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作品 柳宗元被贬后的心境与诗歌创作

2018-08-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柳宗元作为一个进步思想家.政治改革家和优秀文学家,以他独特的方式,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洛阳(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出身于仕宦门第.他"少精敏,无不通晓",在国运衰颓.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中唐,他胸怀"辅时及物"."利安元元"的治国理想,踌躇满志地参加王叔文.王为首的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永州十年后受诏入朝,被再贬为柳州刺史,"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柳宗元经历了这样的坎坷

柳宗元作为一个进步思想家、政治改革家和优秀文学家,以他独特的方式,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洛阳(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出身于仕宦门第。他"少精敏,无不通晓",在国运衰颓、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中唐,他胸怀"辅时及物"、"利安元元"的治国理想,踌躇满志地参加王叔文、王为首的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永州十年后受诏入朝,被再贬为柳州刺史,"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柳宗元经历了这样的坎坷、打击后,在思想、情感上的变迁是极其巨大的,"柳子厚失身遭贬,而悲蹙之意,形于文墨",其作品充满了令人断肠的贬谪之音。

柳宗元作品 柳宗元被贬后的心境与诗歌创作

柳宗元的愁苦忧惧是刻骨铭心的,这正是他文学创作的原动力。"逐客"、"闲人"作为柳宗元的缺失性的情感体验,形成了他永州诗歌独特的心境特征。在被贬永州之前,柳宗元很少写诗。今存柳集中有《省试观庆云图诗》一首,可以定为贞元九年他二十一岁应进士试时所作,是今存柳集中最早的诗。

柳宗元作品 柳宗元被贬后的心境与诗歌创作

另有《韦道安》一诗写于长安。除此外,柳宗元在长安时期大多写的是政论文,"济世"、"救时"是其主旋律,充满着政治改革精神。然而,永州时期的创作主调已经发生变更。

他虽也写过一些济世救时之作,但这时创作的驱动力使他作品的主题转移到"逐客"、"闲人"的永州生活层面上来。

柳宗元作品 柳宗元被贬后的心境与诗歌创作

贬永初期,柳宗元的诗歌主要充满了愤激和怨慨。他写了一些感愤沉痛的寓言诗。《乌词》、《笼鹰词》、《放鹧鸪词》诗中,对失势的独足鸟、背时的笼中鹰、可怜的鹧鸪鸟的咏物托意,也反映了他政治失路后的哀痛,以及象鹰那样"但愿清商复为假,拨去万累云间翔"的热切期待。然而,"宁知世情异,嘉谷坐火高焚。致令委金石,谁顾蠢蠕群,风波郯潜构,遗恨意纷纭"(《咏史》)。

世事是如此的反反复复,美好的谷子也会焚烧。金石也被抛弃,谁来顾及芸芸众生?风波骤起千层浪,只有遗恨在人间。这类借古讽今的咏史诗,还有《咏三良》、《咏荆轲》等。作者借史实来说明世事的变化无常,发泄命运突变,失路被弃的怨慨。

面对政治上遭受的巨大挫折,和生活的艰辛,柳宗元的失路被弃性体验一度达到极限,从而产生了心理上的严重失衡。他要消解内心极度不安的情绪,转变为随遇而安的"闲人",做一个闲适达观的"逐客",也很自然地在饮酒参禅的诗作里渗透出虚无倾向的感情色彩,把它作为恢复心理平衡的一种手段。

贬永之前,柳宗元的人生可谓一帆风顺,不知孤寂为何物。贬永以后,他一落千丈,从朝廷命官突然降为戴罪闲员,且谪居南荒,与"蛮夷"为伍,过着"食不知辛咸节适,洗沐盥漱,动逾岁时,一搔皮肤,尘垢满爪"的生活。一时间,孤单、寂寥、落寞、困苦、彷徨、犹豫、抑郁、寡欢、怨愤甚至绝望,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弥漫着他戴罪的心灵。

柳宗元对内心无法排解的愁闷,除了饮酒、读书来寻求解脱之外,还把目光转向蛰伏心灵深处的佛界,渴望能给他滴血的灵魂提供一个温暖的避风港。最能表现这一虚无心境的,那当然算是他那些参禅悟道的诗作了。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晨诣超师院读禅径》)。他以为,随缘到任何一地,便可以安居下来,"随遇而安",这是佛家的最佳境界。

"小劫不逾瞬,大千若在掌。体空得化元,观有遗细想"(《法华寺石门精室三十韵》)。在参禅中,他深刻领悟到:人生的小小劫难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大千的世界似乎可托在一个手掌当中 。体悟空虚可以使人回到本原,"清心无欲"可以使人们到达清静美妙的境界。这类诗作还有《巽公院五咏》等。

他的诗中既充满愤激与苦闷,也充满热切的期待和执着的追求,这成为柳宗元贬永前期的主要创作心境。在柳宗元贬永后期,大致是从元和五年起,他从永州潇湘河的东边搬到了河西的冉溪筑屋定居(他来后将此溪更名为"愚溪")。从这一时期开始,他对朝廷重新启用的愿望已基本放弃,并以普通百姓的角色重新调整自己的人生坐标,过着一种"甘终为永之民"的生活,心境较前期显得平和而更为丰富多彩,并写了大量反映永州风土民情的诗篇。

柳宗元被贬永州,这是他人生道路上的重大转折。如果说,贬永之前,柳宗元还以实际行动投身变革社会的大潮中。那么贬永之后,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变化,他开始用自己的文章来实现自我价值。贞元、元和年间,唐朝文坛上形成了又一个诗文并茂、百花齐放的创作高潮。

在这个高潮中,借用柳宗元自己的说法,他可称是"遍悟文体",在诗、文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独特的文学成就。他的以山水记、寓言为代表的散文,风格奇特的诗歌,优秀辞赋著作"九赋"、"十骚"等文学作品,均是文学史上的典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些作品,同样为"盛唐隆宋"文化局面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是文化宝库中的重要成分。另外,柳宗元的启文,作为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为启文的发展也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无论是从格式、还是用词炼句上都达到了近乎完美之境,为后世启类文的撰写提供了蓝本。

拓展:

柳宗元简介

家庭环境

柳宗元出生的时候,"安史之乱"刚刚平定10年。虽然已有10年的短暂和平,但这时的唐王朝早已走过了它的太平盛世,逐渐衰朽。唐王朝的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发展,中唐以后的各种社会弊端如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相争等等正在形成。

柳宗元的家庭是一个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氛的家庭。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了南方,母亲卢氏带领他住在京西庄园里,卢氏信佛,聪明贤淑,非常有见识,并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她教年幼的柳宗元背诵古赋十四首。母亲的启蒙教育,使柳宗元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卢氏勤俭持家,训育子女,在早年避乱到南方时,宁肯自己挨饿,也要供养亲族。后来柳宗元得罪贬官,母亲以垂暮之年,跟随儿子到南荒,没有丝毫怨言。她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在她身上体现了很多中国古代妇女的美德。母亲的良好品格,从小熏陶了柳宗元。

贞元元年(公元785年),柳镇到江西做官。在这以后一段时间,柳宗元随父亲宦游,到过南至长沙、北至九江的广大地区。这段经历使柳宗元直接接触到社会,增长了见识。从这以后,他已经开始参与社交,结友纳朋,并作为一个有才华的少年受到人们的重视[注:刘禹锡《河东先生集序》"子厚始以童子有奇名于贞元初。"见《柳宗元集》附录]。不久,他回到了长安。

柳宗元的幼年在长安度过。对朝廷的腐败无能、社会的危机与动荡有所见闻和感受。他九岁那年,即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爆发了继安史之乱后又一次大规模的割据战争——建中之乱。诱发战争的直接原因是成德镇李宝臣病死,其子李惟岳谋继袭,得到河北其它两镇和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的支持,企图确立藩镇世袭传子制度。

新继位的唐德宗不同意,四镇就联合起兵反抗朝廷。建中四年,柳宗元为避战乱来到父亲的任所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但由于夏口是一个军事要冲,这时又成为李希烈叛军与官军激烈争夺的目标。年仅12岁的柳宗元在这时也亲历了藩镇割据的战火。

除了母亲外,父亲柳镇的品格、学识和文章对柳宗元更有直接的影响。柳镇深明经术,"得《诗 》之群,《书》之政,《易》之直、方、大,《春秋》之惩劝,以植于内而文于外,垂声当时。"可知他信奉的是传统的儒学,但他并不是一个迂腐刻板、不达世务的儒生。

他长期任职于府、县,对现实社会情况有所了解,并养成了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直不阿的品德。他还能诗善文,曾与当时有名的诗人李益唱和,李益对他很推崇。父亲和母亲给予柳宗元儒学和佛学的双重影响,这为他后来"统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出仕

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柳宗元调为蓝田尉,两年后又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时年31岁,与韩愈同官,官阶虽低,但职权并不下于御史,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王叔文、王伾的永贞革新,虽只有半年时间便宣告失败,但却是一次震动全国的进步运动,所实行的措施,打击了当时专横跋扈的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利国利民,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柳宗元与好友刘禹锡是这场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称为"二王刘柳"。年轻的柳宗元在政治舞台上同宦官、豪族、旧官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他的革新精神与斗争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在永州

由于唐顺宗下台、唐宪宗上台,革新失败,"二王刘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士都随即被贬。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永州市)司马。这次同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七人,所以史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州地区地处湖南和广东、广西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亲、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母亲卢氏便离开了人世。

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永州之贬,一贬就是9年,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非〈国语〉》、《天照》、《六道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衣冠墓

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柳宗元在柳州病逝。后一年,灵柩运回京兆万年县栖凤原(今陕西西安)。《柳州县志》记载:"宗元原厝于古州治,其榇虽扶归,而封土尚存。"这封土就是现在的柳宗元衣冠墓。原毛石砌墓是清代重建的,墓碑题"唐刺史文惠侯柳公宗元之墓",有对联"文能寿世,惠以养民"。

文革时墓被毁平。1974年修复,郭沫若题碑:"唐代柳宗元衣冠墓"。(如右图所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侯祠内)柳宗元生平事迹,参见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文安礼《柳先生年谱》(载五百家注柳集卷首,别有《粤雅堂丛书》本)。

今人著作,施子瑜《柳宗元年谱》(载《武汉大学学报》1957年第一期,有湖北人民出版社本),山西师范学院中文系《柳宗元年谱初稿》(载《山西师院》1974年第3期),可供参考。关于柳宗元的研究论著,章士钊《柳文指要》,取材详博,为论柳著作的巨帙,但其中多扬柳抑韩之论。