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为秦武王嬴荡 秦武王嬴荡为什么将张仪和魏章赶出秦国?
司马错,生卒年不详,秦国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据说他是汉朝伟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八世祖。当时,巴国和蜀国相互攻伐,赢驷想趁机征讨蜀国,张仪认为此时秦国的应该进攻韩国。但是司马错认为如果此时秦国进攻韩国,会引来东方各国的攻击,不如改变策略进攻蜀国,这样就会使秦国的土地人口大大增加,也增强秦国的势力,减轻了秦国南方的压力,还可以利用蜀道进攻南边的楚国。最后赢驷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
同年秋,司马错奉命与张仪、都尉墨等率数万秦军从石牛道征讨蜀国,秦军和蜀军葭萌(今四川广元昭化镇)进行激战,蜀军大败,蜀王逃到了武阴(今彭山东),到了冬季,秦军完全占领了蜀国,蜀国灭亡。之后,司马错又趁势进攻巴国和苴国。
巴国最早建立在夏王朝前期,巴国的都城为江州,今天重庆市渝中区。巴国的立国始于西周立国后,西周分封了大量的诸侯,其中一个首领叫巴子被分封到了今天重庆市渝中地区。所以叫巴子国,通常简称巴国。巴国发展到最鼎盛的时期,其地域大致在重庆全境,北到陕南的汉水上游,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
春秋时期,巴国竭力扩张其势力范围,东渡汉水,与邓国相争,又同楚国缔结军事联盟,扫荡江汉小国,北进中原。此次司马错、张仪率领秦军全歼巴军主力,还把巴国国王俘虏,自此建立了800多年的巴国灭亡。
苴国是西南地区的一个国家,位置在今天四川广元市元坝区昭化镇一代。公元前368年,蜀王分封弟弟葭萌到此,葭萌在此建立了苴国,国都在费城。
也是在公元前316年,司马错率领秦军在吞并了蜀国、巴国后,又毫不费力消灭了苴国。秦灭巴蜀苴三国后,秦国在这些地方推行民族自治政策,将原来的蜀王降为蜀侯,赢驷还派陈仕到蜀国担任蜀侯。
但是令赢驷没有想到的是,陈仕依靠蜀地地势之利,拥兵自重,在自己晚年向秦国讨封。赢驷还没有来得及解决蜀国之乱,就已经去世。
嬴荡继位之后,立刻任命司马错为将,统率秦军征讨蜀地,司马错对蜀地十分了解,很快平定了蜀地的叛乱。
除了平定内乱,嬴荡还拿张仪和魏章开刀。在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死后的第二年,嬴荡就将对秦国居功甚伟的张仪、位高权重的魏章赶出秦国。当时的张仪在中国已经是天下闻名,他离秦入魏、二入楚国,纵横捭阖,拆散六国合纵,平灭巴蜀等等;至于魏章,在史书中也称其为"庶长章",他是魏国人,生卒年月不详,他在丹阳之战和蓝田之战中率领秦军击败楚军。
功劳不可谓不大。关键在于张仪和魏章的身份,他人都是客卿,而非秦人,正是他们的活跃,以至于秦国的政治一直有这些客卿掌控,嬴疾等一批宗族势力只能屈居客卿之后。
没有资料显示嬴荡和张仪有什么矛盾,可能是尚武的嬴荡对张仪这种以舌头换取官爵的游学士子极为反感。如果这个观点成立,那可以想见,在秦孝公和秦惠文王的不懈努力下,商君之法已经成功渗透到了每一个秦人的骨髓之中,因为拒绝以舌头换取官爵的游学士子和游侠是秦法所禁止的,加上嬴荡好战斗狠,这是继承了秦法"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精神,这也表示这位君王继位之后会很好的维护商君之法,所以小说家对于秦武王继位后会坏法毁法的看法纯属臆想。
公元前309年,赢荡效仿山东六国的政治制度,设立了"丞相"一职,并分别任命甘茂和赢疾为左、右丞相。
秦武王嬴荡一直没有忘记向山东六国进行扩张,有一件事情一直萦绕在嬴荡的脑子里。
早在秦惠文王时代,张仪向赢驷献计:秦军要想东进中原,那就先取韩国军事重镇、周都洛阳的门户——宜阳(今天河南洛阳以西25公里处,当时属于韩国的领土),以宜阳为跳板,控制东西二周的领地和周天子,以夺取象征权力的九鼎,挟天子而令诸侯,建立中原霸主之业。
但当时赢驷忙着去征服巴蜀,使得这个计划搁浅。到了秦武王时代,秦国终于有实力实行这个计划,原因有二:一是秦军已经足够强大;二是韩国和楚国的联盟并不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