽 兰亭若兰”。室内陈列的是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及对王羲之书法作品的介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位皇帝对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痴迷程度。
首先是唐太宗酷爱王羲之《兰亭集序》,派人四处收集王羲之真迹。有一次得到一件《兰亭集序》墨迹,便叫大臣诸遂良来鉴别,诸遂良看后说,这是件赝品。唐太宗问其故。诸遂良让唐太宗将书卷展开对着太阳光看。他指着一个“外”字的一点和一个“人”字的一捺对唐太宗说,这两处有一层比外层更黑的墨痕,王羲之书法走笔龙蛇,超妙入神,不可能有这样的败笔。
唐太宗听后,十分佩服诸遂良的眼力。后来,唐太宗终 于得到了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
他在临终时,对太子李治说,要把《兰亭集序》给他随葬。从此,人们再也看不到王羲之那幅最佳的书法珍品了。后世看到的都是唐人临摹本《兰亭集序》。乾隆皇帝虽然看不到《兰亭集序》的真迹,但他对临摹本也是爱不择手。
先后收集到历代书家名家临摹的《兰亭集序》六帧。其中有唐代虞世南、诸遂良、冯承素临摹的《兰亭集序》,还有唐代柳公权写的《兰亭诗》原本。明董其昌临柳公权《兰亭诗》,“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原本,还有大学士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阙笔。
再加上乾隆临董其昌仿柳公权《兰亭诗》,合为《兰亭八柱册》。为一永其传,乾隆皇帝将圆明园“坐石临流亭”改建成“八方重檐亭”并将木柱换成石柱,每柱刻帖一册。此即圆明园内著名的“兰亭八柱”。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后,石柱被移到中山公园重建。
“妙墨亭”东侧是一块宽阔的广场,广场中央立有一块巨大的石碑,上刻《兰亭集序》全文。气势磅礴,笔力万钧。广场后面是一座“普照禅寺”。看过介绍,才 知道此寺庙原为琅琊王氏宅院,王家南渡以后,便舍宅为寺。唐朝称开元寺,宋崇宁初改为天宁万寿禅寺,后又称普照禅寺。
金皇统四年(1144年)和尚觉海重修该寺,并集柳公权正楷字刻成集柳碑《沂州普照寺兴造记》,碑文记述了普照寺为书 圣王羲之故宅和该寺的延革。因时间不早,我们没有进寺去参观,故没有看到那块珍贵的集柳碑。
只是在广场上看到一块于右任先生1953时题写的碑文:“叶昌帜先生经石卷八,集柳惟金沂州普照寺一碑,犹健青出于蓝,为集书第一。吾初见此亦惊其神。右军名宅,普照名寺,华康名书,三者合一,弥足贵也!”
走到这里,方才明白王羲之故居大门前的那付对联的意思。上联“北国普照南国戒珠尽右军故里”,是说临沂王家的宅院舍给了普照寺,绍兴王羲之故居捐给了戒珠寺。有资料显示,戒珠寺在绍兴市区蕺山脚下,依山临街,坐北朝南,人称“右军别业”。下联“西晋砚池东晋兰亭皆书圣遗迹”是说王羲之在临沂的遗迹有“洗砚池”,在绍兴的遗迹有“兰亭”。两处遗迹,都值得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